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洲村的红色传递
2022-07-01 18:05:25 来源:《求是》2022/13 责任编辑:黄丽红 我来说两句 |
沙洲村的红色传递 《求是》杂志记者 陈有勇 《新湘评论》记者 周亚明 湖南省汝城县沙洲瑶族村,地处湖南、江西和广东三省交界的大山深处,属于湘赣边革命老区,“半条被子”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1934年11月,红军长征途经沙洲村,3名女红军借宿在村民徐解秀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一条被子分两半,是党和人民鱼水情深的生动写照。 2020年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南考察,走进沙洲村,参观“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了解当地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开展红色旅游和红色教育情况。总书记强调,要“同人民群众风雨同舟、血肉相连、命运与共”,“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就是为了让人民翻身得解放、过上好生活”。牢记总书记嘱托,沙洲村的干部群众传承红色基因,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大力发展乡村经济,日子越过越红火。 红色故事接力讲,红色基因代代传。“当时下着大雨,母亲见3名女红军经过我家门前,就请她们到家中留宿……”年过八旬的朱中雄,仍能清晰还原这段故事中的细节。朱中雄是“半条被子”故事主人公徐解秀老人的小儿子,他坚守祖宅——“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旧址,义务担任讲解员。 “总书记详细询问我们的生活状况,并勉励我们一家在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徐解秀的孙子朱小红回忆起习近平总书记到家里慰问时的情景,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近年来,朱小红开餐馆、办民宿,实现了脱贫,并成为村里的红色景区协管员。徐解秀的后人朱淑华、朱滢、朱得菊等相继回到家乡,在沙洲红色景区当起了讲解员。88年过去了,沙洲村接力讲述“半条被子”的故事,红色基因在绿水青山间代代相传。 半条被子,温暖中国。当年临别时,红军女战士对徐解秀说,等革命胜利了再来看她。几十年过去了,那3名女红军没回来,但无数党员干部群众从全国各地来到这里缅怀历史,接受红色洗礼。红色汝城,滁水河畔,遍地英雄下夕烟,“半条被子”、“红军借据”、“我们都是同志”等鱼水情深的故事在这片红色热土上广为传颂。这些红色资源不仅是有形的历史见证,更是无形的精神路标,都在告诉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必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以百姓心为心。 用好红色资源,“拔穷根”走向振兴。沙洲村山大沟深、人多地少,处于罗霄山脉连片特困地区,一度极为落后。“半条被子”的故事是沙洲村永恒的精神财富,激励着沙洲村人努力改变贫困面貌。感人的故事,也引来无数游客。沙洲村抓住机遇,发展红色旅游,撸起袖子“拔穷根”。“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民俗广场、红军休整旧址等一系列红色景点及配套设施相继落成和修缮。“半条被子”旧址门前的小巷道,发展成“巾帼创业一条街”。一批青年纷纷返乡创业,成为产业发展的生力军。村民们开起了乡村电商、土菜馆、民宿,在古巷道上摆摊卖土特产……曾经贫困的沙洲人吃上了旅游饭,走上了致富路。2018年,沙洲村整村脱贫。 脱贫后的沙洲村,深入挖掘本地红色旅游、绿色生态、古色乡风等资源优势,把过去的“红色文化+旅游”脱贫致富模式,升级为“红色旅游+绿色发展”乡村振兴模式。2021年,村民人均收入1.71万元,村集体收入70.5万元。沙洲村红色旅游蓬勃发展,百姓收入节节攀升,村庄面貌日新月异,先后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传统村落”等荣誉称号。 如今的沙洲村,红色文化、绿色生态、古色乡风“三色”融合,相映入画,美不胜收。 续写“半条被子”故事,铺展幸福沙洲画卷。“村看村,户看户,农民看支部。”在脱贫攻坚和推进乡村振兴中,作为战斗堡垒的沙洲村党支部起了关键作用。沙洲村以党建为引领,形成了以村党支部为核心,辅以村民理事会、村庄合作社等“1+N”型基层治理模式,推动全村经济发展大为加速、人居环境大为改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