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台海> 海峡两岸 > 正文

两岸青年中秋聚福州拜月奏曲 感受福州中秋民俗

2016-09-15 08:34:05 刘可耕 来源:中新社  责任编辑:陈玮   我来说两句

中新社福州9月14日电 (记者 刘可耕)14日,农历八月十四日。当晚的福州,受台风“莫兰蒂”影响,月亮只露了个脸便被乌云遮挡住。而作为第四届海峡青年节系列活动之一的“两岸青年中秋拜月暨斗堂文化禅和乐交流习奏会”,在福州三坊七巷郎官巷天后宫举办,两岸禅和乐爱好者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互动式交流。

就读于福建师范大学海外教育学院的“90后”台湾学生简以信称,因为求学的缘故已连续三年中秋节,没回台湾和家人团聚。“今夜,在榕台同源的禅和曲声中,与福州、香港的青年人共同感受福州中秋摆塔、拜月的民俗,就感觉像在大家庭过团圆佳节。”

在中秋摆塔环节,福建师范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大三学生、来自香港的刘嘉俊十分投入。“第一次体验福州中秋摆塔习俗,很开心。摆塔就像完成学业一样,要先打好基础,才能把最后一片瓦成功放置于塔尖。”

禅和乐可追溯至唐代,原为宗教音乐。三坊七巷的郎官巷是斗堂禅和音乐的发源地。斗堂文化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福州民间礼斗祈福文化,其核心内容是斗堂禅和乐,即祈福活动中所唱奏的乐曲。经历代艺人加工、提炼,斗堂禅和乐成为极具福州地方特色的民间音乐,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福州三坊七巷天后宫道长杨大翔表示,斗堂禅和乐发源于三坊七巷郎官巷及周边地区,1949年传播到台湾,并在当地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台湾八成以上宫庙使用禅和乐作为法事用曲,斗堂禅和乐被台湾学界称为两岸同源文化的“历史活化石”。

“历史上斗堂成员中,涵盖近代史上的诸多名人,是榕台之间超越一般法缘与宗教关联的一种同源文化。”杨大翔说。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