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文教> 正文
分享到:

深读 | 车岭古道何以车上天

2024-01-20 08:43:40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周冬  作者:尤方明

image.png

车岭古道全景 袁晓昊 摄

东南网1月20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尤方明 通讯员 吴苏梅 文/图)

“车岭车上天,九岭爬九年。”2019年8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寿宁县下党乡乡亲们的回信中,提及这句民谚。一时间,车岭古道闻名遐迩。

寿宁素有“闽浙门户,五县通衢”之称,其先人在延绵峰峦间架设了连通阡陌的交通网。置县之初,寿宁建成以县城为中心的县际古道5条,里程415公里;乡村古道4条,里程170公里;古道间穿梭岭路194条,其中车岭、九岭最负盛名。

车岭,是寿宁南连福安通江达海,北接景泰走向苏杭的中心要道,位于寿宁县城南20公里处,斜滩镇山田村与清源乡阳尾村之间。古道全长约10公里,相对高差658米,设12900级台阶,用石块随地形铺就,宽1至2米。全岭除岭亭引道稍平缓,无一节平路,似一条天梯直上霄汉,故有“车岭车上天”“去天五尺”之说。

早在明弘治年间,《八闽通志》已见车岭记载。至明崇祯年间,冯梦龙在其编纂《寿宁待志》中则留有“偏道通福安者五,曰青竹岭,曰大洋,曰三澄,曰元潭,曰武曲”的记录,其中“三澄”为现山田村,即古道“岭尾”所在地。至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寿宁县由建宁府改隶福宁府,自此车岭地位扶摇直上,由“偏道”晋升“官道”。

汇聚兵防、商贸、政务等功能于一身,车岭留下了无数动人佳话。于古人而言,行走车岭意味着矢志杀敌的家国情怀,意味着纵横山川的远大理想,意味着无惧山高路远的坚韧不拔。怀揣着对悠远历史的景仰,记者近日重走车岭古道,试图在沿途墨迹与松涛林海间寻梦绝代风华。

雄关漫道,通都大邑

欲寻古道脉络,需先知古镇遗风。寿宁地控闽浙咽喉,加之境内银矿遍布、险隘天成,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时至明代,寿宁陆路银场匪患猖獗,而水路又常遭沿海倭寇入侵劫扰。为此,朝廷在寿宁全县边境险要道口设关隘,地处水陆交通要冲的斜滩自然成为布防重点。

《寿宁待志》之《城隘》强调:“闽防在海,而福安正海艘登陆之地,昔年倭寇亦从此道。故四隘特为要害。”所谓“四隘”,是指绝险关、车岭关、铁关、院洋隘,前三者皆处斜滩辖域;清道光年间,先人又在斜滩溪上游的狮潭岸凿壁砌石,建成平氛关。四大雄关辅以天堑,阻隔外敌来犯。

不止于军事要塞,借水陆通衢这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斜滩逐步成为闽浙边界的商贸中心。尤其在斜滩溪流经镇区地段,溪面宽阔、水流平缓,溪岸两边形成自然埠头。明万历年间,斜滩已有圩集之雏形;清代中叶至民国时期,当地贸易活动迎来全盛。“岭势从天下,滩流委地斜。风烟团一市,竹木绕千家。夜剧村逢偶,春寒县减些。鲤灯今夕见,百里最繁华。”清人宋际春吟咏的,正是当时斜滩商旅云集的景况。

民国年间,斜滩一度坐拥经营调味品、中药材、酒类、油纸伞、茶叶等各类商号140多家,包括寿宁最大商号“复兴信记”。为便捷船只进出停泊、起卸货物,复兴商号将渡口扩建为码头。遥想当年,专为复兴商号运送茶叶的船只一度成百舸争流之势,码头河面人头攒动,斜滩由此被冠以“茶码古镇”之名。

今朝前往复兴码头旧址,岸边仍停靠一艘刻满岁月残痕的木船,当地人称之为“斜滩槽”。此船船身如梭,船舱以松木板拼接,合缝处填塞油灰加固,长不过10米,宽不过2米,可容2名船工作业,载货1吨有余。

彼时,渡船往福安赛岐进发,虽为顺流,然险滩礁石密布,船工唯有胆大心细,方可履险如夷;回程则为逆水行舟,临近斜滩时,需纤夫以肉身顶住船尾往上拖行,故“斜滩槽”非特殊情形不会单船航行,而是借团队力量行船运货。

茶码古镇,水路山道紧密交织。船工为谋生计不顾性命之虞,挑夫亦饱受行路艰难,这从当地民谣“千年扁担万年筐,压得背驼腰又弯。磨烂两肩流尽汗,工钱不够饱三餐”中可见一斑。寿宁及临近闽浙诸县的农特产品,何以发往斜滩装船流转?全靠挑夫肩挑跋涉;沿海地区的海产品及南北杂货经水路运抵斜滩后,亦需人力解送至各地。其间必经之路,正是车岭古道。

人文古道,绝代风华

晌午时分,由斜滩镇区往古道徐行。必经路上,横亘一座气势恢宏的郭家大宅。推门而入,积淀百年历史的古宅余韵迎面而来。老宅呈二进两厢两天井格局,楼院内共有66个开间,正房前厅设天井、花苑,后厅建有壕沟、地窖,并筑防火墙间隔横厢、天井与厨房。虽烙刻时代印记,然其采光、通风、防潮、调温、消防性能完好,仍可辨得满堂雕梁画栋之风采。

漫步青石甬道,穿梭楼堂里弄,百余座古民居勾勒出斜滩人文芳华。而古道之瑰丽,自然少不了诗词典故的装点。

沿斜滩溪畔行游,不一时遇一方凉亭,名曰龙凤亭。此亭粉墙黑瓦,拱门方窗,三面通透。亭门两侧各有一凹槽,位置与肩同高,挑夫至此便可卸下辎重,驻足休憩。

行走车岭多不易,更何况山间气候不齐。凉亭虽小,却足以遮风挡雨,凝聚浓郁情谊。史料曾载,车岭道间共设五座古凉亭,亭内常有热心人士烧茶,供旅人解渴。

才出亭台,便至前文所述之平氛关遗址。其关门与匾额至今尚存,狭窄道口且容一人穿行。清代官人郭兆桂途经此处时,曾留下“山高夹出碧澄潭,路窄危悬险径行。这间形胜真奇绝,一士当关敌万夫”的诗句。

立于平氛关匾额下抬头遥望,满目尽是悬崖绝壁。若非同行的斜滩镇民政办主任孙新寿指引,全然不知石壁上有一人工刻画石门。由于代远年湮,门上字迹已浑然不清,经简介方知,石刻右书“程公济逢春明谦正直去思碑”,左书“乾隆丁亥孟春士民公镌”。

岭道旁遍植松枫,粗略数去,竟有10余棵树龄达120年的枫树。行至丛林深处,潭边矗立一棵参天榕树,前人对此已有详尽稽考。该榕树树龄逾200年,树围4.17米,高20多米,冠幅400多平方米,据传为福建最北的古榕树。

沿羊肠道行走近3公里,终抵“岭尾”所在地山田村。背靠岩川之下,有一座三澄水尾大王宫,往来香客不断,意在祈求风调雨顺、世代昌荣。

大王宫面朝方向,传闻曾有一荆棘寨。寨址位于天堑,周遭山间遍布荆棘,成易守难攻之势,因此得名。如今,通往荆棘寨遗址之路已由后人整修,铺以石阶。

登临山巅,精神常驻

歇息片刻,涉溪而过,正式朝“岭头”进发。山脚下修有一座登岭亭,于2017年落成,以期勉励后来登岭者。环村道已实现水泥硬化,道路两侧皆为茶园及红美人树,这是山田村民赖以生存的致富之源。

循着先人步履,行游悠悠古道。起步时,青阶上仍可见新鲜牛羊粪便,迎面更是有长者肩挑柴火下山。但往巍峰深处去,烟火气逐渐消散。适逢前夜落雨,斑驳落叶覆满石阶,周遭芦苇等杂草长势旺盛,稍有不慎便有失足风险,却话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必须打起十二分精神方可挣扎前行。

“幼年时,邻里街坊多从事挑夫工作。他们肩负百斤重担,往返于斜滩与寿宁县城间,走完去程上山路估摸需要4个钟头,无论风吹雨淋,每日如此。”孙新寿回忆道。

徒步数里,浑身已被汗水浸染,全然无法想象古人如何于此间凿山开路。吾辈行走疲累时,还可驻足观赏山腰美景、瞻仰文迹奇貌;而挑夫何曾有这闲情雅致?不过是埋头向前,将青春留给这座大山。

行道过半,见一石碑镌刻《咏车岭》,为清乾隆年间寿宁知县丁居信所赋。“鳌阳最高峰,屈指惟车岭。俯视渺培楼,遐瞻开异境。气候下方殊,阴阳幻光影。翘首白云齐,登临常引颈。行人雨汗流,担荷息难屏。石蹬千有余,健足何以聘。悬波如直绳,横斜罗万井。夏不畏炎威,冬岂耐寒冷。频施开凿功,逸豫奚敢逞。地固鲜荒郊,业亦期久永。乃叹农夫艰,资生力作猛。长吏念民瘼,清夜发深省。”丁居信看似咏叹车岭自然风光之曼妙,实则哀民生之多艰。不知饮一瓢清甜车岭泉,能否稍稍缓解挑夫登攀之辛劳。

距离“岭头”愈发接近,落叶成毯,艰难觅得一落脚处。身旁清人郭宜魁题写的“岭峻云深”摩崖石刻,可谓恰如其分。

前述“四隘”中的车岭关,正处古道“岭头”处,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由时任寿宁知县戴镗所设,又称“南门锁钥”,视为绝险。拨开重重灌木,关口深处依旧可见蜿蜒纵横的古战壕。

再往前去,便是下山路。上山不易下山更难,在布满青苔的石阶上,仍不可放开步子大踏步前行。途中听闻激流交响,经介绍为百丈漈瀑布。清光绪年间《福安县志》曾载:“更漏岩,两岸屹立,瀑布飞下百余丈,俗呼百丈漈,声若更漏。”孕育瀑布的溪流源于风景秀丽的西山顶东麓,经清源镇岱阳、阳尾2个建制村,到交溪口汇合,在百丈海拔陡降,成此盛景。只惜巨木遮挡视野,无法从山的这头,清楚望见那头的飞流直下。

一路行走采访,终至此行终点——古寺天池庵。天池庵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既供信徒供奉,也为行人过客驿站,更是抗倭抵匪外府。其背靠西山,周围由9座山峰环绕,形如莲花花瓣;中间平坦开阔,常年泉涌,形成内外两池,可供放生、种植,故有“天上瑶池”之美称。入寺瞻仰,饮过住持递来的清茶,浑身疲累得以一扫而空。

回首俯瞰,漫山光景尽收眼底。暗自慨叹,所幸身临其境,才可洞悉古道风光之秀美,先人跋涉之坚强。当地人又怎能忘怀这一串联梦想的精神图腾?自20世纪50年代福寿公路通车后,古道一度退出历史舞台,不忍岭路荒废的寿宁人民于2013年启动古道修复工程,使昔日景观重现天日。

坊间努力得到政府高度重视。寿宁县已连续举办五届车岭攀岭节活动,会聚社会各界登山爱好者,深化全域旅游创建;2018年,车岭古道入围我省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省文旅厅在2020年度全省文物和世界文化遗产专项资金中安排50万元用于车岭古道修缮工作,并积极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古道保护利用工作,通过进一步深入挖掘古道所蕴含的历史记忆、原有使用功能等元素,促进其文化和旅游相融合发展。

各方携手之下,古道正在迈向新生。

记者手记

强化古道的保护和利用

福建日报记者 尤方明

车岭古道,是古时军旅征战、商贸往来、政令通达的必经之路,沿路古镇风情、亭台桥梁、山光水色荟萃如歌。重走古道,大可感受身体与心灵的双重涤荡。最令记者动容的,莫过于挑夫勤恳攀登的坚强意志,这象征着历史烟云中的时代精神。

今朝寿宁,早已挥别行路难的时代,若不加强保护性开发利用,古道将成为逝去的风景。幸运的是,当地政府及民众已意识到保护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性。登岭路上,能深切感受到寿宁坊间慷慨解囊、修葺古道的赤诚与热情;经过申报,斜滩镇成功获评省级历史文化名镇,车岭古道亦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以此为基点,古道的修复开发工作还应往纵深推进。如积极开展古道普查工作,摸清辖区内古道资源现状,强化古道分级保护和利用;探索制度先行,厘清古道管理责任,建立长效保障机制,对破坏古道行为设立罚则,以法治精神为古道保护与修复工作护航。当然,重振古道风华的关键之举在于活化利用。应结合森林健身步道建设、文体活动举办等,挖掘古道旅游特色资源,大力宣传古道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在全社会营造保护古道的良好氛围。

延伸阅读

“茶码古镇”斜滩的那些茶事

福建日报通讯员 韦希成

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开放五口通商,福建福州(含宁德市各县)、厦门为两个开放口岸。那时候,福州乃是中国四大茶市之一。清末又开放三都澳“福海关”,作为闽东茶叶输出港。

盛产茶叶的寿宁古时重镇斜滩正处在闽东腹地,水陆交通得天独厚。鉴于此,当地及周边地区所出产的茶叶外贸多从这里集结起航,通过海路运输出口较为便捷。从那时起,持续近120年(1842—1959年),斜滩的茶事活动一度兴盛。

寿宁县斜滩镇种茶有600余年的历史。史料记载,明弘治至万历的百余年间,斜滩东起车岭、西临印潭、南与凤阳接壤、北至水北,方圆30多公里的座座荒山变成茶园。茶叶成了斜滩历史上最大宗的农业土特产和贸易商品。

明清时期,斜滩主村就已有加工茶叶(主要为初制毛坯)的作坊。至19世纪中叶,斜滩的制茶业亦十分发达。鼎盛时期的1932年至1936年,斜滩开办经销茶叶的茶行24家,发展到5000多人日夜加工精制茶叶和从事购销活动,斜滩的茶商与宁德、福州、温州、上海、台湾、香港以及东南亚等地素有茶务贸易往来,每年均产箱茶上万箱(每箱25~30千克)。

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数百年间,寿宁县内以及邻近闽北的松溪、政和,还有浙南的泰顺、景宁、庆元等地的农特产品茶叶、桐油和粮食等大宗物产,都是靠山里担夫肩挑到斜滩装船出运;沿海的海产品及盐、食糖、布匹等南北杂货也由船运到斜滩,而后肩挑分散到县内和周边地区。因此,斜滩一度成为物资集散的码头地。因为常年采制茶生产时间可达8~9个月,斜滩码头也成为茶叶出口的专用埠头。因此,斜滩便有了“茶码古镇”之称。

20世纪30年代末至50年代初期,斜滩复兴号、周元丰、郭丰记、卢广源等茶行的30多万担精制茶叶就是由斜滩装船启运,销往福州、香港以及东南亚等地。民国时期,斜滩盛产的“坦洋工夫红茶”远销英国、德国、俄国和东南亚诸多国家,也是从这条“茶码古道”运出销往世界各地。那时,从海外运回的装茶空箱或洋油箱以及其他货物包装箱,只要打上“中国·斜滩”的圆形蓝钢印字样即可到达原地,可见斜滩当时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之高。故此,“茶码古镇”斜滩被誉为“闽东小上海”。

每到茶叶上市季节,斜滩码头呈现一派繁忙景象:闽浙五县的茶商、挑茶工从四面八方云集斜滩溪岸两边埠头;溪面上数百条“斜滩槽”往返穿梭,装茶上船的、卸货搬运的,熙熙攘攘。

1957年,福(安)寿(宁)公路修通,道路便利了,物流更安全。斜滩也逐渐失去了交通优势,被历史尘封。旧式的“斜滩槽”进了历史博物馆,“茶码古道”成为一段历史记忆。

2016年6月,斜滩镇被评为全省第五批历史文化名镇;2018年,寿宁县依据当地的人文特色,把“茶码古镇”定为古镇斜滩的代名词。而今,当地仍在流传的茶歌茶舞便是斜滩人在长期从事茶叶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折射出的不仅仅是当地的茶乡风情,更是活色生香的集体记忆。

如今,斜滩人爱茶成风的习惯保留了下来,当地依然有超过七成人口从事与茶叶相关的产业,数百年历史的印记以这样的方式流传了下来。

1  2  3  4  5  


相关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