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 正文

微信找工作,还得悠着点

2013-12-30 18:55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黄丽红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东南网12月30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赵锦飞 实习生 张萍萍)

“找工作,你微信了吗?”借助微信这一新平台求职,实现与用人单位的对接,当下在大学校园中蔚然成风。据闽江学院招生就业处郑老师粗略统计,该校约10%的应届大学毕业生通过微信平台找工作。

但是,微信平台发布的就业信息真假难辨,目前还处于管理的真空地带。因此,微信求职带来的问题不少,微信找工作,你还得悠着点。

微信求职,真假信息难辨

近日,福州某高校大四学生朱玲险些落入微信求职诈骗陷阱。求职心切的她,是“福州好工作”微信公众号的一名粉丝,每日浏览其招聘信息。12月11日,她在该微信上看到一则上海一家通讯科技有限公司的招聘信息,岗位是法务专员级助理,学历仅需大专以上。作为即将毕业的法学本科生,朱玲的条件完全符合。于是,她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打算投简历,还好她多一分谨慎,上网搜索该公司的资料,发现其在百姓网、58同城等网站皆发布招聘信息,而只有58同城网上显示该企业营业执照未被验证,此前,该公司已被媒体曝光诈骗多人。

而后,记者关注微信“福州好工作”,发现该微信平台并未被腾讯认证。23日,记者再次打开“福州好工作”微信,屏幕上出现“此内容被多人举报,无法进行查看”的提示,多次拨打“福州好工作”客服电话,皆无人接听。

据悉,微信公众号是腾讯微信推出的一项业务,主要为名人、政府、媒体和企业等提供推广平台,社会用户可通过订阅对应的账号获取自己需求的信息。闽江学院招生就业处郑老师说,大学生找工作最怕信息少,通过微信可随时随地浏览招聘信息,因此备受青睐,“但是,微信招聘带来的问题已经出现,一些不良企业、个人利用微信当诱饵,大学生求职受骗时有发生,让人防不胜防”。

审核有漏洞,出事不认账

“微信只是一个渠道,它所发布信息真实性有待审核,但目前监管还是一片空白。”郑老师说。

根据记者所获悉的资料显示,企业或个人获取公众号,只需几个简单的注册步骤,即在微信公众平台网站注册并填写相关资料,上传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企业公章、注册信息等材料,微信二维码名片就会自动生成,申请者便拥有公众号。如果申请者想提高可信度,还可申请认证,只需每年缴纳300元,由腾讯引入第三方进行审核,目前腾讯有4家机构负责审核。

“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等材料都可造假,4家审核机构都在外地,没有与当地主管部门联动审核,审核程序简单,过程容易流于形式,基本上只要申请都可拥有公众号。”福州一家公司负责人霍先生说。记者从省工商局了解到,目前省里网络查询信息平台还在建设,申请者要查询企业真实信息,必须到窗口办理手续,但是腾讯4家机构还未与工商部门建立联动机制。

记者在“福州好工作”公众号上点击进入企业招聘委托,按照模板样式,输入姓名、手机号和岗位需求等内容,就可提交。“这些招聘信息为企业自行提供,怎么能确保信息真假?”大学生朱玲很纳闷。

“我们无法保证所有的企业招聘信息都是真实的。”597福州人才网客服人员坦言,其微信平台主要审查企业注册账号和营业执照,即使企业无法提供营业执照,只要提供法定代表人身份证复印件,后在其官方网站上注册会员并汇款,按照单月200元、季度500元、半年700元和全年1200元等级缴费,便可发布招聘信息和下载人才简历。对于投递简历的下载权限也根据所缴纳费用的不同计算,单月200元,可以发布10个岗位,下载简历200份;季度500元,可发布20个岗位,下载简历800份。

此外,大学生受骗上当后,维权困难。“597福州人才网对于任何公司与求职者之间所造成的任何纠纷,概不负责。”在该人才网的服务条款内有此规定。这是大多数微信公众号自行制定的“霸王条款”,企图逃避责任。

缺乏有效监管,亟待规范

目前,微信公众号仍处于监管的真空地带。记者采访了省通信管理局,他们称只负责对企业媒体的网络准入备案,无法监管企业媒体在网络上发布的具体内容。福州市工商局一名工作人员说,目前还未出台具体管理办法,工商部门还无法监管微信公众号上招聘公司的真实信息。

郑老师说,微信求职是一个新兴事物,对社会管理提出了新要求。目前,信息审核还主要停留在腾讯微信自查自纠阶段,政府监管仍是一片空白,因此亟待有关部门对其进行引导规范。“就业关乎民生大计,劳动部门应该将众多平台纳入公共服务范畴,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为就业人群提供可靠的具有公信力的渠道。”

今年7月,福州市人社局推出“摇工作”平台,就是创新公共就业服务机制的一种有益尝试。福州市劳动就业管理中心工作人员李怀斌说,该平台每一条信息都由社区工作人员审核录入,谁录入谁负责,从而保证信息真实性。

“许多学生即使被骗,也不会想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一般都是不了了之,因为不想在这种事上纠缠太久,耽误找工作。”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黄宁莺说。对此,她提醒正在求职的大学生要提高辨别能力,在微信上看到符合条件的招聘信息后,还得查看该企业官方网站是否也发布同样的招聘信息,如果没有,应该留个心眼。被骗后,如果出现人身或财产损失,大学生要懂得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