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读报

尤溪:渐行渐远的渡船

2017-09-22 10:05:24张宗铝 来源:三明日报  责任编辑:肖晓敏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张宗铝 文/图

尤溪县半山大桥正在建设,再过一年,大桥竣工时,尤溪河上唯一的、最后的摆渡人林上国将结束他的摆渡生涯。

一块钱的船费

现如今,一块钱能做多少事?一块光饼、一个馒头、一支香烟就值一块钱。然而给你一块钱,叫你从上一两百米的尤溪河对岸把乌篷船撑过来,完后再撑回去,这活你干吗?肯定不干!但这世上还真有人愿意干,他就是今年67岁的尤溪县梅仙镇半山村老船夫林上国。

半山村与汶潭村隔河相望,中间隔了近200米宽的尤溪主流汶潭河段,因此是一个交通相对不便的村落。孩子到城关读书,老人到城关看病,如果没有坐船,非得绕过梅仙大桥或从通演村抄小路到城关不可。路程多走六七公里不说,要是耽误了读书或看病,那就不得了了。所以,半山村得雇一个人撑船。

1997年,47岁的林上国开始为半山、汶潭两个村的村民撑船。那时候村部没有钱,只是到了过年的时候,半山村给2300元,汶潭村1700元。就这样,林上国从1997年一直撑到2004年。到2004年,半山经通演到达城关的道路拓宽后,才更少人坐船,林上国暂停了撑船的生涯。

2014年,随着乡村旅游的开发,到半山旅游的客人逐渐增多,半山和汶潭两个村每月各给林上国500元,并允许林上国收取一定的船费。两村村民过河每人收1元,外村的游客每人收3元;女儿回娘家收3元,女婿探亲收5元。只要有1个客人,林上国也要撑船。一两百米宽的河道,撑一趟最少收入1元,最多收入5元。遇上游客多的时候,会多收几块钱。好心人看到林上国很辛苦就多给几块钱,但个别游客还会跟林上国讨价还价。

林上国年轻时就是个艄排工。1979年他就在尤溪至福州的河道上艄排,直到1989年才结束艄排生涯。艄木排非常危险。枯水期艄不动,尤溪到福州要6天时间。丰水期4天就能到福州,但暗礁多,木排常常搁浅或侧翻。林上国说:“艄排的饭很大粒(‘大粒’尤溪方言,难以咽下、危险的意思)。”

撑船也艰苦。没撑的时候,就得在船舱里坐着。冷天风大,冻得直哆嗦。热天乌篷船里待不住,只能躲在沿岸的树荫下。有时,因为码头上芦苇多,看不到小船,游客就会责备林上国,但林上国只能笑脸相迎。

现在半山、汶潭两个村的年轻人经常帮助林上国撑船,以便让林上国少花点力气。

义务的救生员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这句话带着贬义,但也告诉人们在河边讨生活危机四伏。

林上国从小生活在河边,水性极好。1971至1977年,林上国当了六年的义务兵,曾在部队的游泳比赛中获过大奖。因此,他在尤溪河上做了很多好事。

前几年,两个孩子在河边捡田螺。刚下水的时候,林上国就劝诫他们不要到河边捡田螺,有危险,但两个孩子不听劝告,越走越深,越捡越远,直到河水齐腰深了还在捡。一个小孩不慎被河水冲走。林上国听到孩子喊“救命”后,立刻撑船相救,保住了那个孩子的性命。

为了答谢林上国的救命之恩,每到过年,家长都会提米粉、猪肉、鸡蛋等给林上国吃。眼看着那孩子一天天长大,林上国打心眼里感到高兴。

“近水楼台先得月”,但生活在河边的人故事也多。比如,夫妻吵架常常会出现女人跳河的事情。有的女人为了恐吓丈夫,跑到河边时身后一大群的人在追。有的女人是真的来跳河的,不仅身后没有人追,甚至在劝诫的过程中突然翻过头来跳入水中,如果不及时抢救就会没命。类似的情况发生过多次,林上国都及时相助。

林上国说:“撑船和救人都是我应该做的。”

大河的守望

今年6月14日,半山大桥开工建设,预计一年后就会竣工。

面对大桥的开工,林上国的心情是复杂的。一是大桥通车了,两岸的百姓交通方便了,这是一件大好事;二是自己的撑船生涯也将要宣告结束,大半辈子生活在河边的他总有一些不舍。

林上国说:“过去,撑船跟剃头、看庙、抬轿子、放母鸭、卖唱、盖棺材,一样是个下等的活。”眼下做堤坝、挖绿笋一天都能挣上百元钱,撑船一天挣不到50元钱。因为撑船的活没有人干,他老人家只好自己去干。

因为撑船在当地被视为下等的活儿,所以林上国一辈子没有结过婚,以船为家,为民服务。早晨天刚亮他就到河边来,中午一口饭还没有吃完就有人叫撑船,晚上天完全黑了才能收工。过去,半夜三更还有人叫撑船。等到大桥通车的那一天,就再也没有人叫船了,那时林上国一定会很寂寞的。

林上国说,他很快就没有事情可做了,乌篷船除了点缀景区,像他一样再也没有用了。

到那时,整条尤溪河上再也没有专业的摆渡人。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更多>>本网原创
更多>>要闻
  • 新闻图片
  • 论坛热图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