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记者八闽调研行 | 赤子侨心故国梦 家国情怀薪火传

来源:​东南网 | 作者:张杰 | 时间:2024-04-03

image.png

王源兴回国前的全家福(1950年) (资料图片)

东南网4月3日报道(福建日报见习记者 徐士媛 记者 张杰 通讯员 温连光)

核心提示

“赤子侨心故国梦,血脉相连桑梓情。”福建作为全国知名侨乡,涌现出了许多心系祖国建设发展的爱国华侨,闽西籍爱国侨领王源兴正是其中的翘楚。

作为爱国侨领,王源兴被誉为“陈嘉庚第二”、中国“三资”企业的先驱者。但长期以来,比起家喻户晓的陈嘉庚,王源兴对许多人来说稍显陌生,他的知名度似乎与他的贡献成就不相匹配。王源兴不仅为新中国的建设奉献了巨额物质财富,他身上所体现出的不畏艰险、艰苦奋斗、追求进步、真诚待人、忠诚爱国等性格特质也凝结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代代相传。

可喜的是,近年来,龙岩市加大对本地重要历史人物的研究和宣传,通过整理史料、撰写人物传记、开辟专题展馆、编排表演山歌戏等方式持续擦亮王源兴爱国侨领品牌。

冒险开拓——

一波三折创业致富

1910年,王源兴出生于龙岩县大洋村(今龙岩市新罗区西陂街道大洋村)一户贫农家中,尽管生活困顿,父亲还是将他送进了学堂。小学时期的王源兴便喜读《岩声》等代表新文化的报刊读物,对新文化的仰慕和兴趣颇深。

小学毕业后,王源兴以优异成绩考取省立龙岩第九中学。但因家贫,他只能到漳州做学徒。在漳州时,王源兴虽然做学徒,却坚持读书看报且自学会计技能。

1926年,时局动荡,王源兴远赴南洋谋生计。到新加坡后,王源兴干过苦力、做过小贩、当过三轮车夫。由于不甘受地霸盘剥欺凌,初生牛犊的王源兴主动致书钦慕已久的华侨领袖陈嘉庚。

陈嘉庚被王源兴“好一手颜体字,文字也不卑不亢”打动,安排王源兴到公司下属的胶厂当工人。不到半年,王源兴便晋升为橡胶厂账房的会计。

1931年,王源兴南下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巨港埠,在一家公司任经理。次年,与人合资开设恒丰公司并出任经理,开始了他一波三折的创业历程。

王源兴以诚信立世,事必躬亲又待人宽厚,颇有儒商之风,生意迅速发展。同时,他热心公益,在当地华侨界建立了良好口碑,被推选为巨港中华总商会会董。

但好景不长,1942年2月,巨港沦陷,王源兴遭到日寇追捕,产业在一夕之间被日寇没收,不得不举家逃亡到偏僻至极的山芭朱鹿镇,开荒种地维持生计。

1945年8月,日本投降,王源兴回到巨港,不但恢复了恒丰公司总部和各地分号,还在新加坡建立办事处。

然而,不幸再次降临,荷兰人重新占领巨港,王源兴在巨港的产业再次毁于炮火。愤恨之余,他把恒丰总部迁到新加坡,迅速展开业务。很快,恒丰公司的转口贸易遍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等地,声誉日盛,王源兴在短短5年时间里积攒了几百万元的财富。

肝胆义气——

救助同胞致力侨务

1942年,王源兴避居山芭朱鹿镇期间得知郁达夫、胡愈之、王任叔(巴人)等进步文人避难于附近的石叻班让岛,随即登岛看望并给予经济资助。王源兴还帮助郁达夫化名赵廉创设“赵豫记酒厂”,由此保护了高云览、邵宗汉、杨骚、汪金丁、王纪元等一大批避难的进步文人。

接济救助我国避难的进步文人是王源兴支持进步文化的有力佐证,自接触新文化以来,王源兴便始终是进步文化的坚定支持者。

1946年末,王源兴参与创办《南侨日报》,出任副董事长。《南侨日报》一直致力于表达广大华侨支持祖国和平、民主、进步、解放的心声,鲜明地站在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自由的一边。王源兴还出资支持《摩西河半月刊》《生活周刊》,投资创办东棉兰《民主日报》,资助新华社新加坡分社及其出版的《新华月刊》,赞助雅加达《生活报》、香港《华商报》等进步报刊,成为站在世界进步潮流前列的文化战士。1950年,王源兴参与创办南星公司,经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电影和书刊,向海外传播新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资讯。

无论是侨居他国期间还是返乡归国之后,王源兴始终以实际行动支持、保护祖国同胞。

侨居巨港期间,王源兴不仅为当地中华学校、华侨学校的建设奉献力量,同时争取印尼人民的同情和支持,据理向荷兰当局交涉,团结华侨办好华侨福利事业,为维护华侨的合法权益进行了不懈努力。

20世纪50年代,王源兴回国后,先后担任广州侨务局局长、广东省侨委副主任、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兼侨联主席、全国侨联驻会副主席等。在这期间,王源兴发起创办广州华侨小学,解决华侨子弟求学问题;积极筹建广州华侨新村,归侨得有安居乐业之所;协助陈嘉庚主席处理全国侨联日常工作。

20世纪60年代,印尼发生大规模反华排华事件,众多华侨纷纷回国。王源兴便全力投入安置归侨的工作。他四处考察和参与华侨农场的建设,冒着酷暑接侨,时刻关心归侨的生活状况,解决归侨的生产、生活和子女教育问题。

热血爱国——

投身祖国革命建设

王源兴始终走在捐助祖国抗战的最前线。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陈嘉庚在新加坡成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伤兵难民总会,王源兴当选为巨港筹赈分会副主席。他为筹赈事业到处奔波,带头几乎把自己企业利润的一半都捐献出来,还通过组织义演、义卖等活动,深入发动华侨为祖国抗战捐款。他的夫人翁雪花也在华侨眷属中串联,捐出了金镯子、金项链等。陈嘉庚曾赞叹王源兴说:“他在巨港筹赈会募集的经费最多,为支援祖国抗战作出了大贡献。”

抗美援朝期间,全国人民踊跃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捐献飞机。王源兴慷慨表示:“我等华侨界也应作出贡献。”随即捐献了一架战斗机。当得知龙岩百姓踊跃捐款捐物,距离独自捐献一架龙岩号战斗机的数字不远时,王源兴又捐献2亿元(旧币)以助其成。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百废待兴的祖国,王源兴更是将海外资金全部携回祖国投资建设。

王源兴与黄洁共同创立公私合营华侨工业建设公司(简称“华建”),这是新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和侨资企业,王源兴也由此成为新中国“三资”企业的先驱者。王源兴全力创办“华建”旗下的麻袋厂、糖厂、造纸厂、水泥厂等当时国计民生急需的众多工厂,他在遗嘱中写道:“中国要富强,需要全民艰苦奋斗,需要引进资金、技术,才能尽快兴旺发达……建国之初,我们回来投资,为国家做了贡献。”

在大力支持祖国工商业发展的同时,王源兴也积极投身新中国公共文化事业的建设。

王源兴向华侨博物院捐献5万元;向华侨大学捐献5万元;向陈嘉庚纪念堂捐献5万元;向广州华侨小学捐资10万元;还向广州侨光中学、龙岩华侨中学、大洋小学、西安小学和西山、陈陂幼儿园及宝泰桥建设等捐资不等;对龙岩汉剧团、龙岩山歌剧团等文化单位,王源兴也给予捐助……到1974年逝世时,王源兴已为新中国贡献了全部家产。

传承弘扬——

爱国精神代代相传

“只身赤条闯南洋,惊涛骇浪夜漫长,汗水泪水三年载,活出人样报爹娘。”伴唱声中,山歌戏《王源兴》大幕初启,身着粗布粗衣的少年王源兴挎着布包,在惊涛骇浪与茫茫夜色中登上驶向新加坡的航船,踏上跌宕起伏的南洋之旅……

近年来,为纪念宣传王源兴,弘扬龙岩籍华侨华人艰苦奋斗、爱国奉献的精神,龙岩市进行了一系列有益尝试,山歌戏《王源兴》便是其中之一。

《王源兴》全剧约22分钟,再现了王源兴只身闯南洋,支援祖国抗战,冒死救助进步文人,支援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剧本虽短却剧情饱满,刻画了鲜活的人物形象,一经上演便获好评。

2019年,为了第九届世界龙岩同乡恳亲联谊大会的举办,龙岩文化研究会会长江和基受新罗区侨联所托,开始山歌戏《王源兴》的剧本创作。2023年11月6日,第九届世界龙岩同乡恳亲联谊大会在新罗区隆重召开,山歌戏《王源兴》作为恳亲会的献礼在开幕式上演出。

“演出结束后,大家都说好!特别是得到了王源兴后人的充分认可。”江和基说,当晚演出结束后,王源兴的小女儿王穗英到后台慰问演艺人员。

饰演王源兴母亲徐二姑的演员、龙岩山歌戏传习中心副主任张兴艳回忆说:“王穗英女士当时眼含热泪,她说戏剧真实又有质感,像是在看一部老电影,父亲和祖母的形象随着表演的推进越来越鲜明,好像真的看到他们重新出现在自己眼前。”

获得王源兴后人肯定的背后,是主创团队呕心沥血的创作和无数个日夜的打磨。

从剧本编写到导演演绎,从歌曲创作到舞美设计,龙岩山歌戏传习中心包揽了山歌戏《王源兴》从无到有的所有工作。剧本创作期间,创作团队通过调查走访,获得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和王源兴鲜活的人生故事,剧本的真实性获得保障。所有的演员在演出前也要通过阅读书籍材料、撰写人物小传等方式了解王源兴的生平事迹,深入理解自己饰演的角色、对手角色,以及剧本的核心角色。

一部剧情尊重史实、情感真挚饱满的戏剧打动的不只有观众,还有戏中人。

山歌戏《王源兴》导演顾克说:“虽然我们剧团演员都是年轻人,但大家都很用心,也很努力,在排练过程中,我们每天接受华侨领袖爱国爱家精神的熏陶洗礼,在感动自己的同时,自然也打动了观众。”

山歌戏《王源兴》的舞美以海外场景与龙岩乡村交相辉映,剧中有龙岩方言歌谣、龙岩习俗和龙岩人的生活气息,展示了龙岩山歌戏的艺术魅力和传承发展的成果。利用本地传统艺术形式宣传展现本地著名历史人物,既是对当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也是对龙岩人高尚人文精神的传承弘扬。

江和基说:“王源兴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民族精神的体现,弘扬他的精神,对于弘扬侨文化、激励广大侨胞和龙岩人民建设美好家园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除了山歌戏,新罗区还通过布设专题展陈、出版人物传记作品等形式,不断擦亮王源兴爱国侨领品牌。

近年来,龙岩市、新罗区利用王源兴诞辰100周年的契机开展一系列纪念活动,共同深情缅怀王源兴先生光辉爱国的一生;出版了由闽西本土知名作家张惟著、著名画家黄永玉作序的人物传记作品《爱国者王源兴》,全书30万字,生动再现了王源兴光辉的一生。

此外,当地还在龙岩华侨历史纪念馆中布置了“王源兴先生生平陈列室”,专门辟出200多平方米的展室,用雕塑、图片、实物等形式讲述了伟大的爱国者和华侨领袖王源兴的生平事迹,以启迪教育后人。

目前,王源兴陈列室已经实现常态化对外开放,每年前来参观、研学的游客和学生达上万人次,成为当地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随着当地建设、打造力度的不断加大,王源兴先生的赤子情怀和高风亮节也将焕发出更加炽热的光芒,照耀着他一生深爱的故乡走向更加繁荣昌盛的明天。

记者手记

高山景行 须仰视才见

福建日报见习记者 徐士媛 记者 张杰

“我没有留下遗产给你们,资金都投入国家建设,捐献社会,你们要独立生活,报效国家。”1974年2月19日,王源兴因心脏病复发在北京逝世,临终之际,他给儿女留下了遗言。50年后读来,记者仍觉高山景行,须仰视才见。

作为闽西乃至福建走出去的杰出爱国侨领代表之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王源兴都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被称为“陈嘉庚第二”, 逝世时新华社还向全世界发布电讯,足见其贡献之大、地位之高。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令人景仰的爱国侨领,长期以来却似乎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鲜为人知。在王源兴的精神影响下,他的后人数十年来为龙岩、为福建在教育、文化、慈善等方面捐献了数以千万计乃至上亿计的资金,而这一切更加不为人所知。

为了让王源兴尽可能地为人们所了解,让王源兴的爱国情操广为传播从而影响到更多人,近年来,龙岩乃至全国范围内都已经开始重视、擦亮王源兴这一爱国侨领品牌。仅王源兴生平事迹展陈室,目前全国范围内就有福建龙岩、浙江宁波两处,各种记录、反映王源兴生平的文学、文艺作品等开始不断涌现,这对于重新审视、定位爱国侨领王源兴的地位和贡献无疑都是十分有益的。

时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已进入关键阶段,需要凝聚包括广大华侨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的智慧和力量。在王源兴逝世整整半个世纪后的今天,再次缅怀、仰视先生,从中汲取前行的力量,凝聚起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共同前进的合力,才是我们回望和缅怀的最大意义。

(本版资料图片由龙岩市党史与方志办提供)

image.png

1954年,王源兴(左六)和侨领们到北京站迎接陈嘉庚先生(左七)。 (资料图片)

image.png

龙岩山歌戏《王源兴》剧照

image.png

龙岩山歌戏《王源兴》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