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 正文

周小毛:民法典的社会治理价值

2020-07-29 16:42:11 周小毛 来源: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陈玮

“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我国经济发展行稳致远,社会生活风清气正,都离不开民法制度夯实基础、与时俱进。民法典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依法维护人民权益,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具有重大意义。特别是从社会治理看,民法典作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全面规范民事关系,具有系统性、层次性、科学性的特点,是支撑我国社会治理的重要制度资源。

第一,提升治理规则的权威性。一般来说,社会治理依靠法治、德治和自治三条路径来实施。法治建立在法律规范和规则的基础之上;德治以道德为基础,以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来调节社会关系;自治则是通过法律赋予一定的自主权,社会主体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的方式自觉地参与社会治理。三种治理方式缺一不可,各有优势和特色,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而法治更具根本性、长期性、规范性、强制性、权威性。法律规范是基本的社会治理规则,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民法典作为规范民事生活的基础性法律,涵盖了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的所有民事关系。民法典的颁布,为社会提供了更加系统、更加全面、更加权威的治理规则,能够引导人们正确的民事行为,从而通过权威的治理规则使民事领域的社会治理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第二,激发治理主体的积极性。社会治理是一项难度系数大、覆盖面广、关联度高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法治保障、科技支撑,而且特别需要公众参与。如同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社会主体的自觉行动一样,社会治理也离不开社会治理主体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实践。只有坚持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建立社会治理共同体,社会治理才会卓有成效。因此,激发治理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能动性是实现有效的社会治理的题中应有之义。民法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民法典全面回应新时代人民群众法治需求,聚焦经济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全面加强了对公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的保护,形成更加规范有效的权利保护机制,有利于更好维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恒产者有恒心,保护民事主体的财产权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前提,个人财产有法律保障的社会才能更多地形成社会认同;同时,民法典全面加强对民事主体人格权的保护,不仅适应了广大人民群众精神需求不断增长,希望过上更有尊严、更加体面生活的需要,而且使比较抽象和模糊的人格权有了清晰的边界和具体的指向,一目了然,便于操作。这些都让社会主体更有安全感和获得感,从而更加自觉和积极地参与社会治理。

第三,维护治理过程的有序性。社会治理关乎人们的切身利益,与治理基础、治理条件、治理环境密切相关,呈现出动态性、经常性、反复性等特征。治理过程的有序需要以和谐的社会关系作支撑,而和谐的社会关系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和谐的民事关系。有序的治理过程迫切需要权威的法律法规来维系。民法典以内容丰富的法律条文来调节民事主体之间的民事关系,把错综复杂的民事关系纳入民法典的管理之中,有利于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惩罚民事主体的侵权行为,化解民事主体之间的矛盾冲突,从而使社会治理朝着和谐、有序的方向发展。

第四,确保治理成效的稳定性。社会治理的目标在于长治久安,其目标的实现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而需要久久为功,确保治理成效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民法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它所调节的社会关系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和普遍性,其立法过程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意志,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能确认和保护公民各项民事权利,这就有利于增强治理主体的法治意识,促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的一体建设,从而为社会治理奠定牢固的法律基础,确保社会治理成效的稳定性。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更多>>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