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艺术频道 > 艺术评介 > 正文
茶俗礼仪中的福文化
2022-10-11 12:04:59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冯韵

连横所著《台湾通史》记载:“台北产茶近约百年,嘉庆时,有柯朝者归自福建,始以武彝之茶,植于鱼坑,发育甚佳。既以茶子二斗播之,收成亦丰,遂互相传植。”说明台湾地区茶叶的源头在福建,闽台两地的茶俗礼仪自然也是一脉相承的。

在茶俗礼仪中,福文化的重要表现就是祭祀祈福。人们认为茶叶是吉祥之物,把茶作为媒介进行祭祀,可以祈求福宁安康、祛秽除恶。《漳平县志》记:“元旦,晨兴,爇香燃蜡,拜天及祖,设果品茶酒以礼其家所祀之神。”《汀州府志》记载正月祭灶神:“元日起,每夜设香灯茶果于灶前供奉。至初六日晚,谓灶神朝天回家,盛酒果以祭之。”

武夷山茶农为庆贺新叶成熟,祈愿风调雨顺、祥和丰收,会在每年惊蛰节气举行“喊山祭茶”的仪式。祭典上,先由主祭人祭祀茶神,顶礼膜拜、恭读祭文,随后全体茶农齐声高喊:“茶发芽!茶发芽!”进入茶叶开采季节后,茶农每日上山开采前都要组织喊山,这种习俗认为借助于有力的呐喊,可以消除凶煞之气,达到驱邪避秽的目的。

安溪茶乡则会在清水祖师迎春绕境时,举行献花、献茶等仪式。按照祭拜习俗,在“跪请祖师公火”的环节,需排上清茶三杯,跪在祖师前祝诵祭文“恭维太岁某某年元正初一,早恭迎清水大师,敬献清茶三杯,伏乞恩主一半下山绕境,一半守护山岩,大德大祥,大福大量,庇佑四境,照顾名山,爱护善信,宽恕子民,敬祷”。

在湄洲妈祖庙,每逢妈祖诞辰举行的祭奠仪式中,也有献茗这一环节。清代台湾茶郊商人从事海上贸易,为求得航程一帆风顺、航运畅通,向妈祖虔诚祷告,由此诞生了“茶郊妈祖”的信仰。与一般妈祖不同,茶郊妈祖的祭典为每年农历九月二十二日,与茶神陆羽生日为同一天。

茶与婚俗自古以来就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这主要是因为人们认为茶具有纯洁、坚定、多子多福的寓意。茶又名“不迁”,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表明:“茶不移本,植必子生。古人结婚,必以茶为礼,取其不移植子之意也。”王象晋《群芳谱》中亦云:“茶,喜木也。一植不再移,故婚礼用茶,从一之义也。”此外,茶树枝繁叶茂且多籽,寓意家庭多子多福。因此,人们将茶和婚俗二者深度融合,祝福夫妻白头偕老、相敬如宾、儿孙满堂。

安溪有婚前对歌成婚的习俗,男女青年以茶歌为媒介,相互表达爱意和相思。婚茶礼俗“三茶六礼”中的“三茶”,即订婚时的“下茶”,结婚时的“定茶”,同房合欢见面时的“合茶”。《龙岩县志》记载:“聘币外,佐以茶、椒、蜡烛、首饰等,又备团饼若干为礼饼。女家报以红糖,视饼之半,谓之定茶。”茶与婚俗中的每一个环节紧紧相扣,同时又位于婚嫁聘礼的首位,可知其在婚俗中的重要性。

古时安溪有一个“对月换花”的习俗,新娘需在婚后第一个月回娘家拜见父母,待返回夫家时,娘家要让新娘子带回一件“带青”的礼物,以示吉利。茶乡往往精选肥壮的茶苗让女儿带回栽种。乌龙茶中的极品“黄棪”,便是当年外嫁女王淡“对月换花”时带回培植的特种名茶。

古时福安人婚后多年仍有“七夕乞巧”的婚茶礼俗。茶俗规定,每逢农历七月七日,若家中女儿结婚不满三年,女家都要向男家赠送白枣、蜜茶糕、花生、葡萄、黄豆和凸饼等礼物,称之为“七夕糕”,以供女儿乞巧之用,为讨个心灵手巧的吉利;而对结婚三年后的人家,则只需抓几只兵蚁(俗称斧头蚁)与茶叶、黄豆、芝麻、麦子同炒,俗称“炒蚁脚”,亦称“七夕茶”,不过目的不同了,这是为了讨个免除蚁害或庄稼虫害的吉利。

“以茶敬长”是十分普遍且日常的习俗。古时曾有子女每日在清晨向长辈问安敬茶的习俗。逢年过节则更具仪式感,晚辈在正月元日清早冲泡一杯“新年茶”,敬给长辈,祈新年之福。“以茶敬长”也是婚嫁茶俗中十分重要的一个部分,新妇在婚后拜翁姑,以此表达对长辈的敬爱之情。婚后新人回门,也要孝敬岳丈、岳母,以一包茶叶为礼,称为“亲姆茶”。安溪、福安等地皆有“新娘茶”习俗,一般在婚后第二天,新娘需向家中长辈敬茶。此外,南平政和杨源乡的“新娘茶”习俗别具一格,“端午到,新娘闹”的俗语表明其时间通常安排在端午节,当地又称之为“端午茶”,即在当年结婚的新娘子,要在端午请同村的长辈与儿童吃茶。

传说中“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自古以来,茶就被视为是天地孕育的灵木,民间流传“早饮一杯茶,可轻身明目”的谚语,畲族先民也会把野山茶树叶炒熟服用,用来治疗腹痛。这些习俗都彰显着“以茶为药”“茶治百病”的福茶文化。

福州的茉莉花茶又称“临水茗”,是闽都人民的保健饮品。相传明朝时福建发生大规模疫情,临水夫人陈靖姑为化解八闽危难,求来天宫珍稀茉莉品种“单瓣莱莉”为福建赐福,帮助一对善男信女喜结良缘,并启示他们用茉莉花和绿茶制成茉莉花茶祛病除灾。古代福州百姓会饮用茉莉花茶治疗天花遗留的痘痕和皮肤溃烂、口腔溃疡、食滞腹胀等病症,也用于止痛消炎、解肝毒治目赤、健脾养胃。

“柚子茶”也称为“成功茶”,源于郑成功收复台湾时,把军中贮备多年的柚子茶分送给老百姓,化解了闽台两地暴发的疫情危机。此后,包裹着茶叶和中药材且外皮黝黑坚硬的柚子成为祛病消灾的良药。柚子茶制作方式十分简单,将柚子切顶盖去果肉后,装入茶叶和中药,再盖顶缝合,挂在通风处自然晾干。据说冲泡服后,具有降火、止咳、化痰、降压的功效。

福茶文化不仅仅局限于个人幸福层面,还能为他人造福、兼济天下,“乐善施茶”的习俗就是最直观的体现。夏秋时节,施茶人将一个写有“奉茶”二字的茶桶放置于路边的树下或亭中,专供路上来往行人饮用解渴,不收分文。人们施茶的动机或是祈求神灵保佑,如愿后还愿奉茶;或是做好事为子孙、为家族积德,祈求全家的平安吉祥,所以闽北建瓯也将“施茶”习俗称为“阴功茶”。施茶人为己求福的同时,也为行人带来极大便利。

“施茶”传统由寺庙宫观施舍善茶而来,而后在民间广为流传。清康熙版《建宁府志》卷之三十七《人物十》记载,明代建安人朱柱石(字美初)“性乐施……每天暑施好茗解人渴,历三十余年不废”。《台湾舆地汇钞·台游笔记》记载,基隆有一仙人洞,“洞口有一僧人栖止;洞内甚黑,僧人以火导游,并以茶饷客”。闽北松溪县的一座“烧茶桥”因“施茶”习俗而闻名四方,每年从农历四月至十月,村民都会自觉逐户轮流自带柴薪、茶叶,到桥上烧水泡茶,供南来北往的路人和耕樵农人饮用,不收分文报酬。

闽台人民借助各类茶俗事象,祈求无灾无患、丰衣足食、平安长寿,勾画出跨越海峡的福文化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