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城事要闻 > 正文

旅外侨亲返乡办读诗班33年 缔造中华“诗村”“联村”

2019-06-11 08:42:41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远近诗友慕名而来 33年授课5000多人

贵峰村办读诗班的消息很快传播开来。第二期读书班开班时,来了很多外村人,王国明来者不拒,最后1个班坐不下,办成了2个班。到了第三期,热度依旧,读书班扩到3个班……

“不仅有南安本地的,还有泉州市区的,后来还吸引了来自宁德、福州、三明、厦门等地的学员。”贵峰诗社副社长王赎回长期协助王国明操办读诗班,他说:“宁德的诗友听说我们办了读诗班,40多人包了一辆大巴过来,福州连江的也组团过来”。

这么多外地诗友、学员过来,食宿怎么办?王国明一边协调学校安排外地学员住宿,一边请来2名厨师做饭,为学员们免费提供伙食。考虑到暑期天热,细心的王国明还安排在每天第二节课下课后向每位师生提供2个碗糕。33年来,跟读书班和诗社有关的费用几乎均由王国明承担,耗尽了他毕生的积蓄。

今年,读诗班将进入第33个年头。除2003年因非典停课外,读诗班每年举办一期,已教授3000多首诗词,开启了5000多名学员的诗歌人生。吟诵诗词成为贵峰村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吟诗诵词塑造乡风 乡村文明尽情绽放

腹有诗书气自华。贵峰读诗班30多年的坚持,给贵峰村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几乎可以说是全面受益。”王赎回说,目前全村一半人都会吟诵诗词,村民学习诗词后,提高了文化素养,更加自信和文明。目前,贵峰村有1000多人在外经商,生意上交往时不经意间体现出来的诗词素养,让生意伙伴为这份内涵点赞。而村民闹纠纷时,诗词也成为调解矛盾的利器。

王国明的奉献精神引起村民们的效仿。海内外贵峰人纷纷以各种形式捐助家乡建设。走进贵峰小学,每间教室都刻着不同捐献人的名字。村里的孤寡老幼、弱势群体,也得到了热心村民发起成立的贵峰阳光爱心基金会的关爱。

如今,乡风文明在贵峰村尽情绽放。这个历史上“三进士六举人”的乡村,6000多人口中,大专以上学历1000多人,博士、教授10多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25人,中国楹联学会会员22人。

小村庄获国家级荣誉 “诗村”“联村”名扬海外

1995年8月,中华诗词协会经过前后历时3年的考察,为贵峰村树碑,授予其“中华第一诗村”美誉。随后,多家媒体纷纷报道这个诞生于农村里的中华第一诗村,贵峰村声名远扬。

王国明还独资举办了两次全国性诗词活动——中华诗词吟诵研讨会、全国首届“郑成功杯”诗词吟诵大会,吸引了全国各地的诗人、专家、学者、教授及教育工作者,以及国家一级演员汇聚南安共襄盛举,吟诗诵词。

贵峰诗社除了“引进来”各地诗友,还“走出去”到国际上展示中华诗词魅力。2001年,贵峰诗社代表团应邀参加在新加坡举行的世界汉诗大会,并在会上作经验交流和诗词吟诵表演,获得各界点赞,捧回了“世界诗界传播奖”。

2013年以来,贵峰诗社联手台北诗词学会联盟,在南安举办了三届海峡两岸诗词联吟大会。今年联吟大会还拟推动闽南语定音定调工作。

2014年,贵峰村再获“中国楹联文化村”荣誉,一个小小的村庄至此拥有两块国家级文化品牌,全国少有。

“王国明老先生财富上算不上富豪,但精神上绝对是富豪。”王赎回动情地说,王国明为办读诗班可以说是倾尽了所有,这种精神鼓励着新一代诗词人把读诗班越办越好,把诗词文化发扬光大。

创办读诗班,起初只是王国明一念之间的小小善举,但30多年的坚守初心,却让这个小小善举逐步发扬光大,迸发出强大的能量,从乡村走向全国、走向国际,弘扬国学、传播乡土文化,进而成为中华传统诗词文化交流的一大平台。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