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 正文

【新春走基层】喜看家乡万象新

2021-02-13 11:09:35 代 玲 来源: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黄丽红

新家新希望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代 玲

28岁的次仁德吉家住雅鲁藏布江边的森布日极高海拔生态搬迁安置点37栋。走进她家二楼的阳光房,簇新的壁纸、精美的吊灯、舒适的卡垫……全是2020年装修的“成果”。

2018年6月,为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西藏开始实施极高海拔生态搬迁项目。2019年底,次仁德吉一家从海拔5000多米的双湖县措折强玛乡搬到了森布日安置点,免费住进了政府统一修建的二层小楼。新家海拔低,还通了水电路讯网,生活十分便利。

马路宽阔整洁,商业街日渐繁华。“森布日安置点上安居乐业的氛围越来越浓。”次仁德吉告诉记者,“靠近马路的一排排民居里,村民自己经营的小商店比以前多了。”

为了让大家搬过来、留得住,森布日安置点配套了果园、劳务派遣公司、绿化公司等产业项目,最大限度地保证就业。

去年3月,在政府支持下,森布日劳务派遣有限公司成立,对搬迁点的劳动力、挖掘机、装载机都做了统一登记,一有活儿就分派给大家干。

通过劳务派遣公司,次仁德吉家的挖掘机和大卡车都投入到了正在进行的森布日二期工程建设中,2020年她家就赚了近60万元,再加上留在老家的牲畜入股分红了4万余元,还有草场补贴等,次仁德吉一家年收入达到了近70万元。去年,她家不仅拿出18万元把房子装修了一番,还买了一辆新越野车。

“搬迁点上,像我家这样在党和国家的好政策下过上幸福生活的有不少。”次仁德吉说,大家在森布日住得好、吃得好、睡得香,铆足了劲要把日子过得更红火。

寻梦风情小镇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潘世鹏

从前几年不多见,到如今“遍地开花”,民宿产业已成为三亚旅游经济的新亮点。海棠区龙海风情小镇就是三亚市民宿产业发展的缩影之一。

龙海风情小镇是一个移民迁建村庄。2008年,海棠湾作为“国家海岸”国际休闲度假区开发后,区内居民需要全部异地安置,涉及需要搬迁的居民1万多户。当地采用市场化手段引进社会资金,以“建设—移交”的模式引进有实力的专业公司规划建设了10个风格各异的风情小镇。风情小镇建成后,一栋栋亮丽的花园式洋房成为三亚旅游的新景观。周帆就是三亚风情小镇变化发展的亲历者之一。

一直心怀创业梦想的周帆前几年在三亚游玩时,发现当地住宿多是星级宾馆,缺少价格低廉的民宿,他就萌生了创业的念头。

2017年,周帆和另外两个朋友合伙在龙海开办起乡村民宿。“这里原来是散种芒果树的荒地,一片荒芜,后来安置建设才有了这么整齐美观的花园小区。”周帆说。

“只约初见,约在追海。”经过两年多的打理经营,周帆在龙海风情小镇接待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也见证了小镇的巨大变化。“刚来时,小镇民宿也就10多家,现在起码有70多家了,在海南自贸港建设和离岛旅客免税购物政策的支持下,来小镇的游客越来越多,风情小镇也越来越火了。”周帆说。

“作为一个海南人,自贸港建设对我们每个海南人都是巨大利好。”周帆说,“民宿行业现在竞争越来越激烈,但比的就是环境和质量,只要大家都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小镇以后的环境面貌和整个海南的面貌都会越来越好!”

农家乐也要打品牌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耿丹丹

招呼客人、端菜、清扫……今年21岁的金凯强干起活儿来,一点也不生疏。在西安上大学的金凯强家住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呼图壁县园户村镇三工湖村,他的父母在自家的院子里经营着一家农家乐,主打家常菜和回族特色美食。每年放假回家,他都会到农家乐帮忙。

2016年,金凯强随父母从市区搬回了村里。那一年,三工湖村被列为呼图壁县重点打造的美丽乡村示范点之一,村里实施了农村上下水改造、巷道硬化、厕所革命等一系列民生工程。“刚搬来时,村里都是老旧的土块房,现在都是统一的安居房。”金凯强说,这两年,村里的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建起了农业观光休闲采摘园、百亩花卉种植示范园,农家乐也越来越多。

三工湖村距离县城仅有6公里。近年来,该村打起“旅游牌”,目前,全村已有20余户村民把自家的庭院改造成了“民宿+餐饮旅游”模式的度假庄园,村里也形成了旅游餐饮产业链。

金凯强学的是营销管理,他希望以后能够学以致用,“把家里的农家乐做大规模,打出品牌”。

踏踏实实当菇农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王金虎

春节前,在天津打工的郑夫梅,回到家乡山东邹城市大束镇钓鱼台村,每天都会到合作社的香菇棚里学习技术。这两年村里大规模发展香菇大棚种植,一个菇棚一季收入就能有3万多元,让她很动心。

钓鱼台村的土地是山岭沙石薄地,只能种一些花生、地瓜,不仅产量低,还得看天吃饭。“那时,村民纷纷离乡到外面打工。”郑夫梅回忆道。2019年,大束镇规划建设蘑菇小镇,落地了两家大型现代化金针菇生产企业。为搭上龙头企业“借船出海”,钓鱼台村规划了“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企业+农户”新模式,建起了20栋崭新的香菇种植大棚,由食用菌龙头企业友硕集团提供各项技术指导,回购所有香菇产品。一个棚有1万支菌棒,每个菌棒可出菇2斤,企业按照每斤4.5元回收,扣除租金和成本,每季可收入2万元到4万元,一年能种两季。

“这一年,不仅村民的腰包鼓起来了,村容村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大沙河臭气熏天,街道上污水横流。现如今,焕然一新的大沙河两岸建成了人们休闲游玩的景观带,青砖红瓦石墙的农家小院房前屋后干净整洁,再也没人笑话我们了。”郑夫梅告诉记者,等把技术学到手,她就要返乡在家门口踏踏实实当菇农。

迎来首批还迁户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商 瑞

2月9日,天津市宝坻区天秀园里彩旗飘扬,47栋住宅楼迎来了首批还迁户。宝坻区前白庙村的村民刘志富与老伴领了钥匙,走进盼望已久的还迁房。

“我们家三四辈人一直生活在前白庙村,现在我是我们家这辈人中第一个住上楼房的,再也不用看着天气过日子了。”刘志富说,“出村入楼”后,政府还给搬迁村民上了养老保险,满60周岁的老年人每月还有1000多元的养老金。

“现在我和老伴在东丽区打工,每月有3000元的收入,再加上退休金,一年下来收入达到六七万元了。”提起还迁,刘志富就笑得合不上嘴。

刘志富一家人生活的变化,得益于宝坻区棚户区改造工程。2015年,宝坻区启动了棚户区改造,涉及五个街道73个村、24个平房宿舍区、3处旧楼区。从“五年计划”到“三年改造”,再到“三年计划两年完成”,宝坻区的棚户区改造工程不断提速。截至目前,宝坻区已投资488亿元,新建完成41个小区、625万平方米住宅,已累计让3.26万户、8.8万人喜迁新居。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