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幅连环画活 用典故鉴古今
“学习用典”中国优秀经典故事全国连环画作品展福建首展在翔安开启
市民前往现场观展。(翔安区融媒体中心 供图)
主办方针对少儿读者同步开展线下连环画涂色互动活动。
“学习用典”中国优秀经典故事宣传推广活动现场。
活动邀请老师说书讲古,宣传推广“学习用典”经典故事。(本组图/翔安区图书馆 提供)
“学习用典”中国优秀经典故事全国连环画作品展福建首展,国庆期间开始在翔安超旷美术馆开展。150幅优秀连环画作品,全部为画家手稿原件,堪称全国优秀连环画创作的视觉盛宴。
本次展览由翔安区委宣传部指导,翔安区社科联、翔安区文旅局、厦门市海洋高新产业园区开发建设翔安分指挥部主办,翔安区图书馆、艺术厦门、郎园招商承办。展览是翔安区“永远跟党走 奋进新征程”喜迎党的二十大系列活动暨“强国复兴有我”群众性社科普及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之一,包括“学习用典”中国优秀经典故事全国连环画作品展和“超旷艺术展”两大部分。感兴趣的市民可在严格遵守疫情防控要求的前提下到现场免费观展。
80位优秀画家创作 展出手稿原件
“学习用典”中国优秀经典故事全国连环画作品展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论述中引用的典故为蓝本,从先秦到清末民初的众多典籍中取材,采用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连环画为载体。
为此,作品展由中国美术家协会连环画艺委会组织邀请了国内80位优秀连环画画家进行创作,其中既有胡博综、叶军、李晨、董克诚、尤山、王首麟等几十位连环画名家,也有在各大展览崭露头角的80后画坛新秀。画作表现形式丰富多样,有白描、工笔、写意、素描、水彩、油画等,是当代连环画鉴赏大观。脚本编撰倾情投入,邀请文史专家、作家集体编写脚本并集体评审,为作者提供创作依据和参考意见,力求达到历史、文学和绘画的珠联璧合,以最优的视觉呈现弘扬中华文明的思想精粹。
经典故事包含“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出入相友,守望相助”“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民生在勤,勤则不匮”等103篇。本次翔安展将展出15篇150幅作品,全部为画家手稿原件。
讲读写画多种方式 再现经典故事
10月10日,“学习用典”中国优秀经典故事进校园活动走进翔城小学。在翔安区图书馆工作人员与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体验了经典故事涂鸦、典故学习、书签制作等。“学习用典”中国优秀经典故事全国连环画作品展展出的同时,主办方还举办丰富的配套活动。线上数字展览同步举办,观众可在观展的同时扫码登录“翔安区图书馆微官网”观赏更多连环画;针对少儿读者,主办方同步开展线下连环画涂色互动活动,以经典连环画作品为底板,现场发放涂色底稿及画笔,让孩子们发挥想象,给经典的人物、画面、故事增添奇幻色彩。
此外,主办方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开展“‘画’中鉴古今,‘典’亮新时代”知识竞答活动,可通过微信公众号、线下海报扫码参与,有机会获得精美奖品;邀请资深优秀老师说书讲古,宣传推广“学习用典”经典故事;邀请知名书法家现场在书签、卷轴上围绕典故进行书法创作,将“学习用典”连环画展览与书法相结合,赠予观展人员;同时也让青少年读者抄写相关典故悬挂于现场“学习园地”上,以老带新,让老少市民都参与到“学习用典”的热潮中;设置连环画阅读体验区,供观展人员沉浸式阅读。这一系列丰富的活动极大地助推读者观展热情,延伸和丰富展览形式和内容。
主办方还编印“学习用典”中国优秀经典故事连环画折页、笔记本、便笺等宣传品,走进学校、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中举办“学习用典”中国优秀经典故事宣传推广活动,以讲、读、写、画等方式推广优秀经典故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为了丰富展览内容,主办方还推出“超旷艺术展”,40余位两岸艺术家展出数百幅具有影响力的名家力作,给人带来艺术美育和享受。艺术展设置国潮区、当代潮流艺术区、雕塑区三个主题区。现场既有水墨、工笔画、油画、版画等经典作品,次元空间的潮流艺术、潮玩等作品,还有神形兼备、风格多样、诠释两岸多元文化交融的“海岸线”雕塑联展。展览同期将举办数场艺术家学术论坛活动,聚焦两岸文化艺术的发展与融合,为两岸文化艺术未来发展提供富有价值的见解。
【人物原声】
翔安区图书馆馆长张胜峰:
让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这些经典故事选自从先秦到清末民初的众多典籍,无一不凝结了中华民族之智慧,萃取了中华文化之精华。这些流传至今的名句名篇,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财富,是民族之魂、文化之魄。学习宣传,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将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鲜活的当代价值与意义,给人以思想启迪与精神激荡。所以,我们将以办“学习用典”中国优秀经典故事全国连环画作品展为契机,结合社科普及宣传周举办“学习用典”中国优秀经典故事宣传推广系列活动,以连环画这种图文并茂、老少皆宜、群众喜闻乐见的中国传统艺术形式进行宣传推广,通过“看、讲、读、写、画”等多种形式,“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深入人心,广泛传播,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记者 曾嫣艳 通讯员 叶晓菲 杨少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