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如何通过规划治国治党
2020-11-21 12:23:01 来源:《学习时报》 责任编辑:黄丽红 |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这是中国共产党即将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以及未来十五年的发展规划,引起世人高度关注。从1951年开始,中国共产党就着手制定“一五”计划,并于1953年实施,至今已提出建议十四个五年规划(计划)。通过规划(计划)擘画并实现党和国家发展蓝图,成为中国共产党规划治国的重要特征和管党治党的成功经验。 规划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治国治党的战略举措 社会主义事业着眼长远、着眼大局,社会主义必须有计划。把实施长远规划和近期计划结合起来,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是治国治党的战略举措,是一体同步推进党的领导、党的执政、党的建设活动的内在要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一文中提出,在无产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先进国家,需要“按照共同的计划增加国家工厂和生产工具,开垦荒地和改良土壤。”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马克思、恩格斯首次提出“有计划的社会生产”的概念,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一文中提出“只有按照统一的总计划协调地安排自己的生产力的那种社会,才能允许工业按照最适合于它自己的发展和其他生产要素的保持或发展的原则分布于全国”。列宁早在1906年写的《土地问题和争取自由的斗争》中提出“计划经济”概念,强调“只有建立起大规模的社会化的计划经济,一切土地、工厂、工具都转归工人阶级所有,才可能消灭一切剥削”。十月革命成功后,列宁认为制定统一的计划经济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特点。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五年规划(计划)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规划(计划)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民生、生态、军队、国防、外交、党建等方方面面,体现了社会主义事业需要同步推进、系统推进、有序推进的内在要求。国民经济恢复后,党中央就把整体计划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方法,毛泽东指出:“我国人民应该有一个远大的规划”,“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1980年10月,邓小平在同中央领导同志谈话时指出:“年度计划、五年计划、十年规划,中心和着重点不要多考虑指标,而要把人民生活逐年有所改善放在优先的地位。”“一定要使人民得到实惠,得到看得见的物质利益,从切身经验中感到社会主义制度的确值得爱。”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比如,他提出党管规划的基本思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规划要注重科学、实事求是,用法治保障规划的落实,编制规划要结合实际、实事求是、留有余地,规划制定和执行不能搞层层加码等。他还多次指出:“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 中国共产党坚持规划治国的主要探索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就开始了计划编制的探索。1951年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政务院财经委员会承担“一五”计划编制工作。1952年12月,中共中央向中央局、中央分局、省市区党委发出了编制年度计划和长期计划纲要若干问题指示稿,其中,“反映客观经济发展的法则”“吸收群众特别是部门的先进人物参加讨论”“首长负责,亲自动手”“采取科学的工作态度”等要求在党的计划(规划)编制工作中长期坚持。1955年3月,党的全国代表会议通过了中央委员会提出的“一五”计划草案决议,7月由第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一共编制了五个五年计划,从编制“七五”计划开始,恢复了由党中央提出五年计划建议的做法,并由1985年9月18—23日举行的党的全国代表会议通过,然后提请第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批准、颁布实行。从编制“八五”计划开始,党中央提出的规划(计划)建议由中央全会通过,政府编制规划纲要,提请全国人大审议批准,逐步形成了成熟的党领导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计划)的编制工作机制。 在实施规划(计划)方面,“一五”计划初步铺开我国工业布局的骨架。“二五”计划继续进行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巩固基础。“三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按照农轻重的顺序进行安排的。“四五”计划期间主要任务是狠抓战备。“五五”计划目标是力争到1980年要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六五”计划是改革开放后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七五”计划着眼于调整和完善经济结构,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为经济体制改革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和政治环境。“八五”计划目标是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把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九五”计划、“十五”计划全面完成了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部署,为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奠定了坚实基础。从“十一五”规划开始,“计划”一词被“规划”代替,标志着中国在经济社会运行方面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要求政府工作由直接干预经济向间接调控经济转变。“十二五”规划期间,我国妥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影响等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形成了经济结构优化、发展动力转换、发展方式转变加快的良好态势。“十三五”规划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历史成就,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党中央提出的“十四五”规划《建议》,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本次规划建议还专门就健全规划制定和落实机制作出安排,即要形成包括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在内的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国家规划体系,健全政策协调和工作协调机制,完善规划实施监测评估机制,确保党中央关于“十四五”发展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中国共产党坚持规划治党的实践经验 按照党章要求,党的建设必须坚决实现党的基本路线,这是形成不同时期管党治党方略的主要依据。1937年5月在延安召开的党的苏区代表会议强调,党的工作方式及组织形式,毫无疑义的是要随着环境变更而变更,而变更的关键,就是这次党的代表会议所确定的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由战争转向建设,党对组织工作尤其是干部工作提出了新部署、新规划。党的八大以后,为适应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政治任务,一大批干部被挑选出来,使用起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党为了贯彻“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政治路线,提出干部队伍建设的“四化”方针。党的十八大以来,为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中央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提出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全面规划部署党的建设各项工作,使党有新气象新作为。 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对一个时期的党建工作作出战略规划,并通过中央全会贯彻落实。以改革开放以来为例,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作出《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党的建设的重大历史问题作出明确结论;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讨论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整党的决定》;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审议和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研究全面从严治党重大问题,制定《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修订《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 党中央通过提出五年规划(计划)建议部署党的建设工作。比如,“一五”计划对加强各级国家机关和党组织建设,改进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等提出具体要求;“六五”计划在党内按照新党章规定的各项标准进行整党;“七五”计划提出加快推进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切实改进干部思想和工作作风;“八五”计划建议提出党的政治建设的概念;“九五”计划建议提出要“努力造就大批能够跨世纪担当重任的领导人才”;“十五”计划建议设专章提出“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坚持从严治党,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明确“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基层党组织建设”;“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优化领导班子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加强党的各级组织建设,强化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反腐倡廉建设永远在路上,加快建设人才强国等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规划。 “十四五”规划建议则聚焦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监督责任,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等等。 实施组织和人才工作规划。执行好国家五年规划(计划)离不开党的建设和党的组织工作的保障。以党员发展为例,1951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提出,为了实现农村工作向城市工作的转移,决定应着重在产业工人中建立党组织和发展党员。1953年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后,党中央印发《关于统一调配干部,团结、改造原有技术人员及大量培养、训练干部的决定》,对培养新人才作出计划部署。1957年12月,中央组织部发出《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接受党员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今后主要应该是按照党章规定的标准更加提高党员质量,而不是大量地增加党员的数量。”1983年,中央组织部印发了《关于领导班子“四化”建设的八年规划》,这是我们党关于干部工作第一个中长期规划。党的十五大后,党中央连续印发了5个领导班子建设的规划纲要。2002年5月,中办、国办印发的《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这是我国第一个综合性人才队伍建设规划。2010年4月,中央出台《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新时期人才工作作出重大部署。2016年3月,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建立起新时代不断完善育才、引才、用人的人才制度体系。 总之,中国共产党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计划)必然要贯彻党的领导原则,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而贯彻执行五年规划(计划)也要以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为保障,从而实现治国与治党有机统一,一体同步推进党的领导、党的执政和党的建设。如果说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计划)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规划治国能力,那么,对党的建设作出规划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规划治党能力。一个善于制定和实施战略规划的政党可以把国家治理好,也可以把党治理好,这是中国共产党历经苦难辉煌,成为百年大党强党的密码之一。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