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记者八闽调研行 | 古城的守望与创新
2024-02-19 10:25:02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周冬 作者:林霞头戴簪花围、身着特色服饰的游客,成为泉州中山路一道亮丽风景。 东南网2月19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林霞 通讯员 钟丽荣 洪韦阳 文/图) 核心提示 闽派建筑以派江吻海而独树一帜,且因闽越文化、客家文化、海洋文化、侨乡文化等互鉴交融,形成多姿多彩的历史建筑风格和多种多样的建筑形式。 这些历史建筑既蕴含着天人合一、宗法礼制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又充满浓郁的人情味与独特的地域特色,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的瑰宝,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科学与艺术价值。它们似一颗颗明珠点缀于八闽大地上,彰显了闽人高超的智慧和技艺。 细数福建的古城,具有1000年以上建城史的县城36个,500年以上建城史的46个,形成了11大类33小类的传统民居类型。2014年以来,福建争取中央财政资金8.42亿元,省级财政累计投入约20亿元。全省累计70余个历史文化街区(传统街巷)得到整治、改善、提升,1500多栋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得到针对性保护修缮或活化利用。 今年春节,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闽派古城显得更为瑰丽而斑斓,浓浓的年味,在活力满满、热气腾腾的古城中蔓延开来。一座座古城、一条条古街,在传承保护中,在古老与现代相映之间,焕发出新的生机。 年味氤氲—— 庆新岁、遇历史、寻传统 “人不能无古,无古不成市。”我省丰富完整的历史遗存,令“活着的古城”屡屡“出圈”。 13日,入夜,龙岩长汀古城流光溢彩。随着“嘭、嘭”的声声巨响,一束束焰火像一朵朵艳丽多姿的鲜花,在夜幕下盛开。 “一江两岸·夜游汀江”项目作为长汀古城文旅特色引爆点之一,开启了长汀的年味模式。岸上,古韵佳人轻歌曼舞;河畔,彤彤龙灯摇曳;河中,画舫悠悠行进。游人仿若被拉回历史的长河中,梦回汀州。 来自河北省沧州市的游客李蔚然在涌动的人潮中穿梭,隔空轻触着城墙之上的灯笼,从深街小巷到城楼老墙,眼前闪过的每一幅景色,都令其直呼“这是最地道的客家中国年”。“喝着长汀米酒,观赏繁华热闹的古城老街,细品汀州人家的烟火气。水在城中、城在水上,是我对长汀的初印象。下次,我还来。” 福州台江苍霞历史文化街区则主打“福气”品牌。在这里,全国首个“福”文化主题街区的出现,让游客在“福街”与福气撞了个满怀。“七溜八溜,不离福州”“福天福地福州游”等“福”元素随处可见。走进金鱼里7号的“福”文化博物馆,一系列丰富的实物和图片,让游客了解“福”文化的历史渊源、民俗、遗存遗址和时代新篇;“福”文化博物馆还在青年横路及中平路等“福街”内设置了9个寻福点…… 春节文化向来厚重。人们前来“福街”,求的是“福气满满”。作为上下杭和苍霞历史文化街区的前沿,“福”文化主题街区和闽江之心核心交相呼应,设有“万福”“五福”“聚福”3个主题广场,建设了“福”文化博物馆、“福”文化会客厅、百福长廊广场、福禄艺术中心等一批“福”文化项目,“有福之州”让游客领略到古城深厚的文化积淀。 年味不断线,文化万里传。 闽南年俗闹新春,漳州从腊月廿八开始到正月十五,准备了近百场花样繁多的闽南年俗活动,“龙腾祥年”漳台民俗游园活动、水仙花神巡游等花样巡游,让游客尽情欣赏古城的繁华骑楼和明清街区;正月初一到十五,泉州古城百场文艺演出联袂上演,系列“古城+”等主题精品旅游线路,成为不少游客的首选;莆田依托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举办非遗体验、文艺演出、夜景灯展、云游直播等丰富多彩的文旅活动。 福建一座又一座“活着的古城”,昭示着八闽大地的根之所系、脉之所维。 古建修缮—— 留形留魂留乡愁,原地提升幸福感 新春,三明泰宁古城一角,梁氏祖宅重现昔日风采。三进院落内,梁上雕刻极为雅致,建筑以中轴线为中心,左右对称排列厅堂,两旁是回廊。 “我们是循着古人的工艺照葫芦画瓢,‘修旧如旧’是我们对古建筑一贯的修复原则。由此可以一窥古人的智慧。”木雕师傅毛庆海站在门外,热情地介绍自己与闽北古民居营造团队携手刚完成的作品。他的双手黝黑,布满了干燥粗糙的纹路。在这双手下,创造了很多“起死回生”的奇迹。 毛庆海是闽北古民居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毛崇盛的关门弟子,从业近20年。去年4月,他第一次看到这个不大的院落时,颇为心痛,大厅左厢房多年前被火烧毁,右边朽败不堪,只有屋顶三根大梁比较完整。 很快,在木作声与泥水声的交织中,团队大木师傅、泥水瓦工师傅等七八人,加上不定期聘请临时工,开始复原梁氏祖宅的原有肌理、原有风貌。 老建筑修复,需要像“绣花”一样精细织补。材料,采用泰宁当地的红米石、老杉木、小青瓦等;工艺,则需照传统手法,屋顶瓦片的更换、木结构的加固、墙体的修补、地面的翻新等,均需修旧如旧。有时候遇到难啃的骨头,还需要老工匠会商。 毛庆海特别举了个例子。当时,大院约8米高的空斗墙开裂移位约60厘米,团队邀请福建理工大学、福建清华设计院专家,与泰宁老工匠携手,最终提出墙外安装架体、地锚和斜撑杆加固等方法,确保空斗砖墙结构得到有效保护与修复。 泰宁,这座福建西北部的小城,被誉为“汉唐古镇、两宋名城”,历史上书写过“隔河两状元、一门四进士、一巷九举人”的辉煌篇章。 去年8月,泰宁被省里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目前正推进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工作。以此为契机,当地筹资4.5亿元,更多的古街、古巷、古城墙、古厝在工匠们的手中焕发新生。 相较于泰宁,更早启动古城修复的龙岩长汀,曾走过很长的一段路。 据史料记载,汀州古城始建于唐大历四年(769年),古城墙最长曾扩建至5000多米,但后来经历战火与自然灾害的不断侵袭,只留下沿江一段1500米左右的古城墙。 残破的古城墙,曾经是汀州古城墙文物古迹修复协会会长陈遇献等老工匠的心头之痛。作为古汀州府所在地,长汀的传统建筑木、石技艺和雕工等乡土人才很多,但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几乎都改行了。 2002年,一些退休干部发起成立了古城墙文物古迹修复协会,提出“挽救长汀人的历史记忆”,以最为原始的募资方式,到大城市寻找长汀乡贤,在街道、集市设点摆摊,聘请劳力。 在古城墙修复初期,他们不拿工资、补贴,把募集到的资金全部投入到古城墙的修缮中。修复古城墙何其之难,从修复工艺到城墙砖瓦的烧制,都需要一步一步去重新恢复,最终再一砖一瓦地挑到高陡的古城墙。 古城墙文物古迹修复协会的努力得到各方的支持。2012年,长汀开始正式保护修复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建筑,更多的资金投入后,长汀古城再绽芳华。 令陈遇献惊喜的是,当地政府为恢复古城神韵遍访南方客家古建筑遗迹,大力搜揽木工、石匠、雕工等古建筑修复乡土人才。记者从长汀县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管理委员会获悉,长汀县认定的5000多名传统客家建筑营造乡土人才,都逐渐回到老本行。 泉州古城也曾经历诸多困境,最难的是“修旧如旧”,古人建之时见智慧,今人保护则更费周章。 “以‘三水两电一气’(即自来水、雨水、污水、强电、弱电、燃气)为例,古街巷就像是饱经风霜的老人,禁不起大动筋骨。第一批选定的29条街巷宽度不同,最宽的有7米多,最窄的仅90厘米,多数都是两三米的宽度。”泉州市古城保护发展指挥部建设组副组长王顺福反问记者,“这么多的管道,您知道是如何有序塞到地底的?” 采用更加温和的“微改造、微更新”方式成了城市建设者的共识,不是只对细枝末节的微小改造,而是通过低冲击、微干扰的方式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具体怎么做?创新采用管线立排法,使用雨水管置于污水管之上的立排方法,预留电力管道和电信管道的立排。同时在检修位置建一个检修井,在井内再挖一个小型检修井通到污水管,形成“井中井”“盖中盖”的模式,解决街巷通道不足和后期维修的问题。 刺桐古城改造,还善于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泉州市采用“政府调度+国企融资建设”的模式,从市政设施改造着手,在街巷有限地下空间中紧密布设市政管网,全面实施“三水两电一气一智能”改造,提升人居环境,留住古城原住居民。 “心怀敬意、旧透新意”,传统技艺和新技术的“新旧结合”,让古街、古巷、古城墙、古厝在修复过程中严格遵循原材质、原工艺,力求与古人的做法保持一致。 古今相融—— 推陈出新,孕育多元业态 刺桐古城在旧与新、传统与潮流的碰撞中,仍旧坚守着“古早味”。 春节前夕,在泉州市鲤城区中山路与打锡街交叉口处,记者坐在“七撩”店门外的小矮凳上,街上喧嚣人流、叫卖声不断,耳畔传来悠长的陌生音调——南音。 泉州南音,也称南管、弦管,是流传于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地区、中国台湾和南洋的一个古老乐种,被称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 “七撩”主理人阿潘说,小时候听爷爷哼唱时觉得这曲调太慢,慢到磨心;长大后,这些细腻却又绵长的曲调仍久久挥之不去,如春风般撩人心弦。 202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下,阿潘承接了公司一个非遗文化项目,并在泉州中山路繁华的十字路口,开了一家南音文创饮品店“七撩”。这是泉州首家以南音为主题的饮品店。 南音的节拍称“撩拍”。而论及南音的七撩拍,不少内行人的评价是,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慢最绵长的音乐了。这也是这家南音文创饮品店名的由来。“南音人都很无私,他们很愿意把南音分享给更多人。”阿潘说。 “可惜,您今天没有遇到陈老。”阿潘指了指墙上的一把“龙凤声”琵琶,这是近70岁的南音爱好者陈老寄放在店里的。她口中的陈老,是一位两鬓斑白、腿脚不太利索的老人家,他隔三岔五就会坐着公交车,抵达“七撩”后,横抱琵琶坐在店门口转轴拨弦三两声,很快就会吸引众多游客驻足。陈老则会毫不吝啬地倾囊相授、免费教学。 南音就像是一抹“古早味”,杂糅于店内所制作的茶饮中,让阿潘、陈老在这条熟悉的街道上,拾掇记忆中的美好,也逐渐成为刺桐城游客向往的味道。 在刺桐城的古街巷道,还有许多保留着百年老店口味的“古早味”,悠悠地从两旁店铺飘出。从橱窗向内望去,可见食客正大快朵颐。 记者来到“秉正堂”时,两名身着蟳埔女传统服饰、头戴簪花围的游客点了泉州知名的甜食——石花膏,她们的装扮与这条古街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味道清甜独特,好吃。” “秉正堂”的店主丁秉正坐在店门口的竹编椅上,角落里是占地约2平方米的挑担、推车,来到店里的游客总要摸一摸扁担、装石花膏的木桶,乃至倒扣在车上的瓷碗。 “‘秉正堂’的石花膏,至今已是第四代咯。精取优质石花草,经清水浸泡,历经六晒六泡的技术处理,去掉杂质,保留了传统风味和工艺。”丁秉正告诉记者,这个老字号,从最初挑担子到小推车再到租店面,名气全靠泉州人吃出来。 不断攀升的人气,持续推动文旅市场火爆“出圈”。数据显示,春节假期初一至初八,泉州西街接待游客94.3万人次,同比增长109%,创历史假日新高。 更多酒店住宿类项目,也在“古”与“今”的相融中,孕育而生。 知名服装品牌七匹狼集团旗下的文旅板块“七栩”,在泉州鲤城区闹市核心推出全球奢华精品酒店,填补了古城奢华酒店领域的空白。 1979年,泉州钟楼百货大楼在此开业。时隔45年,在鲤城区中山路与东西街交叉处,仍能望见“泉州钟楼百货大楼”8个大字。在保留建筑风格和历史风貌的前提下,七栩钟楼酒店内构筑了一座集居停、美食、购物、展览、生活方式于一体的多元语境、多维体验场景的复合型空间。 对于“七匹狼”而言,拿出大几千万元的投资额,投资回报周期并不短,但这更多是泉州商人对“乡愁”的修复与重建。酒店有意在古韵悠长的古街上传递更多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相融合的文化自信。 “新”与“活”,为刺桐古城灌注了勃勃生机。 行走在八闽大地,抚摸着粗糙的古城墙,千年的岁月在指尖流淌,徜徉于古街,可品味正宗的“古早味”,可体验现代气息的“潮生活”。“新”与“旧”的碰撞,孕育出多元新业态,而在历史古建与现代光影的交错中,更多的古城释放出千年美丽,攀登“顶流”。 记者手记 留住根与魂,激发“活”与“用” □林霞 城市因人而生动,想要留住古城的“形”,更需传承内在的“神”。在福建,从历史中走来的古城神韵未改,得益于对“根”与“魂”的守护,从而激发“活”和“用”。 近年来,福建省全面推进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利用。2021年,省人大常委会颁布《福建省传统风貌建筑保护条例》,在全国首次将传统风貌建筑的保护纳入地方性法规;2020年,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和文物建筑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保护利用九条措施》;2022年,省住建厅、省文旅厅、省文物局联合印发《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七条措施》等,在省级层面建立历史风貌建筑的保护利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并形成省、市、县三级保护责任体系。 从设计、布局、选材、施工、监理等环节,福建层层把关。在此基础上,福建加快顶层设计和制度创新。如,依托福建理工大学成立福建传统村落与历史建筑研究中心,依托福州大学成立闽派地域建筑研究中心,开展全省历史文化保护利用体系、建筑地域特色分区等专题特色研究,启动传统建筑系列丛书编撰工作等。 更多的力量参与了进来,也因此形成了一批历史城区活化利用可推广的经验。 福州三坊七巷、朱紫坊等历史文化街区由国企福州古厝集团牵头打造,烟台山历史风貌区由万科集团投资,南京大学与龙岩长汀县签订历史文化保护共建协议,中央美院参与土楼建筑活化利用,上海交通大学参与平潭石头厝保护利用,福州永泰县发动宗亲力量,针对现有的152个庄寨特色地域建筑,成立了38个庄寨理事会…… 如何让古城传承历史文脉、近悦远来,福建提供了一个新的样本:除了一丝不苟保护、原汁原味地传承,每个古城、每条古街、每座古厝历经岁月洗礼,都拥有独特的人文内涵、美学特质,在“修旧如旧”中更多呈现“个性化”“地域化”特性,留住文化之魂,彰显独特之美,烟火气更足。 唯形神兼备,方能生生不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