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好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新知新觉)
2019-03-14 14:23:3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陈玮 陈玮 |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如果能够对中国实践作出科学的解释和说明,将中国经验上升为系统的概念体系和知识范式,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给出中国方案,那么,中国理论的世界意义必将更加彰显,中国的发展优势和综合实力终将转化为话语优势。 3月4日,习近平同志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希望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更好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这为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指明了方向、确立了目标。 解读中国实践需要中国理论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砥砺奋进,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无论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这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深刻反映70年来党和人民的奋斗实践,深刻解读新中国70年历史性变革中所蕴藏的内在逻辑,讲清楚历史性成就背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优势,是新时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历史责任。 中国进行的伟大事业既顺应世界文明发展大势,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我们从事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立足中国大地,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用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不断增强主体性、原创性。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我们中国人必须用我们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既反对盲目接受任何思想,也反对盲目抵制任何思想。习近平同志指出,“对人类创造的有益的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我们应该吸收借鉴,但不能把一种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当成‘唯一准则’,不能企图用一种模式来改造整个世界”。 解读中国实践是我们自己的责任,国外理论解释不了中国故事。中国这么大、人口这么多、国情这么复杂,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在中国人民手中不可能成为了可能,试想欧美有哪套现成的理论可以解读中国的伟大实践。习近平同志指出,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13亿多人口的大国推进改革发展,没有可以奉为金科玉律的教科书,也没有可以对中国人民颐指气使的教师爷。国外的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可以用来说明一些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历程,在一定地域和历史文化中具有合理性。但如果硬要把它们套在中国头上,用它们来对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进行格式化,用国外的理论来裁剪中国的实践,那就非常荒谬了。对国外的理论、概念、话语、方法,要有分析、有鉴别,适用的就拿来用,不适用的就不要生搬硬套。 新时代是中国理论繁荣兴盛的时代 伟大实践孕育伟大理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从国际看,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世界迎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也一定是理论繁荣兴盛的时代,中国的历史性实践是滋养哲学社会科学的肥田沃土。习近平同志指出,“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新时代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 中国理论是在实践中建构起来的。中国理论的逻辑起点是中国问题,研究对象是“中国样本”,中国故事、中国奇迹构成中国理论最深厚的基础、最充分的根据。中国理论的诸多概念都是历史实践的产物,而这一历史实践正在蓬勃发展,还需要我们进行深入探索、研究,在全面总结中国经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能够科学解读中国实践的系统理论。 解读中国实践,关键是捕捉其特殊性。中国的伟大实践是在人口众多、历史悠久的东方大国展开的,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框架中进行的,在人类发展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同时,解读中国实践具有世界级意义。由于中国国情的特殊性,诸如国土面积大、人口规模大、经济体量大、历史纵深长、历史文化传统深厚,中国面临的改革发展问题、资源环境问题等每一项问题都是世界级课题。解答这些课题本身就具有世界历史意义,解码它的理论创造必定是世界级的成果。 今天,中国奇迹已经不是哪些人不想面对、不愿承认就可以不面对、不承认的事实。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如果能够对中国实践作出科学的解释和说明,将中国经验上升为系统的概念体系和知识范式,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给出中国方案,那么,中国理论的世界意义必将更加彰显,中国的发展优势和综合实力终将转化为话语优势。 (作者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 《 人民日报 》( 2019年03月14日 07 版)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