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开放之光普照全球——各界嘉宾热议《世界开放报告2023》
2023-11-06 17:22:16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陈雨文 我来说两句 |
【进博会时间】 光明日报记者 张斐晔 杨逸夫 11月5日,习近平主席向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致信指出,“中国将始终是世界发展的重要机遇,将坚定推进高水平开放,持续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再次宣示了中国坚持扩大开放的信心和决心,为推动世界共同开放注入了强劲动力。 当日下午,《世界开放报告2023》发布暨国际研讨会在第六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举办。会上发布了《世界开放报告2023》(以下简称《报告》)和世界开放指数,来自全球多国的政商学界嘉宾及国际组织代表结合《报告》所总结的全球开放政策现状与前景,为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建言献策。 世界经济复苏需要各国同舟共济、共谋发展 当前,全球开放发展面临诸多困难,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动能减弱,逆全球化思潮和贸易保护主义持续。2022年世界开放指数为0.7542,比2021年下降约0.4%,为2008年以来第二低的水平,显示出世界开放政策和开放绩效仍然低迷,国家之间、领域之间、区域之间的开放态势分化加剧。积极开放与保守封闭正激烈碰撞、胶着对立,维护和扩大世界开放仍需各国共同努力、相向而行。 联合国副秘书长李军华表示,我们的世界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许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项目进展已经开始减缓,甚至有所倒退。贸易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但在2019年至2022年间,新的贸易限制几乎翻了两番。“全球性挑战需要全球性解决方案。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应对气候变化并促进和平与稳定,国际合作必不可少。” “经济发展的目标是消除贫困、提高人类福祉。开放有助于实现这一最终目标。”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表示,一个社会、文化、经济相互交融、思维相互碰撞、人员相互往来的世界,比封闭的体系更为优越。 “‘所有人都共享未来’,这是第六届进博会要向全球传递的一个重要信息。”非洲联盟经济发展、贸易、旅游、工业与矿业委员阿尔伯特·穆昌加表示,《报告》为深化开放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非洲正致力于推动建立统一的非洲大市场并不断提升各非洲国家的对外开放水平,踊跃参加进博会的非洲展商就是例证之一,“推动构建更加开放的世界经济,非洲愿与各方一道齐心协力。” 中国始终是世界发展的重要机遇 《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从开放中来,也必将通过高水平开放走向未来。与会嘉宾一致表示,中国式现代化是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重大机遇,并且持续看好未来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前景。 “根植历史,开放是中国发展的关键。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指出,今年恰逢中国自贸试验区建设十周年。十年来,自贸试验区率先取得一系列突破性、引领性的创新成果。比如在金融领域,我国积极支持自贸试验区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促进跨境资金流动自由便利,实现本外币一体化、账户内自由兑换,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一系列高水平开放的举措向纵深推进,生动证明“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专家预计,2023年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增长贡献将为30%左右。中国的开放发展,将助力亚洲成为新冠肺炎疫情后全球经济最具活力地区。虹桥国际经济论坛研究中心理事长顾学明表示,中国式现代化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拓展了世界现代化道路的选择,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现代化的宝贵经验,丰富了开放型世界经济的理论与实践形态,增进了关于世界现代化文明形态多元的认知。 “我们紧跟中国金融业的开放进程,不断投资和拓展在华业务,已发展成为最大的在华外资金融机构。这得益于中国持续的改革开放,以及政府和监管部门的大力支持。我们相信,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将为我们带来新机遇。”汇丰集团行政总裁祈耀年表示,中国一直以非常积极开放的心态了解新理念、学习新经验,这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发展。商品、服务、理念、文化等多领域的双向交流,对中国及其合作伙伴都大有益处。中国持续开放的承诺,对所有在华经营和投资的企业,以及中国的国际商业伙伴,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报告》作为一个观察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承载了中国与世界良性互动中实现成人达己的价值理念和愿景追求。商务部原部长陈德铭表示,中国始终坚持经济全球化的正确方向,坚定不移地推动共同开放,为不确定的世界注入确定性。 开放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是世界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尽管面临逆全球化挑战,但开放的趋势不可阻挡。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已经站在推动全球共同开放的前沿,不断汇集起共谋开放、共促发展的正能量,为建设更加繁荣美好的世界不懈努力。 (光明日报上海11月5日电) 《光明日报》(2023年11月06日 08版)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