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民生> 正文
分享到:

德化瓷:那抹白惊艳世界

2023-08-04 09:22:11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蔡秀明  作者:

尾林窑址(资料图片)

德化陶瓷企业生产车间(资料图片)


何朝宗白瓷观音像(资料图片)

东南网8月4日报道(福建日报通讯员 林婉清 记者 刘益清)“匠从八方来,器从天下走。”千年窑火,孕育瑰丽陶瓷文化;碧海丝路,远播璀璨中华文明。

世界瓷都,瓷通四海。1999年5月,南海打捞出的清代“泰兴”号沉船,船上仅德化产的青花瓷就有35万件;2007年8月,举世瞩目的宋代沉船“南海一号”上,出水了13000多件德化瓷器……千百年来,德化县窑火不熄,碓声不绝,外销不辍。到了21世纪,“中国白·德化瓷”更是多次被选为国礼瓷,馈赠国际友人,成为中国递给世界的一张“文化名片”。

“2023—2025年举行的‘中国白·德化瓷’国际巡展将沿古丝绸之路前行,从瓷都德化出发,行至荷兰阿姆斯特丹,为世界各地陶瓷技艺交流互鉴提供平台,扩大德化陶瓷品牌影响力。”德化县委书记黄文捷表示。

窑韵千年

德化窑烧瓷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2007年,在德化县三班镇辽田尖发掘的原始青瓷窑址,距今已有3700多年历史。”德化陶瓷博物馆馆长郑炯鑫介绍说。

进入宋元时期,受益于泉州海洋商贸生意的繁荣,德化窑迅速崛起。彼时,德化境内窑厂林立。据《德化县文物志》记载,德化县境内发现的古窑址多达239处,遍布德化18个乡镇,其中,青铜器时代1处、唐代1处、宋元时代42处、明代30处、清代177处、民国时期55处。这些考古发掘的古窑址,有的从宋元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

在德化的古窑址中,屈斗宫窑址、祖龙宫窑址、尾林窑址、内坂窑址等颇具代表性。

屈斗宫窑址位于德化县城龙浔镇宝美村破寨山南坡,1976年经考古发掘,这处元代窑炉遗址窑基长(坡长)57.1米,窑室17间。出土物皆为宋元时期的白釉和青白釉器,胎质洁白、细腻、坚致;器型多以碗、盘等日用器为主。屈斗宫窑基的发现,证明自宋元以来,在德化尚存一种古老的“鸡笼窑”窑炉类型,是研究中国古代南方窑炉技术体系最完整、最重要的考古资料之一。2005年,屈斗宫德化窑遗址被列为“十一五”期间全国100处大遗址保护项目。

德化瓷兴起于宋朝,德化县发现的尾林窑址印证了这一点。尾林窑、内坂窑遗址位于德化县三班镇,面积约12200平方米。2020年3月,由福建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对尾林窑进行考古发掘。“尾林窑址考古发掘揭露的四座窑炉横跨宋、元、明、清四个朝代。这处窑址第一次较为完整地揭示德化窑从宋元时期的龙窑,至明清时期的横室阶级窑的发展演变过程。在遗址点,从山上往山下望,宋、元、明、清的窑炉依次排布,堪称‘一眼千年’。”郑炯鑫介绍德化尾林窑址时称,该窑址填补了德化窑古代窑业技术史的缺环,为完整展示德化古代制瓷工艺技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材料。

2021年7月,德化窑址(尾林-内坂窑址、屈斗宫窑址)作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遗产点之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球首个瓷窑类的世界遗产。

丝路远航

德化陶瓷是出海的先行者。早在宋元时期,德化瓷产品就作为海上丝绸之路最主要的贸易品之一,大量销往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成为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流最主要的历史见证物之一。

“瓷帮古道”是串联窑场和港口的重要通道。按照《德化县志》的记载,瓷帮古道“从县前铺路尾巷经塔尖旱池、陈拱祠、金锁形至县前岭亭入高阳境”。那时候,挑工从窑场出发翻山越岭,将一筐筐陶瓷肩挑背驮至永春的许港、东关,南安的码头、金鸡港,再装船走水路至刺桐港。瓷帮古道沿途至今还口口相传前人留下的谚语:“瓷路那俏络(销路好),一头面条一头肉;瓷路那这煞(停),一头葭苴(面装食物等用的草编袋)一头钵(做饭器皿)。”

在德化陶瓷博物馆内,展示着从古到今的德化陶瓷作品。军持、粉盒、碗、罐、高足杯、盆、瓶……一件件陈列在馆中的珍品,都是德化瓷输出海外的印记。据郑炯鑫介绍,历史上,众多海丝沿线国家对德化陶瓷情有独钟,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记载,刺桐(泉州)港附近的德化“制造碗及瓷器,既多且美”,寥寥数语尽显德化白瓷的独特海丝印记。

顺美海丝陶瓷博物馆是德化首家以海丝为主题、以中国白为专项的私人博物馆,300余件曾远销海外的瓷器集中展示了宋元明清时期德化瓷的对外贸易史。馆中最中央的位置,陈列的是具有独特纪念意义的“马可·波罗罐”。那是典型的德化青白釉瓷罐,高约12.38厘米,最大腹径约8.26厘米,上面有蕉叶、缠枝花卉等四层印花纹,沙底未施釉。马可·波罗归国时带去的同款瓷器,目前收藏在威尼斯圣马可大教堂,是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件到达欧洲的中国瓷器。

明代的德化白瓷代表了当时世界白瓷生产的最高水平,被法国人誉为“中国白(Blanc de Chine)”,有“世界白瓷之母”“世界白瓷看中国,中国白瓷看德化”的美誉。尤其是以何朝宗等人为代表,制作出独树一帜的德化瓷雕作品,被誉为“东方艺术珍品”,从而“天下共宝之”。英国古陶瓷研究专家约翰盖尔甚至赞赏说:“何朝宗的瓷雕艺术作品,可与达·芬奇的世界名画《蒙娜丽莎》相媲美。”

“远销海外的德化陶瓷,在数十个国家和地区都有收藏或出土,于沉没的海船中亦多有发现,是古代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郑炯鑫说,如今大英博物馆馆藏的德化陶瓷数量超过2000件,法兰克福博物馆、卢浮宫等40多个国家的著名博物馆,均收藏有德化白瓷。在“哥德马尔森”号古沉船、“华光礁1号”古沉船等都有大量的德化白瓷出土,一艘艘沉船浮出水面,见证了德化陶瓷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影响。

“可以说,德化陶瓷曾支撑着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延续和拓展,代表着中国走向世界,让整个欧亚大陆乃至世界感受到陶瓷的魅力。”郑炯鑫说。

传承创新

千年的陶瓷发展史为德化积淀了厚重的陶瓷文化。进入21世纪后,德化陶瓷产业集群越做越强,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德化陶瓷企业规模迅速扩大、贸易快速增长,实现跨越式发展。德化陶瓷产值也从1978年的1268万元,到2022年突破500亿元大关。

被称为“德化西洋工艺瓷之父”的温克仁,不仅见证了几十年来德化陶瓷业的变迁,也为德化陶瓷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1983年,温克仁出任濒于倒闭的德化第五瓷厂厂长。当时德化的传统陶瓷产品主要有瓷雕和日用瓷,许多陶瓷厂堆满了“砸了舍不得,卖又卖不动”的传统日用瓷。“国内市场不好,不妨到国外看看,说不定能闯出一条新路。”他心想。

1985年,温克仁自费到欧洲进行为期25天的考察,其间走访了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和鹿特丹、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和安特卫普、法国的巴黎和马赛等地。此行,他感受到西方世界不一样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欧洲家家户户几乎都要陈设一些瓷器,以体现主人的喜好和身份地位;他们使用普通陶瓷大多是一次性消费,消费量非常大。”温克仁说,带着陶瓷资料、样品回到德化后,他就邀请德化的陶瓷大师用传统技术来创作外国人喜欢的作品,并起了个名字:西洋工艺瓷。

西洋工艺陶瓷在德化全面投入生产。仅一年多时间,德化陶瓷企业就实现了“滚雪球式”的发展,从几十家到现在的4000多家,其中有一半以上的企业生产西洋工艺瓷,德化也成为我国最大的陶瓷工艺品生产和出口基地,70%的陶瓷产品,远销世界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德化陶瓷产业结构有了突破性的调整,逐渐形成了大师艺术瓷、日用家居瓷、出口工艺瓷三足鼎立的产业格局。

走进顺美陶瓷生活馆,犹如进了“陶瓷界的迪士尼乐园”,展厅内米老鼠、白雪公主、唐老鸭、小矮人等不同风格、不同主题的童话人物陶瓷摆件,让人瞬间感受到童话世界不一样的美好纯真。

作为德化陶瓷出口企业的佼佼者,顺美公司在1986年仅是一个普通的陶瓷家庭作坊,如今已发展成各式储钱罐年出口量达800万元的陶瓷企业。

“要让传统的中国陶瓷被世界广泛接受,创新是撒手锏,把传统工艺与时尚文化紧密融合,让每件产品与众不同。”顺美公司负责人郑鹏飞说,他的模型库里样品多达几十万种,包含自主设计、来样加工、合作定制等,美国迪士尼、环球影城等多个知名品牌主动合作,形成IP联动,制作陶瓷类衍生产品,远销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

“每个月有100多万件陶瓷日用餐具从这里流向美洲、欧洲、大洋洲、亚洲等世界各地,成为各大五星级酒店、大型跨国集团的指定餐具。”陆升集团董事长助理郑富垚告诉记者,作为专注于开发高端陶瓷制品的新加坡企业,陆升集团已扎根德化20多年,成长为德化日用瓷出口龙头企业,打着“Luzerne”商标的陶瓷餐具出口60多个国家。“越来越多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成为目标客户,朋友圈在不断扩大。”郑富垚说。

穿越千年,德化瓷运用其独有品质,发力高端市场,同时接受海外定制,贴上德化瓷的标签,从现代的“刺桐”出发,继续在海上丝路的浪潮中续写“中国白”的辉煌。2022年,德化陶瓷出口总额301亿元,工艺瓷出口约占总出口额的70%;自营出口总额35.25亿元,同比增长26.93%。

瓷行天下

今年6月在泰国首都曼谷举行的第16届世界华商大会,由德化永学陶瓷有限公司设计生产的“福”字文化创意瓷被选为大会礼品瓷,赠送给与会的华商代表以及各界领导和嘉宾,再次闪耀世界级舞台。大会期间,德化30多家陶瓷企业及张明贵等多位陶瓷艺术大师参加泉州优品海丝行“中国白·德化瓷”国际巡展(泰国站),现场交易额200多万元,意向订单近亿元。

产品远销五大洲,不仅让德化成为中国陶瓷外销的最大产区,也成为中国陶瓷走向世界的“主力军团”和“金招牌”。2017年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16件国礼中15件来自德化;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官方特许商品大咖杯、小蛮腰啤酒杯,以及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吉祥物“冰墩墩”“雪容融”、官方礼品“文君瓶”等,均由德化制造。近段时间,德化正为2023年女足世界杯生产官方特许商品陶瓷马克杯、会议杯等。此外,自2016年起,德化连续四年参加中法文化论坛、举办两届“中国白”国际陶瓷艺术大奖赛,并通过国际艺术论坛、国际陶瓷艺术家驻地创作等系列活动,提高德化瓷的国际声望。

德化陶瓷展现出的“国际范”,正在不断打破传播界限,使其被越来越多人所熟知和喜爱,持续提升“世界陶瓷之都·德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德化陶瓷的对外交流活动越来越密切。尤其是去年来,德化更是以省、市出台的《支持“中国白·德化瓷”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相关精神为指引,着力打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加速构建开放包容的新发展格局。

今年上半年,德化组织近百家陶瓷企业赴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法兰克福等国家和城市举办“中国白·德化瓷”国际巡展,并准备于近期在新加坡设立“中国白·德化瓷”海外推广中心。

德化县县长方俊钦表示,将借势“一带一路”倡议,抢抓RCEP发展机遇,实施德化陶瓷产业国际化战略,组织“中国白·德化瓷”国际巡展等活动,探索建立“陶瓷之都国际联盟”,不断拓展可持续增长的国际市场空间。“争取五年内实现对RCEP成员、‘一带一路’沿线出口年增长10%以上。”他说。

今年,德化还启动了2023—2027年“中国白·德化瓷”产业高质量发展五年行动计划,力争通过扩大国际影响力、增强工艺创新力、提升市场竞争力“三力引领”,到2027年打造成千亿产业集群。

听海

中国气质 海丝之珍

刘益清

源自闽中德化的中国白陶瓷,曾经在欧洲受到社会各阶层追捧崇尚的程度,今天的出口品牌鲜有能及者。

中国白风靡国际市场,自唐宋迄今,持续千年,从未间断。明代何朝宗大师的中国白瓷雕观音作品,历来是世界知名博物馆不惜重金收藏的瑰宝。而改革开放后,千年瓷都不断挖掘历史底蕴,既绵延传承古瓷文化,更创新品牌品质,把中国白的发展推向历史的新高度。德化研发生产的节庆陶瓷礼物,在欧美市场长销不衰,备受青睐。至今,德化瓷产业与艺术比翼双飞,去年产值突破500亿元,出口交货值逾300亿元,涌现出柯宏荣、连紫华等一批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以及以陈仁海为代表的中国白瓷雕名师,以李璋高、郑建忠、李锦峰为代表的新生代白瓷艺术新锐,当代中国白的世界,可谓群星璀璨,异彩纷呈。

白是德化陶瓷最富想象力的颜色,德化瓷之白,自古有象牙白、猪油白、羊脂白、鹅绒白、葱根白、奶油白和德化白之称,亦有建白(即福建白瓷)之誉,早在19世纪,法国学者就将这独具艺术魅力的白瓷,称之为中国白。德化当代中国白瓷艺术大师、中国白博物馆馆长陈仁海率先译之为China White,并花五年时间,撰写了中国白学术专著《中国德化白瓷》,钩沉探讨中国白的发展历史、源流演变、烧制艺术技术风格、国际地位影响等,使中国白文化获得更多人的了解和肯定。赵朴初先生和启功先生通过陈仁海的介绍,对中国白文化赞誉有加。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公平的裁判,在历史面前,世间万物,终将历经淘汰或筛选,显示是否具有本质的价值。德化中国白,就是历经历史老人的检阅筛选,在千年时光磨洗后依然熠熠闪光的闽产国际品牌。可以说,这样的品牌,不仅是福建的骄傲,更是中国的骄傲。

中国白能在国际上风靡五洲,闪耀千年,背后无疑是中国文化的力量。一抔戴云山的高岭土,一捧浐溪的清清水,一窑千年不熄的柴火,烧出举世惊艳的中国白陶瓷,造就一批又一批杰出的民间艺术家、工艺大师,带动一个庞大的县域支柱产业,养活十几万工人和身后的家庭。从区域上看,中国白既是文化产业,也是民生产业,既有高端技术含量,更蕴独特艺术价值,这是她与众不同的魅力所在。

在世界上,中国白代表的是中国气质、中国文化、中国精神。中国白之题材,涵盖宗教、神话、历史人物以及仕女、花鸟等,以闽中戴云山的泥和水塑形,雕琢出最东方最民族的形象。中国白正是以其鲜明民族性,因而具备国际流行的条件,被世界认可和推崇,成为中国瓷雕艺术在国际的一张名片。

李约瑟在其名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对德化白瓷烧制有过生动描述:良好的温度控制对于接近烧成极限的器皿来说至关重要,这种对于均匀和持续燃烧控制的需要得益于当地对龙窑的改进。这点在南宋时期德化境内的屈斗宫巨型龙窑(注,屈斗宫为全国文保单位),就有明显的表现。屈斗宫窑现存的窑基表明,它曾经被分成一系列十七间独立的窑室,而不是通常的连续隧道。这有助于消除窑炉燃烧的不均匀性,迫使炉火沿着过山车一样的路径顺着窑长上升,从而降低火焰速度。当缓慢移动的气体充满燃烧室时,通过传导和辐射产生的温度更加均匀。它也可以依次燃烧每间窑室,让每个单独的窑室都得到合理的控制。这种早期的“鸡笼窑”设计后来提高演化为“阶级窑”,也许是中国南方传统最复杂的窑炉设计。

在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过程中,欧洲人也拓展了包括德化白瓷在内的中国瓷器艺术的创作题材和造型样式。德化销往欧洲的白瓷,既有碗、碟、杯、香炉、笔筒等日常用瓷,也有花瓶、犀角杯、梅花杯等装饰品和用于基督教祷告仪式的器具,还有形式多样的瓷塑人物、动物、植物。近500年间,在欧洲上流社会和艺术界最受看重的德化瓷,便是中国白瓷雕,它们以工艺之精湛和艺术之曼妙,令西方人如痴如醉。德国德累斯顿的奥古斯都大力王博物馆,收藏的德化瓷塑之多,达1500多件,可见其对中国白的崇拜程度!德化输欧白瓷种类之繁,欧洲学者卡内帕·特丽萨曾有详细的描述。

千年来,那些制作精美、形象生动的“中国白”,沿着海上丝绸之路,销往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特别受到西方人的喜爱。德化中国白不仅是全球化贸易中的商品,更是中西方艺术与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其所承载的西方世界对中国的“东方想象”,在这些器物及其具体功用与审美中发挥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为世界和中国双向沟通了解架起一道独特的文化桥梁。

在福建历史上,像德化中国白这样的重量级国际化品牌,不胜枚举。福州寿山石、福船、武夷岩茶、坦洋工夫茶、安溪铁观音、莆田仙作红木家具……一大批制作精良的闽造产品,在国际上都曾各领风骚数百年,极大提升福建在世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改革开放后,高质量的闽货,更是层出不穷,在抢占国际市场的同时,引领福建阔步迈向外向型强省,极大拓展福建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作为空间,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福建的出色篇章。

海丝万里路,山海同呼应。面向国际化全球化纵深推进的世界,福建各地应树牢海洋意识,主动发挥优势,积极融入世界新格局,展现新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