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是萧瑟初冬,乌镇也别有滋味。徜徉在这个位于浙江嘉兴桐乡市最北面的水乡小镇,随处可见的,是纵横交错的河道和青石小巷。倚靠在墙边,时光仿佛走得很慢。 然而,在虹桥村81岁老人陈阿毛看来,“三四十年就是一眨眼”。之所以感觉日子过得快,是因为“日子越过越舒坦”。 改革开放40年,也是乌镇飞速发展的40年。 结缘互联网,古朴小镇充满潮流范儿 现在的乌镇,外表古朴依旧,内里早已透着互联网的潮流范儿。 迈进乌镇景区,检票口用的是人脸识别系统,信息处理仅需0.6秒;想坐游览车或摇橹船?由于安装了GPS和北斗双模定位系统,手机可一键呼叫;入住酒店无需前台人工登记,通过自助设备登记办卡并刷脸即可入住,房间机器人通过声音指令控制窗帘、电视……此外,阿里无人超市、垃圾捡拾机器人、远传智能机器人等26项智慧化项目也已在此落地。 自2014年首次承办世界互联网大会以来,乌镇便与互联网结缘,成为中国互联网行业与世界交流的窗口。5年来,乌镇着力发展互联网产业,502家互联网及相关企业集聚乌镇,这座“智慧小镇”逐渐成为浙江信息传输最为繁忙的区域之一。 步入乌镇大道旁的科创集聚区,抬眼就能看到各式印有“互联网”字样的公司招牌——这里正孵化着5G、三网融合等通信设施建设项目。乌镇互联网发展办主任沈剑宏介绍,桐乡市在乌镇核心区块规划了3.13平方公里区域,专门用来建设互联网特色小镇。 干了10多年采摘杭白菊的活计,50多岁的乌镇村民黄祥发皮肤黝黑。如今,他的下一辈借着互联网大会的利好,在乌镇创办起了互联网公司。两代人,两种职业,印证着乌镇经济的转型发展。 改革开放40年间,乌镇从最初的蚕桑业、杭白菊种植,到制砖、染布等传统工业,再到如今搭上信息经济的高速列车,在高质量发展的路上愈加笃定。 环境改善,江南小镇由里到外一起美 “40年来,乌镇变化太大了。”采访中,多次来过乌镇的人总这么说。 曾在乌镇工作过的杭州老职工钱红发记得,1983年的时候,去一趟乌镇很折腾——要先乘汽车到原桐乡县政府所在地,再换乘小汽艇,走两个多小时水路才能到。 住的呢?虽没有作家茅盾在小说《春蚕》里所描述的那种凄苦生活,但农民的房子还是相对破旧,很多人在村里私搭乱建,屋后堆着垃圾,屋前围栏养猪。 最让人头疼的还是发洪水。老人葛红明回忆:“乌镇河多,但装不下水。屋里积了水,只能干着急。” 急百姓所急,想百姓所想。多年来,乌镇大刀阔斧开展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 村道硬化、垃圾收集、卫生改厕、河沟清淤、村庄绿化……2003年6月,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拉开序幕后,乌镇也迅速行动,破旧面貌得以改变。从2012年起,浙江开始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乌镇的环境整治工作走向细化。2017年,乌镇以全省第一的成绩通过了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验收。如今,乌镇镇区通过规划调整,面积扩大了近六成,面貌也焕然一新。 宽敞的村道、崭新的楼房,走进乌镇浮澜桥村,村民住上了现代化排屋,小区旁就是公园,空气好、水干净,一点不比城里差。 不独生活环境在变好,乌镇的人文环境也越来越浓郁。“乌镇戏剧节期间,西栅景区客流量每天都在3万人次。”乌镇文体站站长章建明介绍,戏剧节的举办吸引了大批戏剧爱好者、前来取经的各个团体和慕名而来的游客。 “一年到头,我们这里月月有演出,周周有活动,而且绝不只是图个热闹,都很专业。”在乌镇陈家村文化礼堂跳舞的陈琴琴说。今年4月,乌镇在茅盾广场举办了乌镇“香市”传统武术展演暨“记忆中的味道”美食节,陈琴琴就是受邀的表演嘉宾之一。 城乡一体,幸福小镇百姓生活节节高 乌镇大道旁,古香古色的屋檐下,一块印着“乌镇互联网医院”的牌子格外显眼。在乌镇,看病如今不再是难事。依托互联网技术建设的互联网医院,更是大大节省了群众的看病成本。与此同时,浙江近年来持续推动省市医疗资源向基层倾斜,如今在乌镇也能时常见到省市的专家来坐诊。 发展同步,服务同质,这是人们对浙江城乡统筹发展成效的描述。而嘉兴,更是在全国最早实行了养老城乡一体化,最早建立了新型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这些福利,乌镇居民自然都能享受。 40年间,不独医疗条件有了长足发展,教育也不例外。人民日报1983年1月11日刊发的文章《嘉兴地区农村教育为何落后?》中,曾提到乌镇的教育问题:“茅盾的故乡桐乡县乌镇公社,16个大队小学中有3所全部是危房。公社中心小学分散在三个大队破旧不堪的陋室里……” 如今,来到乌镇植材小学,在五年级七班,学生们正通过互联网,跟着外教一起学英语发音。 学有所教,老有所乐。走进乌镇椿熙堂养老服务中心,80多岁的老人胡晖正带领一群老伙计在活动室跳舞。“住在这里伙伴多,吃住不愁,还有专业人员护理,幸福生活享不完。”老人们说。 走进乌镇南宫社区,记者见到70多岁的退休老党员桂剑华,他正在小区里义务巡逻。“大家生活好了,也自觉地成了美好生活的维护者。”在乌镇,像桂剑华这样的志愿者有近4000人,大多是社区居民。 “改革开放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只要大家一起来维护,往后日子会越来越好!”桂剑华的话,引来一片掌声。 |
相关阅读:
- [ 11-28]平潭敖东多措并举推动移风易俗 堵疏结合推动殡葬改革
- [ 11-28]“伟大的变革”中的福建元素·改革篇
- [ 11-27]改革点燃创新引擎——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体制改革成果述评
- [ 11-27]勇立开放潮头、谱写改革新篇:厦门经济特区建设37周年
- [ 11-27]肖亚庆: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