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艺术频道 > 艺术评介 > 正文
画为心印——姚莉芳敦煌作品
2023-07-04 17:00:06 来源:东南网艺术频道 责任编辑:冯韵

“画为心印”——敦煌系列作品创作有感

姚莉芳

众所周知,艺术来源于生活,而生活包含两个层面,一是物质,二是精神。有的艺术家热衷于描绘自身所处的自然及物质世界,并通过对客观物象的描绘来表达其内心的情感体验及审美追求;有的艺术家则更倾向于直面自己的内心,通过对精神符号的重组、自由的想象,运用更为意象甚至抽象的艺术表现手法来传达自己的艺术观念和人文精神。自然及物质世界所构成的芸芸众物可以在形态或状貌上给人以美感,进而结合艺术家的个人生活体验引申出境外之情;若倾注于表现自我内向性的精神诉求或意象表达,则更多地贯穿了艺术家个人的思想、理想或是追求。二者并无高下之分,只是艺术表现的选择不同。于个人的创作而言,我更偏爱于精神性的表达和意象式的绘画实践,“画为心印”,艺术作品最能表达艺术家个人的心路历程。

我对敦煌艺术有着长久的偏爱,而初见敦煌则是在2012年的夏天。当我置身于幽暗神秘的敦煌洞窟之中,当那些画册上的瑰丽壁画真实地呈现在眼前,那庄严的菩萨造像、衣袂飘飘的飞天、形形色色的众生诉说着佛国世界的悲苦与极乐,那历经千年的色彩、沉着的线条、斑驳的肌理无不体现出岁月的力量和沧桑的美感,这种令人震憾的美在岁月的洗礼中变得日渐强大,不受时空所限,体现出人类审美和精神的共鸣。近年探索的敦煌系列作品正是源于我在敦煌壁画瑰丽壮美而又沧桑神秘的艺术感染下体验到的穿越时空之感及历经岁月带给我的心灵震撼。在创作敦煌系列之初,思考最多的是如何脱开敦煌壁画自身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如何运用现代的艺术表现手法将古老的敦煌艺术与当代人的情感联系在一起,使得作品在呈现我想表达的情感的同时还具有当代的审美元素,体现出应有的时代感。于是,我着意选择现代仕女的人物形象作为画面的主体,运用现代构成图式撷取壁画元素为画面背景,形成现代与古典对话的穿越感。画面中的现代仕女舍去铅华,身着纯白衣裙,或高挽发髻,或秀发披肩,十指纤纤,心往朝圣,意在呈现既有现代气息而又兼具古典沉静之美的仕女形象。背景中的壁画则来自对敦煌壁画的节取和重构,以求得与主体形态之间的呼应。《古韵流香》就是这一思路下创作的系列作品,意在表达敦煌壁画流传千年的艺术古韵。在这一系列作品中,通过现代人物与敦煌壁画的对比与反衬,形成壁画色彩之斑斓与人物服饰之素洁的对比,构成之繁与简的对比,线条之疏与密的对比,造型之现代与古典的对比,进而通过意象性的绘画语言表达意象性的东方精神。

在创作了系列《古韵流香》作品之后,我不满足于现有的人物主体在前、壁画元素衬托于背景的画面形式,开始进一步思考如何更好地将人物主体和壁画元素进行结合。佛曰“人是未来佛”,每个人都有佛性和追求善良美好的一面,这种心性如何更好地通过绘画进行传达?于是,在《观自在》系列中,我尝试进一步将古老的敦煌壁画与现代仕女形象融为一体,将人物置于画面的中心位置,并简化人物的外轮廓以达到外形极简的构成感和形式感,进而把壁画元素与人物的服饰结合在一起。壁画、飞天、山水、祥云在人物的服饰和发丝之上虚实相间,背景采用渐变的渲染手法,体现出一种神秘的光感和视觉效应。人物神态自若,或捧青花,或执团扇,若即若离,形态翩然,仿佛忘却了一切忧愁!因而我将此系列作品命名为“忘忧-观自在”,即观心得自在,忘忧得自在,“画为心印”是也!

《古韵流香》系列之六

为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创作的作品《丝路之情-朝圣敦煌》亦是以敦煌壁画为母题。作品高185cm,宽170cm,近于正方形构图。以五位从画面右侧款款步入的现代东方仕女为主体,背景表现的是初唐时期敦煌壁画第57窟中的释迦牟尼佛和菩萨像,庄严地俯视着众生。画面左侧描绘了敦煌第45窟的唐代经典菩萨塑像,一束白光照耀着庄严的菩萨,柔和的光线在形体空间上闪烁起伏,庄严的眉目神情和手势姿态,仿佛在对人们娓娓讲述唐朝的佛教文化和时代人文精神。人物脚下穿插着绵延起伏的抽象山水,象征丝绸之路的源远流长。画面取垂直线构图,以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打破时空布局,将人物、山水、壁画、雕像、流云等元素进行意象式的构成组合,背景的大面积垂直块面衬托出壁画瑰丽的佛像造型,菩萨垂顺而下的衣纹飘带、站立的菩萨塑像、人物长裙的衣纹线条无不加强了垂直线构图的形式意味,烘托出画面浪漫而又庄严肃穆的艺术氛围。在造型及艺术语言的处理上,五位东方仕女身着白裙,双手合十,体态统一中有变化,衣纹垂顺而有曲直构成,营造出线条的节奏韵律美感。衣裙的白色采用正面蛤粉着色,通过白色的厚薄处理及笔触的疏密变化表现衣裙的虚实关系,反面衬以淡墨及灰赭色系,以取得与敦煌壁画相互映衬而又色彩协调的艺术效果。五个人物的头发如音符般形成高低不等的节奏,并通过笔触的塑造和色彩的深浅变化形成既有对比又符号统一的关系。人物的皮肤则采用薄画法进行中性调的灰绿赭色的渲染,表现沉稳大气的人物气质,同时,采用工笔勾线的方式画出人物的轮廓及五官、手等细节造型。在画面的整体色彩处理上,以暖赭色系处理背景中敦煌壁画的色彩关系并形成画面的主色调,山水则调以石青、石绿等色彩,搭配人物衣裙的白色及背景中大面积的灰色,形成色彩的鲜灰对比。颜料则采用敦煌当地采集的天然敦煌土、石青、石绿等天然矿物色,以表现高贵而朴素的质感。在画面的空间处理上,主要以平面性的绘画语言表现画面构成的空间关系,而画面左侧的雕像被塑造出圆雕的立体感受,以增加画面左侧的份量,同时营造一定的空间感。在画面意境的构思上,意在描绘现代人在敦煌艺术宝库中所感受到的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表现出崇敬而又静穆的神情,表现的是现代与传统的对话以及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朝圣精神。

在这些敦煌系列的创作中,主体人物造型并非来源于生活中某个特定的女性形象,因为我并不希望画面中的人物能让人产生某种真实性的、能代入现实生活中某个人物形象的联想,因而人物的脸谱甚至有些概念化,更多地是通过人物的神情和体态集中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情状和精神气质。纯白衣裙衬托出人物纯净和素雅的气质,衣纹的垂直线构成加强了画面的稳定性和庄重感,以表现我心目中典雅端庄、娴静内敛的当代女性形象。对于敦煌壁画的形象表现并非是对壁画的简单复制和临摹,而是在壁画原有艺术风貌的基础上采用意象性的表现手法进行重新塑造,或根据画面需要进行造型元素的重新组构。在技法表现上,采用双面绘制的特殊技法来进行绘画语言的表达。即将纸张揉皱再摊平后,在画面正面采用天然矿物色、国画色等进行绘制,反面用墨和水性色彩进行衬色。由于纸张经过揉皱处理,运用适当的用笔方式,能较好地体现笔触和肌理,通过笔触的节奏和虚实变化、色彩的厚薄和冷暖对比、以及线条与色块的语言对比,形成正反两面色彩交融的特殊效果,营造丰富而又统一的绘画语言形式和视觉艺术效应。这种双面绘制的表现手法不同于传统的重彩绘画技法,而是运用“新没骨”或“隐骨”的表现手法。具体而言,即是在正面运用没骨的手法,直接运用笔触和色块造型,背面通过色、墨的衬染,将笔触之间的空隙和色块之间挤压而成的“线”透显出来,这样的“线”我称之为“隐骨”;人物的脸部和手等细节部分采用传统的工笔勾线的方法,其他部分则在“隐骨”线条的基础上,根据造型和构成的需要加上必要的局部工笔勾线,这种用线方式相较于传统工笔重彩绘画的用线方式更为自由,相较于没骨绘画又增添了线的意味,因而称之为“新没骨”。这种以色块造型、双面衬色的重彩画绘画形式在传统中国画“随类赋彩”的色彩理解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色彩表现领域,并通过对西方现代绘画的构成图式的理解和运用,探索中国重彩绘画的当代图式语言,力求找寻既有传统审美元素又兼具现代图式的绘画新形式。


艺术家简介

姚莉芳,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美术学博士,综合绘画教研室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福建省美协青年艺委会副主任,福建省画院特聘画家,福州市首批“文艺名家人才”,美国北亚利桑那大学访问学者,中央美术学院访问学者。

作品连续入选第十、十一、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并获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银奖,中国画作品《丝路之情-朝圣敦煌》获2015年度国家艺术基金青年项目及2017年度滚动资助,创作《闽构华章——2013中国印花税票》一套九枚(排名第二,全国发行6550万枚),大型作品《三步走发展战略》入选“红船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国美术精品创作工程”,连续获得第五、六、七、八届福建省文艺百花奖,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体育博物馆、南湖革命纪念馆、国家税务总局、福建省文联等机构及国内外友人收藏,多篇学术论文及作品发表于国家级专业核心刊物。


主要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