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 正文

一带一路进入“耐力跑” 已成外媒两会关注焦点话题

2019-03-16 20:13:24 杨牧、刘叶婷 来源:人民网  责任编辑:蔡秀明 蔡秀明  

人民网北京3月15日电(杨牧、刘叶婷)3月15日,随着李克强总理答中外记者问的圆满结束,2019年全国两会落下帷幕。一年一度的两会时间举世瞩目,中外媒体记者共同聚焦中国的发展变化,共同关注中国的前进步伐。值得注意的是,自提出以来,“一带一路”倡议逐渐成为外媒记者在中国两会期间关注的焦点议题,成为外媒报道中的高频词汇。

备受外媒关注

作为完善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一带一路”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人民网记者对2014年至2019年,外媒在两会期间针对“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梳理总结。

据统计发现,近年来,倡议在提问数量、涉及到的国家部委等方面均实现了由少到多的变化。如,2014年,“一带一路”相关问题仅在外交部记者会上被提及。2019年,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新闻发布会、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新闻发布会、发改委记者会、外交部记者会上相关问题均有涉及。尤其是在今年外交部记者上,在中外记者提出的21个问题中,外媒提出3个涉及“一带一路”的问题。

此外,关注“一带一路”的外媒也从以发展中国家媒体为主,逐步向发达国家媒体扩展。其中,哈萨克斯坦国际通讯社在2014年、2018年以及2019年持续关注“一带一路”相关问题;中阿卫视更为关注“一带一路”的中阿合作愿景;来自日本、意大利的媒体记者在提问中也透露出国内考虑加入“一带一路”合作的声音……值得一提的是,两会召开前在媒体对外国记者跑两会最关心话题的相关报道中,来自巴基斯坦、马尔代夫、斯里兰卡、赞比亚的记者均表示“一带一路”是其最为关注的话题,关注的角度涵盖与本国合作前景、推动区域发展、与沿线国家的文化艺术交流等。

“经过5年多的发展,‘一带一路’已经成为一个和中国齐名的中国理念、中国思想和中国方案。”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过去几年,全球媒体对“一带一路”报道的一个转变是,从过去少数国家、区域性发展中国家关注向全球性关注转变。‘一带一路’不再只是一些相关国家关注的话题,更是全球性关注的话题。现在目力所及,几乎全世界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媒体,涉及中国的经济、对外关系,甚至社会发展等相关话题的报道中都会提到“一带一路”。

他指出,全球媒体对“一带一路”的另一个转变是,从过去泛泛报道、简单提及,到现在深度聚焦报道。前段时间,《纽约时报》以及全球各大智库都发表文章,对“一带一路”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从这个角度看,也代表全球正发自内心地对“一带一路”更多从个人利益的角度去研究关注,深刻理解“一带一路”背后的故事。

王文还表示,针对“一带一路”建设,全球正从单向的媒体关注变成全方位的机构关注,包括智库、NGO、政府研究部门、学术机构、国际组织、社会组织等都开始出现越来越关注“一带一路”的趋势。他指出,据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内部不完全统计,过去5年,全世界对“一带一路”长篇研究报告达3000多份,这充分说明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的了解愈加深入。

两种声音并存

记者在对相关问题的梳理中还发现,在外媒提问中,除了寻求合作、关注发展愿景的声音,还有一些问题对“一带一路”倡议表露出了担忧情绪。关于“一带一路”,外媒出现了明显的争议与合作两种声音。

“全球关于‘一带一路’的报道正从过去的单线性叙事,到现在的复杂叙事转变。‘一带一路’对全世界来说越来越成为综合、多元、复杂的故事。”针对两种声音并存的现象,王文表示,过去有些国家的媒体,像乌兹比克斯坦、巴基斯坦等国家对“一带一路”报道基本正面,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深入,各种复杂报道、复杂叙事都会出来。即使一篇报道主要正面说,某种程度也有批判和期待。在相关问题上,对华不太友好国家的媒体主要持批判态度,但批判中也有肯定。“出现各种各样的报道都是正常的,对肯定报道,进一步加勉;对批判报道,有问题则改之。”王文说。

当代世界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林永亮此前曾撰文总结“一带一路”建设遇到的一些问题。一是西方一些国家的政治人物针对“一带一路”发表了一些不太积极的言论,诋毁“一带一路”的初衷和理念;二是出现了针对“一带一路”的“债务陷阱论”“地缘战略论”“环境污染论”“规则替代论”“新殖民主义论”“新朝贡体系论”“经济渗透论”等经不住推敲的负面言论,给“一带一路”的国际形象造成一定消极影响;三是一些国家和组织推出新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倡议,被国际舆论界认为有针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意味;四是个别“一带一路”合作伙伴国取消了部分合作项目,或对原有合作规划作了一些调整,给中国企业造成一些暂时性影响。

林永亮对此分析称,这些问题的产生有其必然性:一是一些国家不愿看到“一带一路”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千方百计对“一带一路”进行制约,阻挠建设进程;二是一些国家惯于对立式思维方式,疑惑“一带一路”建设背后有什么“阴谋”;三是一些国家国内政局出现重大变化,存在一定程度的“为反对而反对”的现象;四是“一带一路”建设是一个创新探索的过程,相关方在合作中需要不断磨合,难免会出现制度对接、利益分配、习俗融合等方面的问题。

尽管存在质疑的声音,国际社会支持“一带一路”建设仍是主流声音。目前,已经有众多各国政要、专家学者、企业界人士支持“一带一路”建设,公开反驳针对“一带一路”的不实言论。意大利总理孔特表示,“一带一路”倡议对意大利和欧洲来说是发展机遇,意大利希望与中国深化经贸合作以获得更多发展机会。伦敦金融城政策与资源委员会主席孟珂琳说,对英国而言,“脱欧”让我们意识到应该更大胆地拥抱各种机遇,“一带一路”倡议恰恰是完美的机遇。斐济驻华大使坦吉萨金鲍表示所谓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包含“债务陷阱”、中方利用该倡议来施行“地区霸权主义”是一种误解。巴西《经济观察报》总编马科斯·德奥利维拉说,“一带一路”建设已经取得良好效果,不仅惠及中国自身,也惠及沿线参与国家和地区……

这样的声音不一而足。事实证明,质疑声音只是“一带一路”建设进程中的小插曲,相向而行,共谋发展依然是“一带一路”大合唱的主旋律。“‘一带一路’建设是全球共同事业,两种声音并存的情况是‘一带一路’深入发展的表现。”王文认为,“一带一路”建设正进入耐力跑阶段。就像马拉松长跑,前几公里把速度带起来,所以走得快,现在到了考验耐力的时候。

未来前景光明

“一带一路”建设秉承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为区域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注入了强大动力。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宁吉喆表示,五年多来,共建“一带一路”已经取得重要进展和显著成效。

据了解,“一带一路”朋友圈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大。目前,中国已与123个国家和29个国际组织签署了171份合作文件,其中既有发展中国家,也有发达国家。有国际组织,还有不少发达国家的公司、金融机构等。

过去五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总额超过6万亿美元。2018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达156亿美元。到2018年底,中国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在沿线国家贷款余额约2500亿美元。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在沿线国家累计实现保额6000多亿美元。中方已经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合设立了能力建设中心。“一带一路”共建成果卓著,国际人士普遍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真正具有包容性的全球合作项目,已成为广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

林永亮撰文指出,5年多来,“一带一路”建设既气势恢宏又润物无声,各类合作项目扎实启动并取得阶段性成果,为世界经济复苏发展和沿线国家民生改善注入了重要动力。展望未来,“一带一路”建设将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继续稳步前行,为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指引方向,为充满乱象的世界提供定力。

“‘一带一路’的提出源于历史,而现在越来越多属于未来。5年多来,‘一带一路’已经成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型合作平台,其目的是推行新型全球化和新型全球治理,已经不再局限于原来空间和时间上的概念。”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义桅对人民网表示,下一步,“一带一路”建设还应遵循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从“大写意”到“工笔画”的总体规划,把已有的合作项目走深走实,真正造福广大民众。同时,还应注意防范风险,吸引更多国家参与,创造更多合作发展方式。

4月下旬,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在北京举办,习近平主席将出席高峰论坛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全程主持领导人圆桌峰会。此次峰会以“共建‘一带一路’,开创美好未来”为主题,预计将有来自100多个国家的数千名各界代表就推动“一带一路”合作实现高质量发展深入交换意见,共商合作大计。这一中国今年最重要的主场外交,受到了各方热切期盼。期待各方凝聚更加强大的合作动力,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朝着更高质量、更高标准、更高水平的方向迈进。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