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文教 > 正文

王韬对闽人后进的思想影响

2023-08-29 09:24:20 作者:林怡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周冬   我来说两句

1868年,王韬四十周岁,正是不惑之年,此时他在苏格兰协助理雅各译书,又被邀至牛津大学用中文演讲,论中西“道”之异同。这是他一生中最为自豪的一件事。王韬主张“融会贯通而使之同”“中西合一”的文化观、世界观,对闽人后进陈季同、严复、辜鸿铭等影响深远。

王韬对自己西传中学如此自信,根本原因在于他有良好的中学根蒂,并对西学有包容的胸襟。王韬的文化自信,还源于他重视对西人的演讲技巧,关注异国听众对他演讲的反应。他专门指出自己对爱丁堡听众吟诵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华的《吊古战场文》,“音调抑扬宛转,高亢激昂,听者无不击节叹赏”;他绘声绘色地描写了牛津听众对他演讲的反应,“一堂听者,无不鼓掌蹈足,同声称赞,墙壁为震”“诸问者俱为首肯”。这些句子足以表明他对讲好中国故事、西传中学的高度自觉与自信。

从英国归来后,王韬更花大力气办报办学,推动西学东渐,力促国人“明洋务”以“自强”。他在《变法自强》一文中指出:有人认为“西法不足效”,那是因为这些人不得“西法”之要领,“西法”必不为此代为受过。他认为“洋务”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学习“西技”,如“舟坚炮利,器巧算精”之类,而应该学西人“上下一心、严尚简便”之处。

因此,王韬认为学习西法的根本依然在于正人心,这与孔孟之道的要求是一致的。他说,“本根所系,则在乎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必先以士先”,“风俗厚,人心正”,则“西法自无不为我用矣。此由本以治末,洋务之纲领也,欲明洋务,必自此始”。

王韬身处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时期的中国,他没有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所看的西方世界正蒸蒸日上,中国正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然而,他依然发自内心对中西之“道”走向“大同”充满自信,并以此自信呼吁、引领中国社会顺应世界潮流,变法自强。他的作为深刻影响了后其一辈的维新名士,如同为福建籍的陈季同、严复和辜鸿铭,他们像王韬一样,通过演讲、译著、办学、办报来推动中西文化的进一步深入交融。

陈季同长住欧洲达16年之久,是晚清对欧洲极具影响力的中国外交官。他是一个对生活、对世界充满热情的乐观主义者,还是一个主张中西一家、推动世界和平的理想主义者。他在著作中反复陈述“天下一家”的思想:“在这里(指卢浮宫),我看到过去曾被敬仰的所有偶像,今天都成为世界人民的笑料。……我忽然理解了国家之间的互相吞并有多么愚蠢。国家注定都要在战争中消失。为了避免毁灭的命运,只有一个办法,即相互理解、筹划和平而不是准备战争,让安宁和幸福统治整个和谐的地球。”

辜鸿铭在东南亚和英国成长,从小受英式教育,就读于爱丁堡大学、牛津大学以及欧洲大陆的名校,直到1880年在新加坡与获巴黎大学博士学位的马建忠(李鸿章幕僚)会晤后,辜鸿铭才毅然回到中国,成为张之洞处理外交事务的幕僚。

在西洋生长的辜鸿铭对中国孔孟之道情有独钟,和王韬一样,他致力于向西方传播中国的儒学、儒教、儒道,英译了《论语》《中庸》等。他凭借自己精通多种语言的天赋,宣扬孔孟之道等中国文明,批评欧美文明的某些“堕落”和“沉沦”;另一方面,他又试图让中国人了解英美正在“推进良治和文明的事业”,想“把所有善良的中国人和美国人呼吁在一起”,促使亚洲大陆和美洲大陆上大多数的民众能够生活在“和平与秩序”中。

通过翻译宣扬西学,严复成为誉重近现代的中国启蒙思想家。和王韬、陈季同、辜鸿铭等人一样,严复非常重视法律习俗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作用,指出:晚近三百多年来,世界已经进入“舟车日通”、彼此开放交往的时代,各国“礼俗宗教”应该顺应“天下公理”,顺应“人性所大同”,否则“皆岌岌乎有不终日之势矣”。

无论对中学,还是西学,严复的态度都是实事求是的。他虽然激烈批判以程朱理学为教条的科举制度,但他对朱熹的道德、文章、事功及其“格致”论是推崇的;他虽然对王阳明“心外无物”的理念予以批评,但对其悲天悯人、济世救民的勇毅和担当同样由衷地赞誉和肯定。在他看来,无论朱子还是王阳明,其精神操守都堪称“士人”的永恒典范,因为他们两人都是精神自由的中国学人之典型。

严复毕生用“自由”理念启蒙国人。1903年,他在翻译《群己权界论》的凡例中指出:“须知言论自由,只是平实地说实话求真理,一不为古人所欺,二不为权势所屈而已。使理真事实,虽出之仇敌,不可废也。使理谬事诬,虽以君父,不可从也。此之谓自繇。……盖世间一切法,惟至诚大公,可以建天地不悖,俟百世不惑,未有不重此而得为圣贤,亦未有倍此而终不败者也。使中国民智民德而有进今之一时,则必自宝爱真理始。仁勇智术,忠孝节廉,亦皆根此而生,然后为有物也。”

在严复看来,如果没有“自由”这一理念作为社会的基础,那么“仁勇智术,忠孝节廉”等儒家倡导的美好理念都将成为无根之木,一定开不出好花,结不出好果。正是在对“自由”的提倡和持守上,在对“格物致知”“纲常伦纪”和“知行合一”的倡导和实践上,严复会通了中学和西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作出了独特的非凡贡献。(林怡)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