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城事要闻 > 正文

德化:木偶戏夫妻档 37年行走乡间唱大戏

2019-06-13 11:39:52  来源:东南早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陈金苏夫妇在表演“布袋木偶戏”(徐艺星 摄)

■早报记者 陈小芬 通讯员 孙延燕 李宏图

俗话说,“夫妻搭台好唱戏”。在德化,有一对小有名气的木偶戏夫妻档,丈夫叫陈金苏,今年51岁,妻子叫林淑芳,今年50岁,夫妻俩是德化龙浔长春木偶戏团的创始人。37年来,他们走村串巷,足迹遍布德化18个乡镇,为乡亲们上演了一场又一场木偶好戏。

木偶为媒 师兄爱上师妹

世界瓷都德化,不仅盛产瓷器,而且地方戏曲种类繁多,布袋木偶是其中一个主要的种类。据《晋江县志》记载,“木头戏俗名傀儡,近复有掌中弄巧,俗名布袋戏”。之所以称为“布袋戏”,一来是演员的手掌活动在布套(也就是掌中偶人)之中,二是出门流动演出时,道具都装进一个布袋中。

30多年前,十多岁的陈金苏因个子不高,又没读过多少书,父母担心他力气活干不来,就让他拜德化美湖镇小有名气的木偶师傅许联晋为师。恰巧,长得娇美的林淑芳也拜了同样的师傅。陈金苏一见这个小师妹就喜欢上了,但最初林淑芳并没有接受这份爱意。

陈金苏不仅会唱戏,还特别能侃,为了追到林淑芳,他“软磨硬泡”,最终博得了林淑芳的芳心。三十多年来,夫妻俩生活中虽然有些磕磕碰碰,但在布袋木偶戏的舞台上,他们打得火热,是一对外人艳羡的神仙眷侣。

艰苦训练 演出众多好戏

陈金苏说,为了演好戏,他们夫妻俩每天都要做各种练习,有手指操、发声等。“就拿发音练习来说,我每天起床后就到溪边,对着溪水‘喊话’,共鸣是音色美的关键,要等到溪边的雾散去才回家吃早饭!”陈金苏说,他也会对着水缸练声,要能够“漾”起水波才算达到练习的效果。此外,木偶戏演员还要会打鼓、弹琵琶、吹笛子、吹唢呐、拉提琴……

这些看似不太难的“基本功”,练起来并不容易。长年累月的训练,让陈金苏夫妻俩双手长满了茧子,腰酸背痛更不要说。辛苦的付出和长期的坚持最终总有回报,长期行走乡间的他们获得的赞誉无数。如今,两人无论是单打独斗还是多角色武打,无论是神话剧还是现代剧、历史剧,都能信手拈来,《武松打虎》《丁兰刻木为爹娘》《流沙观宝救太子》《海瑞大红袍》等,都是他们的“拿手好戏”。

为让表演延续 运用“声光电”

布袋木偶戏经过不断的发展,曾一度成为乡村生活重要的精神娱乐,那时陈金苏他们经常接戏都接不过来。然而随着大量农村人口的外出,德化看戏的人越来越少,而常态化演出的民间戏团只剩不到几家。陈金苏说,最困难的时候发生在他的子女读高中时,戏团一年的演出不到百场,为了供孩子读书,他在瓷厂兼职。好在几个孩子读书还算争气,如今也都大学毕业了。

作为本土扎根百年的剧种,德化的布袋木偶戏有深刻的群众基础,无论是婚丧喜庆、迎神赛会,还是宫观寺庙落成“庆宫”、神佛诞辰等均有聘请木偶戏班演出的传统。

怎么让木偶戏的表演在德化延续?陈金苏着手创新表演艺术手段。2000年年初,陈金苏将“声光电”手段运用在木偶戏表演中,购买投影设备,尝试用PPT制作幕后。如今他的布袋木偶不仅能够腾云驾雾、耍碟子、展雨伞,还能耍大刀、喷火苗……在陈金苏的手里,德化百年木偶戏展现新的生命力。

挖掘本土文化 自创自导自演

为更好地抢救、保护和传承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福建省文化厅牵头,于2006年制定2008年至2020年“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作为一名常年在民间从事木偶戏表演的手艺人,陈金苏认为,只有根植于本土的东西才能有永久的生命力。为了让木偶戏更适合当地观众口味,他和妻子尝试从本土文化进行挖掘,自创自导自演剧本。前不久,他们根据德化的瓷文化创作的剧本《挑瓷人》到泉州市参加第八届布袋戏邀请赛,没想到一举夺魁,荣获一等奖。演出大获成功,观众、评委都赞不绝口。

据悉,剧本以海上丝绸之路闽南古通道——“瓷邦古道”这一历史文化遗迹为创作背景,讲述了清朝时期德化挑瓷人在归德场装瓷入笼,沿“瓷邦古道”一路同心协力克服天灾人祸,将瓷器挑送到永春五里街后,再运送到泉州刺桐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销往全世界的故事。

科技手段的运用和新创作灵感的加入,给陈金苏夫妇布袋木偶戏表演带来崭新的张力。现如今,在陈金苏夫妇的带领下,他们的儿子也加入木偶戏的表演当中,他们有信心,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