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传泉港

围绕泉港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泉港区委宣传部联合东南网泉州频道开设“福传泉港”专栏,全方位展示泉港健康长寿、山海宜居的正面形象、展示泉港区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为建设高质量“绿色石化新城、现代活力港城、山海宜居美城”鼓与呼。

 资  讯 

搭建服务企业发展“快车道”——肖厝边检站助力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即时 | 2023-03-01 11:43

东南网3月1日讯(通讯员 陈群 黄文兴)近日,随着长达332米、载有27.8万吨原油的马绍尔群岛籍“妮娜瓦”轮缓缓停靠在斗尾港区中化青兰山码头,驻守在此的肖厝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执勤二队迎来了今年检查的第68艘次出入境(港)船舶,同比增长78.9%;服务原油、成品油进出口量超420万吨,同比增长12%,为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原油是化工产业的基础,更是石化产业基地的主要生产资料。坐落于天然良港湄洲湾南岸的斗尾港区为全国、全省重要港区,已建成包括全省仅有的2个30万吨级原油泊位在内的泊位19个,进口原油主要来自沙特阿拉伯、伊拉克、俄罗斯、伊朗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海峡西岸经济区两大重点项目—福建联合石化1200万吨/年炼化项目和中化泉州石化1500万吨/年炼化项目的重要原料。

自今年全国移民管理工作会议召开以来,肖厝边检站深入学习贯彻会议精神,严格落实国家移民管局推出的促进服务航运企业发展十六项举措,并针对大型船舶快进快出需求,配套出台边检24小时通关服务、“网上报检”、“预约办理”和大型船舶快速通关“133”工作机制,最大限度缩短停靠船舶、人员的办检和进出口货物滞留时间,确保企业生产安全稳定。

“受潮水限制,超大型油轮每天的最佳进出港时机只有2次,错过了就要支付每日约12万元人民币的滞留费。”福建外轮代理有限公司业务员谢比坚谈到,正是边检机关提供24小时通关服务,所以只要潮水合适,无论是深夜还是凌晨,都能第一时间办理出入境手续,这为我们提供了很大的便利!2022年,该站共检查出入境(港)船舶997艘次、船员2万余人次,服务进出口货物量达3330万余吨。

港口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新增泊位、扩大开放是临港石化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面对企业的发展需求,肖厝边检站紧扣“惠业、惠企、惠警、惠民”的“四惠”主题,倾心打造集组织共建、警企联席、服务发展等多个功能为一体的“海丝古港党建集群带”,推出边检服务队、党员先锋队、边检联络员等一系列举措,常态化开展入企走访调研、边检法律法规宣传和警民恳谈会等活动,切实打通为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1月31日,斗尾港区扩大开放传来喜讯,外走马埭作业区(中化泉州石化外走马埭码头1-8号泊位)和斗尾作业区7号泊位(福建港丰码头)顺利通过口岸对外开放市级验收。“在申办口岸对外开放资格的过程中,边检机关主动靠前服务、简化手续,多次深入现场指导、答疑解惑,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持和帮助!”谈及肖厝边检站助推码头对外开放工作时,福建港丰码头有关负责人黄锦源不禁竖起了大拇指。

据了解,此次申请口岸开放的为斗尾港区外走马埭作业区1-8号泊位。其中1-4号泊位码头设计年吞吐能力为180.19万吨,5-8号泊位码头设计年吞吐能力为179.59万吨,主要承担石油化工品的装卸;斗尾作业区7号泊位为3万吨级液体化工泊位,码头结构按照5万吨级船舶设计,可同时兼靠一艘三千吨级、一艘五千吨级液体化工船。两个口岸开放后,将促进化工进出口业务的增长,同时对促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和泉州物流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口岸开发开放,安全是前提,企业发展也绕不开安全这条“红线”。该站始终牢记“国门卫士”的神圣使命,不断优化区域协防共管机制,不定期深入码头一线检查安保岗位设置、设备运行和响应机制情况,并会同公安、海警、海关、港务等部门和码头企业反馈情况,共商改进的办法措施。

“斗尾港区重点产业集群密、国际航行船舶频率高、大型油轮比重大,口岸安全不容有失。”该站边防检查处处长何武宜谈到,为进一步加强口岸安全稳定,该站制定2类6个应急预案和完备手册,组织桌面推演、实地演练和联合处置30余场次,开展“边封”“警灯”系列实地巡航踏查活动,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

近年来,该站在做好基础安全工作的同时,还积极对接“电子口岸”建设大局,强化边检网络系统运用,不断升级数字化监控和智能化卡口建设,并设置“码头警长”“护船员”“视频巡查岗”等多个岗位,对港区卡口、限定区域以及锚地、航道等潜在风险点开展全天候、常态化巡查巡检,推动平安港区建设,助力石化企业安全发展。年初,福建联合石化及中化泉州石化有关负责人还专程来站,感谢边检机关为推动石化产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非遗+文旅” 点亮“福传”泉港

即时 | 2023-02-24 17:02

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近日,泉港区政府向泉州晋江国际机场捐赠的一座水密隔舱福船模型,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观看。

“福船”进万家。福船仅仅是泉港众多非遗项目的一个缩影。泉港作为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文化重镇和海国文明重要发祥地,始终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文旅产业发展相结合,在不断探索与实践中丰富旅游产品内容,为泉港人民与外来游客带来更加多彩的文旅生活新体验。数据显示,去年以来,泉港旅游人数及旅游收入位居全市前茅。

加大传播普及力度

当代价值魅力彰显

1月16日,“泉港海丝福船文化节·海城峰尾非遗工艺美术年展”在峰尾镇举行,这是泉港首个“海丝非遗节”,非遗文创作品和手工好物琳琅满目,木雕、砖雕、制茶等领域非遗传承人现场与大众互动交流;

春节期间,2023年泉港区迎新春年货节系列活动举办,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让福盐、福船等非遗项目成为深受市民欢迎的文旅产品;

元宵节期间,泉港区举行第二届“灯耀泉港”元宵花灯展暨数字文旅商融合活动,开展新春音乐会、亮灯启动仪式、文艺表演、赏灯游园等系列活动,不断提升群众文化生活获得感、幸福感……

非遗进景区、非遗进校园、非遗展销展演……越是传统假日,泉港的非遗活动越是热闹。通过有效整合和活化非遗资源,开展市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传承、展演和推广活动,泉港让非遗成功连接现代生活,绽放迷人光彩。

文化“两创”,重在线下线上“用”起来、“活”起来、“美”起来。泉港还创新数字化现代化技术手段,创立海丝红砖艺创、福盐新文创共享区等,从“数字文化、文创IP、文创旅游”等方面入手,线上线下探索数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共生模式;联合新媒体加大文宣,与头部数字化文化龙头腾讯新文创团队跨界合作,在游戏中融合福船等特色场景,让“手游”担任“泉港海丝文创推广大使”,还原和再现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历程、传奇故事和创新精神,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内涵,让非遗更便捷地走入人们的生活。

提高保护传承水平

传承活力不断增强

设立在泉港区文化中心三楼的泉港非遗馆,以海洋文化为中心,以泉港的“三海”(海船、海盐、海韵)为主线,其他的为衬托,采用文字、图片、声像结合的方式,每天都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了解泉港丰富的文化底蕴。

如今的泉港,全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进一步增强,社会参与度不断扩大,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积极性日益提高。

创新“非遗+法治”工作机制,泉港法院积极探索“生态司法+文遗保护”工作模式,与区文体旅游局签署《泉港区文化遗产司法保护体系战略合作协议》,并成立泉港区文化遗产保护法官工作室和文化遗产保护宣教基地,共同推进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非遗+研学”,成立“福传泉港”海国福创游学联盟,串联起土坑海商聚落、涂岭红茶馆、山腰盐场、海上田园、大福古船等海丝点;利用“非遗+旅游”,鼓励非遗项目进行旅游开发,探索开通“湄洲岛—泉港—崇武—泉州”海上旅游直航短程精品线路;探索“非遗+文创”,与省博物院开展“院地”合作,在土坑建设“博物馆小镇”……通过多方力量的融合,泉港区构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的保护链,让非遗更好地“活”在当下,点亮幸福生活。(泉州晚报记者 庄丹丹 通讯员 刘更新)

泉港:紧锣密鼓忙生产

即时 | 2023-02-23 11:29

在泉宁塑胶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工人正在操作自动化设备进行生产。洪坤泽 摄

东南网2月23日讯(本网记者 黄雨昕 通讯员 洪坤泽)春节过后,泉州市泉港区各企业对照既定的生产目标任务,迅速恢复生产,开足马力促进生产提质增效,全力冲刺一季度“开门红”。

2月20日,泉港区后龙镇福建泉宁塑胶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自动化设备传来持续不断的轰鸣声,运送原料和产品的车辆有序地穿梭在厂区内,工人忙碌地操作机台设置参数填料、包装等,一派忙碌景象。

“今年春节后员工陆续回到工作岗位,复工率达100%,随着物流等供应链恢复,公司的订单量逐渐增加,车间内吹膜线和印刷线正开足马力满负荷生产,确保第一时间将产品送至客户手中。”该公司生产部经理龚加正说。

泉宁塑胶有限公司是福建省内规模最大、市场覆盖率最广的FFS膜专业生产基地之一,拥有四条FFS膜吹膜生产线,两条六色印刷线。目前年产FFS袋用薄膜及拉抻膜可达10000吨,产值上1亿元。

在泉港区前黄镇的泉州三晟鞋服有限公司,400多名生产一线工人干劲满满,12条针车组,1条电脑车组、5条成型流水火力全开。目前,该公司员工已经全部返岗,正按照订单任务全力生产,确保按时交付。

在三晟鞋服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人正在缝纫鞋服材料。洪坤泽 摄


泉港:重点项目建设酣

即时 | 2023-02-14 13:42

工人正在给钢柱抹上水泥。洪坤泽 摄

东南网2月13日讯(本网记者 黄雨昕 通讯员 洪坤泽)人勤春早功不负,奋斗实干启新程。节假过后,泉州市泉港区各地重点项目工地已是一派繁忙景象,工人们铆足干劲,投入到紧张的生产建设中。

2月13日,在泉港区后龙镇华星石化有限公司增建液化石油气储罐项目建设现场,工程车辆来回运转,工人紧张忙碌着,总平道路、附属设施、设备调试等工作有序开展。

“项目已完成储罐桩基、承台施工,储罐已具备竣工条件。”据华星公司相关负责人郭世范介绍,该项目总投资34743万元,将新增1座8万立方米全冷冻式LPG储罐及一套处理能力为300t/h的LPG加热系统以及循环水系统、消防水池、消防水泵等相应配套设施,年周转量达到100万吨。

当天,在泉港石化科技众创园(二期)项目现场,工人正加紧进行地下室顶板钢筋绑扎、楼承板浇筑等施工,现场一派热火朝天施工景象。

“二期将新建生产车间6栋、中试车间5栋,仓库、宿舍楼各1栋以及传达室、地下停车场、室外堆场、其他附属配套工程”。据泉港石化科技众创园(二期)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工程计划于今年5月31日前完成6栋生产车间和仓库建设并交付使用,12月底全部竣工并交付使用。

作为泉州市重点项目,泉港石化科技众创园(二期)总投资约6.65亿元,总用地面积6万余平方米,建成后将以新材料为主攻方向,依托清源创新实验室、福大石化学院、福师大石化研究院等科研机构,进一步打造和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的全链条孵化培育体系,促进科研成果落地产业化,打造集产、学、研、用为一体的福建石化新材料研发新高地。

截至目前,该区41个省、市在建重点项目全面开工复工抢抓建设进度,已完成投资13.99亿元,超序时进度1.62个百分点。

工人正在进行钢结构捆绑。洪坤泽 摄


泉州泉港:扫黄打非护成长

即时 | 2023-02-10 11:19

工作人员开展校园周边文化市场专项检查、整治。泉港区委宣传部 供图

东南网2月10日讯(本网记者 黄雨昕 通讯员 叶小芬)春季开学正当时,为进一步净化校园周边文化市场环境, 8日,泉州市泉港区“扫黄打非”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区教育局、区市场监管局、区公安分局、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以及各镇(街道)开展春季校园周边文化市场专项整治,推进“扫黄打非·护苗”专项行动深入开展,营造全区健康向上的开学氛围,给未成年人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氛围。

检查中,工作人员实地走访辖区新华书店、华艺教育书店、小童星等校园周边书店、文印店等场所,重点检查书店等出版物经营单位营业执照、出版物经营许可证、进销货清单等台账资料及书店是否有销售非法出版物、违禁出版物、盗版教辅教材等情况。

同时,向经营者分发“扫黄打非”宣传材料,宣传普及相关法律法规知识,讲解正版盗版鉴别方法等,提高经营负责人学法、守法意识,自觉抵制非法有害出版物,从源头拒绝非法有害出版物。并加强安全隐患排查,落实安全生产工作部署要求,切实保障校园周边出版物环境安全有序。 

检查人员还走访了辖区影城影院等文化场所,向工作人员和观影人员发放《著作权法》知识宣传单、倡导关注“国家版权”微信公众号、公示举报电话等,宣传盗录盗播的危害和版权保护的重要性,坚决遏制院线电影盗录传播等侵权盗版行为。

工作人员开展校园周边文化市场专项检查、整治。泉港区委宣传部 供图

泉港峰尾古城:邂逅600年历史记忆的“小上海”

即时 | 2023-02-07 17:26

俯瞰峰尾古城一角。图源:海城峰尾

东南网2月7日讯(本网记者 林杰 谢玉妹 通讯员 庄贞贞)没有街区的喧嚣,更多的是古老的诗意、人文的魅力。近日,记者走进泉州市泉港区峰尾镇,感受拥有600多年历史的古城韵味。

“这座庙内供奉着义烈祖姑刘益娘,她出生于明朝年间,生前善于观察天时气象,经常为沿海渔民排忧解难,她的善行义举心比观音,被誉为当地的圣母,因此后人为她建了这座义烈庙,也称姑妈宫。”来到峰尾古城的第一站,峰尾镇诚峰村村书记刘雪兰带大家参观了位于村口的义烈庙,该庙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重修再建。随着历史的发展,“姑妈文化”已流传到海外华人居住的地区,成为一种独特的人文景观和民间民俗文化。

始建于明嘉靖年间的义烈庙。东南网记者 林杰 摄

同样建于明朝年间的还有位于诚峰村古城东门内的永全社。据介绍,峰尾分布有七社,永全社是其中之一。细观永全社,这里由山门、礼堂、宝殿组成,山门三开并列。中门上方的屋顶前部有一阁楼碑亭,翘脊飞檐,十分古朴,上悬一匾“最上乘”。永全社曾在清朝时期历经两次重修,于2018年全部重新翻修,焕然一新。现庙内敬奉“观音大士”,“天上圣母”“陈仙姑”“社主”及“关夫子”“赵公明”“红面相公”等,寄托着人们保佑一方平安、风调雨顺的美好心愿。

据了解,诚峰村中大部分村民都姓刘,随着繁衍分支,祖庙宗祠已多达30几间,宗族文化氛围十分浓厚。如今村中留存数百年的还有东岳庙、圣恩堂、钟德堂等多座宫庙、祠堂,承载着村民代代相传的民间信仰,如今仍然香火旺盛。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参观古城墙遗址。东南网记者 林杰 摄

海螺做成的风铃装饰颇具特色。东南网记者 林婕 摄

采访当天适逢初春时雨,漫步在古城里,绵绵的雨丝打在古街石板上,也把时光变得悠长。浸染了风霜的古宅、数百年的古井、南洋番仔楼,带着浓浓的年代感,在雨中散发出历史的诗意和遐想。

与古老建筑共同守护古城文脉的,还有曾经生活在这里的先辈先贤。当地著名的刘培琪进士第是一座典型的清代闽南古厝,至今仍有后人居住。历经年岁侵蚀,古宅稍显破旧,但庭院被主人打理得井井有条,花草点缀,整洁清新,屋内,写着“进士第”的牌匾熠熠生辉。

渊源别墅、解元府、廻澜书院……在峰尾半岛上,这样的“门第”还有许多,峰尾先贤刘镜就是朱熹的得意门生之一。除了追随朱熹在八闽各地劝学采风,筹建书院外,刘镜还经常在家乡各祠堂、家塾中点燃烛光,倾尽心力传教“朱子读法”。缘于此,峰尾半岛儒风兴盛,众多后代子孙崇尚经学及儒术。

在相邻的诚平村中,著名诗人卢琦就是元代泉州府唯一中进士又步入仕途的人。卢琦在永春为官之时推行一系列勤政爱民措施,深受百姓爱戴,甚至为其建立生祠,位列元代“十八良吏”第三位,其著作《圭峰十集》其中二卷被收编进《四库全书》,成为泉港文化的标杆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诚平村还是蔡襄母亲的故乡。蔡襄的外祖父卢仁是峰尾出名的读书人,通经史,精古文,才华横溢,一生从事教育,治家严谨。受外公的严格课读和训导,蔡襄从小与舅父卢锡潜心苦读,高登进士后,主持建造“海内第一桥”洛阳桥,而具体负责建桥事务的就是其舅父卢锡。深厚的文化积淀让峰尾历代人才辈出,书香浸润了整个半岛。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参观非遗福船馆。东南网记者 林杰 摄

据介绍,建于明洪武的峰尾古城自古是名埠良港、渔商重镇,海上贸易发达,有“小上海”之誉。在位于诚平村渔港口的非遗福船馆便是最好的见证。大小不一的福船模型、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展示……探馆中,峰尾镇诚平村党支部书记、福船技艺传承人林配宗向记者介绍了福船几百年的演变历史和建造工艺。

作为泉港历史上唯一的一座古城,峰尾半岛拥有内涵丰富的海洋信仰和传承有序的渔航文化。水密隔舱技艺、福船“拔落令”、古船模制作、渔网技艺、圭峰文化……为不断丰富海港文化的内涵,峰尾镇通过引导古船模制作技艺产业化、规模化发展,鼓励传承人利用网络社交媒体和电商推广非遗项目及文创品,以产业的兴起促进福船传统技艺和文化传承。

“峰尾镇为南北水陆交通要冲,是海上船只进出湄洲湾肖厝港的主要海域航道和咽喉地带。历史上是一个集海洋捕捞、码头航运和海上贸易于一体的重要港口和天然避风港,是闽南四大渔业重镇之一。”泉港区峰尾镇党委书记庄向阳说,回首历史,峰尾镇拥有古城文化、福船文化、北管文化、姑妈信俗文化、渔航文化等多张名片,自古是名副其实的中国东南造船名镇,如今也是我国辉煌的海外贸易史的“见证者”。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观海楼”因初建之时洋楼正面看海而得名。东南网记者 林婕 摄

刘培琪进士第内,“进士第”的牌匾熠熠生辉。东南网记者 林婕 摄


返乡大学生在古城里的福船工作室学习绘画。东南网记者 林杰 摄

适逢元宵节来临,东岳庙内举行猜灯谜活动。东南网记者林杰 摄

东岳庙一角。图源:海城峰尾

峰尾古城一入口处的人造景观。东南网记者 谢玉妹 摄

传承600多年!元宵夜,泉港樟脚板凳龙灯震撼上演!

即时 | 2023-02-06 20:25

一条火龙乡间绕,声声爆竹闹元宵。2月5日,涂岭镇樟脚村一年一度的板凳龙灯闹元宵民俗活动如期而至,并通过央视频移动网、“泉媒体”视频号、无线泉州APP等多媒体平台向全市直播。元宵雨夜,一条条板凳如游动长龙,盘桓于乡间巷弄,伴着阵阵鞭炮锣鼓声,为元宵佳节增添不少喜庆味儿。

板凳龙全长约400米,由13段组成,每段均由同一姓氏的青壮年男性手持。家家户户将花灯固定在木板上,每块约5米长,根据每家每户男丁的数量,或8盏一排,或10盏一排。

期间,板凳龙队伍行进到家家户户门前时,村民们都出来观赏,并燃放烟花庆祝,小村庄里洋溢着喜庆的气氛。

据了解,樟脚龙灯兴于元末明初,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元朝末期朝廷腐败,乞丐皇帝朱元璋带兵起义,元军下旨抓壮丁充军打仗,樟脚村民们团结一致,以烽火为信号互相告知,躲过元军的抓捕。明朝建立后,为庆祝战争结束,每年便元宵节当天晚上举办游龙灯活动。每家每户男丁将花灯绑在长木条板凳上,扛着长板凳将村子绕一遍,长木条互相连在一起,行走在乡间小道上就像神龙游走,因此称为游龙灯。

泉港:节后企业复工忙

即时 | 2023-02-06 20:26

工人正在搬运货物。泉港区委宣传部 供图

东南网2月6日讯(通讯员 洪坤泽 本网记者 黄雨昕)年味还未消散,各大行业企业便响起节后复工复产的冲锋号角。

2月2日,在泉港区界山镇的中果红(福建)食品工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3条自动化生产线开足马力,工人们熟练地进行原料混合、煮胶、调制等工序,抢抓时间,赶制订单。

“我们公司主要生产果冻,去年产值6700多万元。”据中果红(福建)食品工业有限公司厂长林秀红介绍,该公司订单稳定,节后120多名老员工几乎全员到岗,全力投入生产一线,目前正计划增加新的生产线,扩招60余名生产工人。

工人忙着收集制作好的果冻。泉港区委宣传部 供图

泉港:重点项目施工忙 实干争春保进度

即时 | 2023-02-06 20:26

工人正在进行地下停车场施工、土方回填及水泥搅拌桩施工等。郭菲凡 摄

东南网2月6日讯(本网记者 黄雨昕 通讯员 郭菲凡 洪坤泽)不负春光乘势上,项目建设勇争先。连日来,泉港区重点项目大干快上,广大建设者抢工期、抓进度,推动项目建设驶入“快车道”,处处一派争先创优、实干争效的拼搏画面。

2月3日,在重点项目——泉港高铁站前广场及配套工程施工现场,机械车来回穿梭,施工人员紧张快干,正忙碌进行站前广场匝道桥及地下停车场施工、周边配套地下管网、土方回填及水泥搅拌桩施工等。

“为确保进度,我们节前加大人员、机械投入,项目自春节以来建设不断未停工,目前站前大道已完成预验收,预计3月底泉港站站前区配套项目将全部完工。”泉港新城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工程部经理刘王平说。

工人正在紧锣密鼓地施工中。洪坤泽 摄

据介绍,福厦高铁泉港站站前区配套项目包括高铁站前广场及配套工程(一期)、高铁站周边配套道路及附属工程(一期),总投资约6.7亿元,建设内容包含站前广场、地下停车场、高架匝道、场内支路和风雨连廊、站前大道、涉铁道路等。

此外,福厦高铁泉港站站房占地面积约1万平方米,站场设置为2站4线,总投资约2.2亿元。站房设计选取闽南古厝的红砖、白石等基本元素,并引入“出砖入石”的传统手法形成色彩的穿插,用连绵跃动的屋顶轮廓、层叠的立面幕墙,象征泉港丘陵、大海的基本地貌特征。目前,站房主体结构、站台及各区雨棚设施、落客平台等已全部完成,站房外观装饰已完成,室内装饰完成90%。

连日来,泉港区41个省、市在建重点项目全面开工复工抢抓建设进度,截至目前已完成投资13.99亿元,超序时进度1.62个百分点;泉港凯美特30万吨/年过氧化氢等28个项目参加全市“项目奋战年”一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开竣工活动,充分发挥“首季效应”,加力开新局,掀起新年第一轮重大项目开工建设热潮。

泉港:新春开学 做足准备

即时 | 2023-02-06 20:26

教师正在搬运、整理学生用书。郭菲凡 摄

书店工作人员送来教材。郭菲凡 摄

东南网2月6日讯(通讯员 郭菲凡 本网记者 黄雨昕)2023年春季学期开学在即,泉港区各中、小学校(幼儿园)积极筹备,围绕疫情防控、教育教学管理、设施安全保障等方面,做足做细各项开学准备工作,让师生返校安全又安心。

在泉港区锦绣实验小学,教师们正紧张忙碌搬运、清点、整理教材和教辅资料,按照各年段班级学生数分发新书,迎接新学期的到来。

泉港:板凳龙灯闹元宵

即时 | 2023-02-06 20:25

群众抬起长长的板凳龙灯穿梭在村道上闹元宵。泉港区委宣传部 供图

在涂岭镇樟脚村,群众在抬轿跳火。泉港区委宣传部 供图

东南网2月6日讯(通讯员 陈嘉纬 本网记者 黄雨昕)火树银花不夜天,板凳龙来闹上元。2月5日,泉港区樟脚村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板凳龙游龙灯民俗活动。村中男子们肩扛板凳灯,组成祈福游灯队伍,板板相连,在龙头灯的引领下,穿梭于村庄古老石巷与乡村田野之中,祈福游灯队伍延绵起伏,恍若龙盘,蔚为壮观。当地群众以此纪念先祖,凝聚乡情,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丁兴旺。

发挥“首季效应”泉港65个重点项目开竣工

即时 | 2023-02-07 16:26

记者近日获悉,泉港区第一季度共有65个重点项目开竣工,总投资295.87亿元,项目涵盖交通港航、工业科技、城建环保、商贸物流、社会事业等领域,充分发挥“首季效应”,掀起新年第一轮重大项目开工建设热潮。

65个开竣工重点项目中,开工项目48个,总投资236.38亿元。其中,福建凯美特气体公司计划于3月份开工建设30万吨/年高洁净食品级、电子级、工业级过氧化氢项目,一期拟完成稀品浓品工段及其配套设施建设,主要生产工业级产品,二期将完成食品级及电子级工段的建设,预计可实现年均销售收入3.2亿元、实现税收1500万元。

17个竣工项目中,3个物流仓储领域项目预计3月份竣工。其中,福建中燃湄洲湾能源有限公司兴建的湄洲湾港肖厝港区鲤鱼尾作业区4号泊位工程及仓储项目,旨在为当地石化产业提供液化烃原料及码头、物流仓储配套服务。泉州华星燃气有限公司增建的液化石油气储罐项目投用后,将增加并稳定液化石油气供应,提高全省液化石油气应急储备能力。恒昌盛(泉州)服装织造有限公司兴建的恒昌盛物流仓储产业园,将建成智能化、立体式、标准化的现代仓储物流产业园区,成为石化中下游产品及相关中间工业原料的仓储中转基地。(泉州晚报记者陈淑华 通讯员郭菲凡 施华东)

泉港:近300盏花灯亮相锦绣广场

即时 | 2023-02-03 23:04

福船造型的花灯、泉港20景图案的花灯……这两天,泉港区锦绣广场变成了灯与光的海洋,近300盏花灯在这里展出。据介绍,展出将从正月十三持续到正月十六。

泉港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次锦绣广场灯展的主题是“灯耀泉港 福满全城”,意在营造祥和、喜庆、欢乐的元宵节氛围。目前,约270盏挂灯已经悬挂完毕并亮灯,八九盏大型灯组也将在今天安装完并亮灯,还有一只原装“大萌兔”将在正月十四亮相,有2米多高,“届时泉港市民想看福兔不用跑泉州市区了,泉港就有。”

记者还了解到,昨晚,泉港区新春交响音乐会在线上线下同步精彩上演。(泉州晚报记者吴志明 实习生李媛 通讯员钟观)

泉港:非遗活起来 文化传下去

即时 | 2023-02-03 23:04

将非遗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进景区、进网络付诸实践

泉港:非遗活起来 文化传下去

“春色妍,日融和,暖气喧,景物飘飘美霄新……”一曲优美深情的《四大景》回荡在泉港区第二中学的教室里。

泉州北管,是广泛流传于泉港区的一种汉族民间丝竹音乐,与“古音乐活化石”南音并称“姐妹花”,素有“天子传音”的美誉,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音乐学家王耀华说:“泉州北管恰如一块调色板,把各种颜色掺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在十多年的探索中,泉港二中设立了北管学生社团,依托于泉港区北管乐团及区北管音乐协会,开展北管社团的系列活动。组织编写、开发适合教学,寓教于乐的相关北管课程,同时通过开展“北管夏令营”活动、组织校园北管队伍与民间北管队伍开展“村校互动”交流演出活动,邀请北管专家学者、代表性传承人等走进校园开展北管推广传承活动。

同样,将北管列入校本课程的泉港区锦绣实验小学,开设了“泉州市闽南文化传承基地学校”,编辑启蒙教材,创新运用大、中、小三种课堂形式对学生进行北管教育,被授予“十三五”规划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艺术教育综合改革研究北管特色实践基地校》荣誉称号。

如今,传承千年的泉州北管被注入无限生命力,真正成为历经风雨而不泯的世代传唱。

泉州北管只是泉港众多非遗中的一项。作为新兴城市的泉港,有着璀璨而数量众多的非遗,是名副其实的非遗大区。截至目前,泉港区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1项国家级非遗2项,省级非遗5项,市级非遗12项,区(县)级非遗9项,在2022年新增3个省级非遗项目……

非遗要兴盛,传承是根本。

为保证非遗传承后继有人,泉港区将非遗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进景区、进网络付诸实践,在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的同时,让非遗在保护中活起来,传下去。

泉港区第三实验小学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引入课堂,开设校本课程,并成立该区首个“福船工作坊”兴趣班;泉港区第二实验幼儿园将非遗文化渗透到日常教学当中,开展施厝扁担术、剪纸、泥塑等课程;“福传泉港”海国福创游学联盟成立后,以海丝文化遗产为主线,让市民现场体验茶叶制作、陶瓷制作、泉港美食制作、推盐,感受闽南特色的海丝文化与民俗风情……

“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加大非遗的传播普及力度,继续推进‘非遗进社区’‘非遗进校园’‘非遗进邻里中心’等活动,在重要节庆、传统节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更多的人在潜移默化中学习、传承非遗文化。”泉港区文体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泉州晚报记者 庄丹丹)

新春走基层 | 福传泉港年味浓 万象更新启新程

即时 | 2023-02-01 22:15

在山腰街道永嘉天地国潮主题生活街区,人流如织,食客们在此打卡品尝美食,开启“逛吃逛吃”模式。陈嘉纬 摄

东南网2月1日讯(本网记者 黄雨昕 通讯员 陈嘉纬 郭菲凡 林弘梫)寄情于山水,“秀溪·小院”热气蒸腾;消费热潮,美食街商超生意红火;老地标新面貌,福文化公园换新装,福气满满……癸卯春节的泉港年味,在游人如织的景点里,在热气腾腾的美食里,也在居民游客的笑脸上,一幅幅充满活力的新春图景在泉港展开。

春节期间,在驿峰路福文化主题公园悄然换上新装,公园里,福文化景观小品随处可见,其中借鉴现代艺术表现手法,利用原有廊架柱子改造成的百福柱,以新奇的造型成为周边群众打卡寻“福”的热门景点,游客带着孩子在百福柱旁寻福、认福、识福,祈求新的一年福气满满。

“这里景点很有特色,尤其是这个百福柱,上面有许多各式各样的福字,让孩子们在游玩中学习和感受‘福’文化知识。”村民林先生带着孩子在福文化主题公园体验游玩后,开心地说。

在泉港区驿峰路福文化主题公园,随处可见福文化小品吸引许多游客来此寻福、认福、识福。陈嘉纬 摄

7天的春节假期,既是难得的团聚时间,也是休闲旅游需求高涨的黄金周。在涂岭镇秀溪村的‘秀溪·小院’,一排排碳炉错落有致地摆放着,人们围炉而坐,一起品茶话未来。随着炭火冒出红红的火苗,茶水翻滚,茶香飘散,红薯、栗子、花生等美食在烤架上滋滋作响,“围炉煮茶”的氛围感扑面而来,也为这个春节增加了几分暖意。

“在空旷的山野间‘围炉煮茶’,别有一番韵味,既有山野气息,又能欣赏泉港的自然风光,这是另一种风格,所以我就专门来体验一下。”游客刘先生说。

人们围炉而坐,一边喝茶一边谈天说地。陈嘉纬 摄

随着新春佳节地到来,泉港区餐饮业持续加速回暖复苏,市场供需两旺,“年味”消费的回暖背后折射出该区经济复苏的强劲动力。走进山腰街道永嘉天地国潮主题生活街区里,可以看到街道上食客摩肩接踵,人流如织,食物与热油滋滋作响的烹煮声与摊主高亢的叫卖声不绝于耳,食客们在此打卡品尝美食,开启“逛吃逛吃”模式。

“没想到这几天的人流量这么大,生意非常好,过年前准备食材才1天就消耗完了。”据海蛎煎摊主郭先生介绍,节日期间食客络绎不绝,每天大约可以卖200多份海蛎煎,短短几天累计营业额已经破万。

在山腰街道泉州市博广轻纺有限公司二厂车间里,近300名纺织工人在纺纱生产线上有条不紊地忙碌着,现场一幅热火朝天复工生产景象。为保障辖区企业用工需求,帮助更多的劳动者实现“家门口”就业,近日,泉港区2023年春风行动系列活动首场线下综合大型招聘会如期而至。现场137家用工企业为求职者带来普工、技术工、销售和综合行政等4020个工作岗位,涵盖新材料、石化、纺织、家政、餐饮等行业企业,吸引许多返乡过节群众、退伍军人及返乡大学生等不同层次的求职人员前来咨询、应聘。

招聘活动现场,许多求职者前来咨询了解。陈嘉纬 摄

节后开工以来,从政府到企业、从城市到农村、从车间到田间,泉港区上下铆足干劲,以“拼”的姿态、“闯”的劲头,投入“兔”飞猛进的新年开局中,全力冲刺新年“开门红”。

1  2  3  4  5  6  7  8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