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艺术频道 > 艺术快讯 > 正文
《莆圕》文章 | 从方氏父女看明代永乐时期宫廷画院的考试制度
2023-08-02 18:08:25 来源:莆田市图书馆服务号 责任编辑:冯韵

《莆圕》文章

从方氏父女看明代永乐时期宫廷画院的考试制度

文/黄劲

明代封建最高统治者宣宗、宪宗、孝宗与武宗四位皇帝均善画,从而促进了宫廷画院的风行与发展,同时也造就了独特的明代画院机制,催生出众多的宫廷画家。在皇帝的生活爱好与贵族的实质赞助的交互作用下,明代的画院制度可谓盛极一时。由此,从庙堂到民间,明代的书画风气之盛可谓前所未有,擅长丹青者不胜枚举,且取得不凡艺术成就。笔者梳理明代不同时期的宫廷画家们之史况,以莆仙地区画家方昌龄父女的艺事现象,初步考察明代永乐时期(1403-1424)宫廷画院的考试制度,供进一步研究参考。

据目前的研究来看,关于方氏父女的文献记载和学术研究较少。在2009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发行的徐沁《明画录》(分类编次明代画人八百余家)以及1985年穆益勤编的《明代院体浙派史料》里,均没有记载方氏父女入宫为画师的史事。

直至2020年浙江大学出版社发行的《明代画院研究》(修订本),赵晶博士在第80页的“明代画院中宫廷画家家族及师徒传承情况”表中显示:方氏父女和历代画院中供职的戴氏、边氏、周氏、陈氏、刘氏和林氏父子一样,其中以画女入宫的方氏长女方淑仪,具有子承父业进入画院的条件。清代黄锡蕃(1761-1851)《闽中书画录》(上册)第142页载:“方昌龄,莆田人。善绘事,工书。永乐间以画事召赴京师。”清末刘尚文(1845-1908)《莆画录》中“方昌龄附女淑仪”分别转载《林絅斋集》:“方昌龄善丹青,山水、人物、虫鱼、草木各臻其妙。永乐初,以能画荐供奉内庭 。”和《续莆阳比事录》:“方昌龄善绘事,永乐中供奉内庭。女淑仪亦善画。”“内廷”官员,经常接近皇帝,权势颇大。故此,1988年福建美术出版社的《莆田历代书画选集》第158页亦载方昌龄为“永乐中供奉内廷,善丹青,山水、人物、虫鱼、草木各臻其妙。”但条载方淑贞“一字淑仪”有误,应该说“淑仪、淑贞两姐妹也,同为昌龄之女,均善画。”综合以上史料得知,明成祖永乐年间,方昌龄以善画召赴宫廷画院供职,随之长女方淑仪亦被选入宫廷画院,继承家父之山水、人物、虫鱼、草木等画业。这说明宫廷画家在选拔时或面临着个人绘画技能的全面考核。再由赵晶《明代画院研究》(修订本)第221-234页中的“明代宫廷画家一览表”之画家“擅长及备注”得知,永乐年间的画院选拔与考核中,画家们擅长人物(神像)、山水、花鸟乃至廊壁画,元代文人画的影响未能改变其宫廷绘画以宋人院体为主导的趋势,形成了明代画院的古典风格特色。从宣德、正统、景泰时期(1426-1456)画院考核的内容来说,画家既要面对礼部、吏都、都察院等外部机构的考试,也要面对御用监内部乃至明代帝王本人亲力亲为的喜好考核。犹如何乔远《闽书》卷一三五(第4021页)载:“周文靖……宣德间,以阴阳训术徵直仁智殿,御试枯木寒鸦第一。历官鸿臚序班。子鼎,亦善画,徵袭锦衣卫镇抚。”史载宣宗、孝宗均亲自在仁智殿品评、观看画家们呈送的画作之事。除御用监或皇帝亲持的某种程度上之“内部考核”,还有吏部和都察院组织的“京察”以“四格”“八法”对官员进行以诗句命题的考试形式。显然,对宫廷画家的考核以画艺高下为主,其考试方式亦多模仿宋代。郎瑛《七修类稿》亦记载了英宗时期的一次选拔宫廷画家的考试:

“尝闻英庙召取天下画工至京,试以‘万绿枝头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之题。诸人皆于花卉上妆点;独吾杭戴进画茂松顶立一仙鹤;一人画芭蕉下立一美妇,于唇上有一点红也。朝廷竟取画美妇之工,时以戴进不遇为命。窃意当时必以戴画妙则妙矣,然少春色之意。古人以花比美人,一点之红初切于题而脱出题情,尤见良工心独苦也,且于动处尤是。……”

此则反映以美女对应春色的诗意破题形式,画家既需有笔墨上的高绝妙法,又得具有临场应题的机智才能,方能入选画院。

据载,明代画院的录取制度主要有征召制、荐举制、选入制和荫袭制等四种。永乐元年(1403)方昌龄以善画召入宫廷画院供职,属文人家庭出身而能诗善画的征召制画家,《八闽通志》里载其“得旨放归”,归乡家居以诗酒自娱。明初“闽中十才子”之一的王褒时于南京为官,作《送方昌龄归莆田》,诗云:“严君太学见横经,邂逅佳见眼独青。客舍新诗传锦轴,侯门妙画满银屏。淮江柳色舟中度,吴苑莺声酒畔听。闻说壶山朋旧在,移文谩诮草堂灵。”王褒,字中美,闽县人,永乐间,召入与修《太祖实录》,升翰林修撰,为《永乐大典》副总裁,擢汉王府纪善,工诗文,著有《养静斋集》《王翰林诗》。该诗题下作者自注道:“昌龄父良弼,国子先生。”方良弼曾为国子监先生,明朝设国子监于首都,有祭酒一人、司业一、人五经博士、助教、学正等。下设五厅(绳愆厅、博士厅、典簿厅、典籍厅、掌馔厅)、六堂(率性、修道、诚心、正意、崇志、广业),以为掌管教育。首都迁于北京后,南京仍设“国子监”,分称为“南监”“北监”。但  《莆田市名人志》(下册)第404页中却条载方昌龄之父为方仁载。

方昌龄的次女方淑贞,知书、能诗,继承父之画业。据《闽中书画录》(下册)第129页所载:

“方淑贞,莆田林鲁儒妻,父昌龄。善绘事。淑贞亦知书,工父业。鲁儒卒,淑贞誓不二,抚诸弟以抵于成年。八十卒。”《八闽通志》(下)第721页也详载:“方氏名潔,字淑贞。上虞训导公瓒之女兄,程乡教谕林喦弟鲁儒之妻也。其父昌龄,文雅善绘事,淑贞少渐染于家,亦读书,工其父业。永乐间父以画士起赴京师,女兄淑仪亦以画女选入禁掖。三弟俱幼,淑贞独与母居,扶植门户,既而母殁,父得旨放归,恒以诗酒自娱,家务一委于淑贞。乃登鲁儒于门而妻之。一载间鲁儒殁,淑贞誓不复出,抚诸弟以底于成。皓首孀居,终始一节,年八十而终。”

从方淑贞的传记来看,方淑仪为选入制的画女,不知她是老死宫中或是与其父一起归还莆田?至少说明永乐时以画艺被征入宫的画士不独为男性,亦兼及“画女”制度,其详情不得而知,此现象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首次证实了中国历史上存在女性宫廷画家这一群体。正如赵晶说:“从常理而言,与男性宫廷画家相比,女性画家在后宫活动更为方便,便于为后宫的嫔妃们提供绘画服务,避免了男性画家为宫中妇女进行绘画创作时所面临的男女礼节上的不便。”因此,永乐时期是明代画院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大量新的画家被征入画院,最为突出的特点是本地具有家族集群性质,早在明代初、中期就有不少外地的画家来金陵活动且从事绘艺相承的群体,还出现了历史上以画女身份随父入宫廷担任宫廷画家的重要记载。有如《闽中书画录》(下册)第129-130页之载:“方淑仪,莆田人。父昌龄,以画事召赴京师。淑仪亦以画女选入禁掖。”此处虽然寥廖数字,却是对宫中存在女性宫廷画家的重要记录。

可惜方氏父女的作品至今尚未见到,也没有更多的文献资料载述其艺术生平、创作及价值。


图1:

清末刘尚文(1845-1908)《莆画录》中“方昌龄附女淑仪”分别转载《林絅斋集》:“方昌龄善丹青,山水、人物、虫鱼、草木各臻其妙。永乐初,以能画荐供奉内庭 。”


图2:

书名:《闽中书画录》

作者:黄锡蕃

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

索书号:J222.49/16

藏书地址:典藏部(四层)

清人黄锡蕃的《闽中书画录》是一部辑录历代闽中书画家相关资料的区域性著作。此书十六卷,自嘉庆六年(至十二年辑成,为专门记述福建籍及流寓、游宦于福建的书画家的地域画史。书中所收人物起于唐代,迄于嘉庆(1796-1820)前后,以时代为序,书画家不分类。


作者简介:

黄劲,莆田学院工艺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美术学、妈祖文化传播)。福建省美术家协会第二届理论委员会委员,福建省妈祖文化研究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