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2020-11-18 23:15:0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任编辑:林瑶 |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中指出:“‘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作出的庄严宣告,是深刻把握国内国际发展大势作出的重大战略论断,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新的历史坐标。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要以深刻把握其基本逻辑为前提,以清醒认识其战略背景为基本,以科学落实指导方针为原则。清晰把握、辩证分析、准确施策,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供遵循、提供依据、提供引领。 一、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基本逻辑 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一条前无古人、具有中国特色的伟大实践,是探索人类社会实现现代化方式的有益探索。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总结的“十三五”期间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再一次证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空前成功。我们能够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关键在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深厚的历史逻辑、深刻的理论逻辑、生动的实践逻辑,这三重逻辑相互支撑,互为基础,共同助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演绎了人类社会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诗篇。 1.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历史逻辑 中国始终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为党和国家一以贯之的奋斗目标、永恒不变的主题。鸦片战争以后,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力求挽救处于苦难深渊的中国,苦苦寻求中国现代化之路。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实现现代化无异于“登天之难”。1957年3月,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必须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我们一定会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1964年12月,周恩来同志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考虑: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进入21世纪,中国共产党又提出,到建党100年时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然后再奋斗30年,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十九大站在新的更高的历史起点上,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即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理论逻辑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逻辑不是理论本身,不是简单套用经典作家的模板,而是在于创造性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开辟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为现代化提供了根本的遵循,既切合中国实际,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也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重要观点,虽然马克思没有明确提出“现代化”这一概念,但是却包含丰富的现代化思想。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是“自由人的联合体”思想,揭示了现代化的本质。人是现代化的主体,有了现代化的人,才会有现代化的活动,才会有现代化社会的建立,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前提和归宿,这就启示我们现代化建设要“以人民为中心”。同时,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表述了“现代化”这一思想:“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这就启示我们实现工业化(现代化)是历史发展的潮流,只是各个国家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不是齐步走,是有梯度的,而且各国在实现工业化所经历的过程、时间、道路各有不同,是多元、多变、多样的。这无疑为我们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理论的先导。现代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一个国家从落后走向发达的必然趋势和现实选择。中国共产党人正是深谙马克思所指明的现代化本质,不断探索前进。从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到冲破计划与市场的束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别是,今天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更加彰显着马克思“自由人的联合体”这一“人的现代化”的美好愿景,凸显了马克思现代化思想的超前预见和长远影响。 3.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实践逻辑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是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实践的再版,更不是西方现代化的翻版,而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且在不断实践中变化、调整的动态过程。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的先进分子就试图尝试西方的现代化道路,虽然洋务运动、维新变法都以失败告终,但中国现代化思潮兴起,为后续的探索播下了希望的火种。后来,孙中山举起反帝反封建的旗帜,结束了两千年的封建帝制,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可行性前提。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孜孜以求,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了艰辛探索。,从根本上找到了一条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通过发展社会主义走向现代化的可行路径。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发愤图强、艰苦奋斗,在旧中国“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迈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坚实步伐。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这极大深化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有力指导和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我们朝着建设现代化国家这个伟大目标坚毅前行,取得丰硕成果。今天,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阶段,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大跨越,也是人类现代化历史进程的大跨越。 从毛泽东的最初感叹:“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到如今,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当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从嫦娥揽月到C919试飞提速,从北斗组网到天启问程,从蛟龙探海到蓝鲸钻井,从双龙提速到“奋斗者”号突破万米深海,“中国制造”的一个个奇迹使中国人民挺胸抬头、自信昂扬。事实证明,“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是“从天而降”、不是“直接挪用”、不是“仿效制作”,而是在具有久远文明的中国社会文化土壤中内生起来的,是经过革命、建设、改革长期实践形成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相统一的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也是人类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创造。 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战略背景 进入新发展阶段,国内外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变化,深刻把握这一战略背景,对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意义重大。 从国际看,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必将带给我们更多的发展机遇,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深入人心。与此同时,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而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复杂多变,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 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厚,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矛盾错综复杂,阻碍人民实现美好生活的“绊脚石”依然突出。主要表现在: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多个领域如高端芯片、基础元器件等存在“卡脖子”问题。 综上,我们既要看到我国发展总体态势是好的,完全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取得新的伟大成绩,也要看到当前诸多矛盾叠加、风险挑战显著增多,我国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环境。必须深刻把握这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战略背景,做到临危不乱、开拓进取,于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三、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指导方针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必须坚持“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必须遵循的原则不动摇,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用先进的理论武装头脑,先进思想引领方向,先进原则指导实践,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毫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在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历史时刻必须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毫不动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品格和永恒真理。在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历史时刻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毫不动摇坚持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新的发展阶段基本特征的深刻洞察和科学把握,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是我国社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遵循。在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历史时刻必须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毫不动摇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和人民期待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做出的战略抉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深化改革开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交汇点上为创造更大奇迹做出的重要战略部署。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历史时刻必须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加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毫不动摇坚持系统观念。系统观念是习近平总书记深刻认识并且对“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理论成果,是从总体上、整体上分析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具有基础性的重要思想和工作方法。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历史时刻必须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坚持全国一盘棋,更好发挥中央、地方和各方面积极性,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总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只要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凝聚共识、凝心聚力,奋力前进,就一定能够克服种种困难、应对重重挑战,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新篇章。 (作者单位: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