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焦庄户村:协同奋战 合力攻坚——“人民第一堡垒”传承地道战精神
2021-07-09 17:45:28 来源:光明网 责任编辑:尤洋鑫 我来说两句 |
编者按: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由中国文联网络文艺传播中心、光明网主创,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支持,相关地方宣传部门协助,制作推出《我们的村庄(第二期)》网络音视频节目,围绕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主线,以村庄为主题,以经典文艺作品为切入点,深入革命精神发源地,挖掘革命精神传承的当代故事,展现脱贫攻坚、全面小康、乡村振兴进程中村庄发展的可喜成绩,从一个侧面展示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 “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侵略者他敢来,打得他魂飞魄又散”。这首名为《地道战》的歌曲,旋律激昂,朗朗上口,伴随着1965年上映的电影《地道战》,成为一代人的特殊记忆。 这部电影的取景地之一,焦庄户村,坐落于山清水秀的北京市顺义区龙湾屯镇,这座村落几十年来始终留存着地道战的痕迹。站立在地道战留存的遗址间,依然可以感受到当时人们抗击日本侵略者时的不屈精神与顽强斗志。 1941年,全国抗日斗争进入困难阶段,面对日军“扫荡”计划的日益残酷,冀东人民开始利用当地有利地形挖掘地道,用于保存武装力量,长期坚持平原游击战争。 抗战时期,面对日本侵略者的不断侵扰,焦庄户村的村民会藏入自家菜窖、白薯窖中躲避,但这种躲藏方式面临的问题是一旦入口被堵,藏在里面的人会有生命危险。 于是,焦庄户全村在老村长马福的带领下,开始将各家的单口洞逐个儿打通相连,挖地道变成了全村总动员。不断延展的地道,就像不断燃起新希望的星星之火,这种作战方式在焦庄户村迅速传播开来,吸引了附近村民也加入战斗。最终,在全村人的共同努力下,地道从最初只能藏人的“白薯窖”,演变为户户相连,村村相通,四通八达,上下呼应的“能藏、能走、能防、能打”的地道网。后来,无论是埋伏杀敌还是主动出击,日本侵略者都在焦庄户遭遇顽强阻击。89岁的老村民焦伶无不感慨地说,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侵略者越打,焦庄户的老百姓就越齐心,焦庄户从来没出过汉奸! 就这样,焦庄户村的地道不仅为村民们建起了“地下长城”,让当地民众坚持到了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同时,更体现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焦庄户村始终坚持干群一致、协同奋战、合力攻坚的地道战精神。 解放后,地道失去了往日的作用,但战争时期留下的精神,依然鼓舞着焦庄户村民们开始大规模重建家园。 经历过惨烈战争的焦庄户村,全村几乎处于断壁残垣的状态,很多农舍甚至连屋顶都不复存在。但焦庄户的村民们继续发扬着战争时期的地道战精神,利用树枝、树干勉强修复房屋,一步一步恢复生产,重建生活。 焦庄户民兵第一任中队长马文藻之子马成在回忆当时的情形时,激动地表示,当时大家都秉承着一种信念,只要屋子能住,那有今天就有明天。 “有今天就有明天”,正是这种传承于地道战时期的坚忍不拔、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带领焦庄户村民们走过了最初的困难时期。 之后,随着新中国经济的逐渐恢复和发展,焦庄户百姓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电影《地道战》的上映更让村民对抗击日本侵略者那段历史越发感到自豪。回想当时电影在村子放映的场景,马成至今还记得,当时电影《地道战》在村子连续放了几场,全村的人天天晚上都会去看,而且看得十分激动,热血沸腾。 电影《地道战》,让村民们重温了动荡岁月中军民同心、奋力杀敌的日子,激起了村民们传承抗战精神的决心,也让焦庄户村逐渐为外人所知。 曾经,焦庄户村是冀东人民灵活运用地道战战术开展抗日斗争的主战场之一。今天,焦庄户村已成为我国实现全面小康、乡村振兴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狭窄的地道,如同一条“时空隧道”,串联起焦庄户村的昨天与今天。走进地道,那动荡岁月中军民同心、英勇奋战的激烈场景历历在目;走出地道,白墙灰瓦、绿水青山,如同带领每一位访客从艰苦的战争年代,走向国泰民安的新中国,激励着人们不断奋进。 现在的焦庄户村早已成为重要的红色旅游地,村民们继续以地道战精神的优秀传承,努力创造着更美好的生活。 如今的焦庄户村每年都会迎来大量游客,村民们也因地制宜地做起了红色旅游接待和民宿接待。随着各级政府的支持与村民的努力,焦庄户村依靠红色旅游已经取得了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达到了村民增收致富的目的。 从焦庄户村的地道战精神中映射出伟大的抗战精神,它体现出的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是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是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是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 这种精神落在焦庄户村的一条条地道中,讲述的是守望家园、保家卫国、共御外侮的光荣历史;落在一户户特色的农家院中,展现的是干群一致、协同奋战、合力攻坚的精神传承。 如今,生活在这里的人民继续用自己勤劳勇敢、朴实坚韧的品质,谱写出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的新篇章。 出品人/总监制:谢力 杨谷 总策划:彭宽 张宁 总编导:王解生 廖慧 本期编导:丛芳瑶 宫辞 本期撰稿:丛芳瑶 田媛 本期摄像:李伯玺 梁枫 杨青贤 本期剪辑:康少华 本期策划:李曙光 文彩玲 程慧海 本期调度:周硕頔 杨静仪 主创单位:中国文联网络文艺传播中心、光明网 支持单位: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 协助单位:中共北京市顺义区委宣传部、中共北京市顺义区委组织部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