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舆情频道 > 舆情播报 > 正文

中老年人也爱上了网购

2020-05-20 09:48:25 作者:杨俊峰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责任编辑:林锦星   我来说两句

更多“50后”“60后”用户在防疫期间加入在线购物群体

  中老年人也爱上了网购


  日前,安徽六安老年大学书法老师程跃凯通过网络与学员们在线互动,开展“云课堂”书法授课。田凯平摄

  防疫期间,许多中老年人开始在线消费购物。根据QuestMobile发布的《2020中国移动互联网春季大报告》,今年春季中国移动互联网月活跃用户相比去年增加1571万,其中61%来自41岁以上尤其是46岁以上的中老年群体。生活经验丰富的中老年用户掀起新一轮在线购物热,正推动电商平台持续转型升级。

  深度“触网”或超年轻人

  “当我们讨论互联网进入下半场的机会时,很多人会问新的人口红利在哪里。”谷仓创业学院执行社长王晓鹏对本报记者说,“答案很简单,就是中老年人。”

  每日优鲜网购生鲜大数据显示,今年春季,40岁以上用户增加了237%,其中有90%的中老年新用户跟儿女学会了下单;美团“60后”用户以36.7%的占比成为外卖新客增长的主力之一;饿了么平台外卖生鲜业务的50岁以上用户,环比增长了2.3倍。

  零售业分析师王源认为,中老年人对生鲜质量更加懂行也更加严格,对价格更加敏感。对生鲜电商平台来讲,生鲜质量是关键。

  相关报告显示,随着互联网在中高龄人群的渗透率不断提升和中老年人消费观念的不断改变,线上消费支出呈现明显的增长态势。从年龄结构分布来看,25至55岁的占比最大,达到了29%;其次是36岁到45岁,为27%;再次是46岁到55岁用户、56岁以上用户,分别占比12%、13%。关怀型消费增长最高,“80后”“90后”共购买了近50%的老年商品。

  对此,业内专家表示,在中老年人一步步深度“触网”之后,其电商购买渠道数量也有可能超过年轻人。他们购买方式多样,会在短视频电商里下单,也会用社区团购下单,还经常在各种拼团APP(手机应用软件)里下单。在这样的机会下,针对他们定制的产品也越来越多,比如小夜灯、外出推车、防滑浴椅、防滑垫等。

  消费类别走向时尚化

  多家在线购物平台近期发布的数据表明,中老年群体美妆购买力逆势上涨。如京东50岁以上用户购买美妆的消费金额同比增长51%;苏宁平台上受中老年欢迎的染发剂销量环比增长118.09%。

  据分析,银发族对“抗老”的期待很高,她们将25%的护肤消费花在以抗老为主打的产品上;带有“滋养”功能的面部护肤品也受到关注。

  国货品牌因性价比高更受青睐。比如京东美妆中老年用户的消费额前五分别被百雀羚、自然堂、珀莱雅、片仔癀、丸美这5个国货品牌包揽。京东数据还显示,套装礼盒、乳液面霜、面部精华、面膜、眼霜是50岁以上用户下单金额前五品类,她们在面膜、眼霜上的消费额同比增长分别达到50%、65%。

  “在电商布局中老年市场时,考虑老年人自尊心是非常重要的一点。”王晓鹏说,“许多中老年人其实是岁数越大越不服老。据调查分析,现在的中老年人越来越追求自由独立多元的生活,他们的心态也日趋年轻化、时尚化,所以会越来越注重化妆、衣着等展示型消费。”

  知识付费习惯正在养成

  据统计,今年春季教育学习类在线平台日均活跃用户增长迅猛,中老年用户群体之中,41至45岁用户增长了27.9%,46岁以上用户增长了33%。中老年在线教育需求发展迅速,知识付费成新趋势。

  支付宝在防疫期间推出老年大学板块,主要通过线上网课的形式向中老年人提供相关的教育服务,课程包括手机支付、无接触乘车、保险理财常识、网红直播体验等;还与深耕老年教育的嘉兴图书馆推出的“15分钟包学会”系列科普课等。

  老年用户的知识付费习惯正在加速养成。调查发现,专业度高的课程往往更加受老年人欢迎,他们的付费意愿也更强烈。比如古筝课,相对来说偏静态,却能在线上直播课程中收获很好的反馈。究其原因,这类课程不仅仅满足中老年用户娱乐、打发时间的需求,更满足自我成长的学习需求,用户也有一定专业基础,是发自内心的喜欢。因此,中老年学员在观看的时候更加认真,互动也更加积极。同时,他们在学习类似课程的直播过程中并不吝惜打赏。据统计,在直播过程中,愿意打赏的中老年用户占5%到10%。(记者 杨俊峰)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