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8月26日电 题:唱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强音——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新时代民族工作创新发展纪实
新华社记者
璀璨星斗,点亮无垠苍穹;多元一体,孕育中华民族。
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新时代民族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特点,深刻把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民族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谋长远之策、行固本之举,创造性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论断,引领民族工作在创新发展中迈上新台阶,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新境界。
在云南省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河口镇窑湾子村,两名儿童在混凝土硬化路上玩耍(2018年2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宗友 摄
思想之光——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刻回答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擘画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宏伟蓝图
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中,这一时刻将被永远铭记——
202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置身天安门广场,聆听着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感受着庆祝活动的热烈氛围,全国少数民族参观团代表、来自云南镇沅县的拉祜族干部王迎斌心潮澎湃。
“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民族才能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我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而自豪!”王迎斌激动地说。
全面小康是各族同胞团结奋斗的成果,民族复兴是全体中华儿女共享的荣光。
在中华民族生息繁衍的历史长河里,神州大地上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始终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行进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一程,我国民族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挑战。
审视国内,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广度深度前所未有,民族分布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影响民族关系的因素更加复杂。
放眼国际,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挥之不去,民粹主义抬头,民族问题不断影响全球和平与发展。
我国民族工作如何顺应新时代、开创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对这一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有着深刻的思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发展,将之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加以谋划,放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伟业中加以推进。
2014年5月,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在这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论断。同年9月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
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又在多个场合深入阐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以此为指引,新时代民族工作向纵深推进。
2015年国庆前夕,习近平总书记邀请来自内蒙古、广西、西藏、宁夏、新疆5个自治区的13名基层民族团结优秀代表来京参加国庆活动。
9月30日,在会见代表们时,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这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目标。”
“我国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共同构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
……
历史的巧合蕴含着历史的必然。66年前的同一天——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36名少数民族代表用滚烫言辞表达着对新中国的衷心认同与期待:
“我们各少数民族人民几百年来流血奋斗所争取的目标,今天终究实现了……眼看着我们各个少数民族和整个中国人民的光明幸福前途,我们有说不出的愉快和兴奋!”
人心所归,惟道与义。在为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伟大斗争中,各族儿女血流到了一起、心聚在了一起,共同体意识空前增强,中华民族实现了从自在到自觉的伟大觉醒。
思想的火炬,照亮着崭新的时代。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正式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
2018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中华民族”一词首次写入国家的根本法。
2019年9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开创性提出“四个共同”的中华民族历史观——
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
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特别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一个月后,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巩固各民族大团结。
从多元走向一体、从尊重差异性到增进共同性……56个民族在多元中铸就整体、在整体中百花齐放,共同凝聚在中华民族旗帜下,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
正值党的百年华诞,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已经四赴民族地区考察调研,不断深化拓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和实践的丰富内涵——
这是2020年8月17日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塔拉滩绿色产业发展园区拍摄的光伏电站(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在贵州,强调“中华民族是个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去广西,指出“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到青海,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赴西藏,指出“我们是一个中华民族共同体,要同舟共济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长安街北侧,民族文化宫,收藏着一件珍贵展品。当它亮相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时,吸引了习近平总书记的目光。
这是一件大型银雕屏风。屏风用传承千年的雕刻技法,栩栩如生刻画出56个民族112个鲜明的人物形象。他们在天安门前手挽手、肩并肩,四周是巍峨耸立的珠峰昆仑、云蒸霞蔚的三山五岳、绵延起伏的万里长城、奔流不息的长江黄河,展现出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壮美景象。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银雕屏风的主题,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殷殷期许。
大道之行——高举伟大旗帜,坚定正确方向,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越走越宽广
在治国理政的大棋局中,民族工作占据着重要位置。为开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四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展开了密集调研,反复倾听、认真思考来自基层一线的声音——
赴内蒙古、新疆等地同少数民族群众面对面交流,到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考察,参加全国人代会贵州代表团审议,看望少数民族界政协委员并参加联组讨论……
举一纲而万目张。在深入调研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重要会议上,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科学内涵。
这条正确道路,深刻揭示了做好民族工作的关键所在——
民族工作能不能做好,最根本的一条是党的领导是不是坚强有力。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凝聚各民族、发展各民族、繁荣各民族”“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工作,必须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
“只要我们牢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任何人任何政治势力可以挑拨我们的民族关系,我们的民族团结统一在政治上就有充分保障。”铿锵有力的话语,指引着民族工作沿着正确道路不断前进。
这条正确道路,标定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方向——
“以前城区非常小,没走多远就到了菜地。现在路上很多现代化高楼,越来越有大城市范儿了。”今年回国探亲的一名华侨,对家乡内蒙古呼和浩特的变化赞叹不已。
这是中国民族自治地方日新月异变化的一个缩影,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生命力。
曾经有一段时期,社会上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出现不同声音。
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我国国情,在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在加强民族平等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完善。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制度创新的伟大成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不断发展完善中为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注入更加蓬勃的动力。
这条正确道路,有力维护了祖国统一、边疆安宁——
在西藏隆子县玉麦乡,卓嘎(右)给女儿巴桑卓嘎讲述她为国守边的故事(7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孙瑞博 摄
2021年6月29日,北京人民大会堂。
来自西藏隆子县玉麦乡的卓嘎怀着激动的心情走上授勋台,接受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她颁授的“七一勋章”。
33年前,年轻的卓嘎扛起玉麦乡乡长的担子,行走在为国巡边的路上。走累了,卓嘎会仰望雪山,想起爸爸捧着亲手缝制的那面五星红旗告诉她:“家是玉麦,国是中国”。
卓嘎和家人守边的事迹,感动了大江南北。如今,玉麦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已成为一乡两村的小康乡镇,居民由3人增加到200多人。他们在边境生活劳作、守护国土,继续书写着动人的故事。
我国边疆地区多为民族地区,做好民族工作对于边疆安宁意义重大。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强边境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各族群众扎根边陲、守护国土、建设家乡。”
在党中央决策部署下,近年来,兴边富民行动在民族地区广泛实施,边民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改善,各族群众凝聚力和向心力显著增强。一个个环境优美的小康村,点亮着祖国漫长的边境线,守护着每一寸神圣国土。
这条正确道路,凝聚起各族儿女对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
“只有语言通,才能文化通;只有文化通,心灵才相通。”这是新疆乌什县依麻木镇国家通用语言小学校长库尔班·尼亚孜常对师生说的一句话。
作为全国少数民族参观团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