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艺术频道 > 艺术快讯 > 正文
三明传统民居装饰“龙纹”造型
2023-08-10 17:38:53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冯韵

三明市大田县芳联堡廊轩

三明传统民居装饰木构件的龙可分为三类,可视作闽地人民趋福避祸之心借助建筑语言对祈福文化的一种演示和传承。

第一类是鱼化龙。它不仅是龙头鱼体的龙,也是龙鱼相互变化的一种形式。沙县富口镇盖竹村云庆庵明间正贴的坐斗造型雕刻为龙头鱼身,整体造型做穿水而出,腾涌而起,一跃龙门,微张的大嘴仰头长啸吐灵芝,姿态生猛,气势非凡。鱼化龙成为传统吉祥纹饰最早可追溯至史前仰韶文化、半坡文化时期的图腾崇拜。

第二类是夔龙。《山海经·大荒东经》中介绍:“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有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夔龙形象多为张口、卷尾的长条形,不做常规龙纹上的龙须、龙牙、龙鳞,龙角与龙尾一般做成花叶状,龙首形象雕刻凶狠,象鼻,口中吐花、叶,造型都较为写意,具有古拙的美感。

第三类是青龙。又称苍龙,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天之四灵”之一的东方之神。永安安贞堡一楼、二楼大梁下左边雀替都雕刻为青龙造型,头长双角,身上披鳞,且有颈部、肩膀、肋骨以及尾巴,此为东海龙王的象征。

龙的形态可分为三类:行龙、拐子龙、草龙。行龙整条龙为水平状态,经常双龙相对装饰,如永安安贞堡二层窗花中二龙相对,龙头间夹红珠,形成“双龙戏珠”的画面。如果单相出现,龙的头往往会回转,让画面更加生动,如永安万金厝、洋头村二片10—4明间的龙头做回首状、整体龙身呈M形,龙身纤细不做龙鳞雕刻,代之以花叶龙尾与龙身装饰。

拐子龙的线条装饰挺拔坚韧,转弯处圆角。龙的头也是方形的,整体协调,简洁明了。大田芳联堡窗花雕刻二龙龙头相碰,无任何兽感,龙身适应方形窗花做拐角,形态有序,呈八字形,整体无细节雕刻,几何形式强,更加图案化,嘴里吐如意;永安万金厝厢房梁下雀替,左右二龙相对,龙首朝下吐花叶,线性龙身,转弯圆角,实体形态追随建筑构件造型呈现灵活性、丰富性变化。

草龙是一种卷草图案,又称卷草缠枝龙。如永安万金厝廊轩大梁上装饰,龙头部呈明显的龙头特征,身体、尾巴和四肢都变成了卷草图案。整体呈现S形状的主旋律并继续延伸,龙嘴吐莲花,与龙身花叶装饰呼应。

三明传统民居装饰的龙纹与花叶纹样紧密结合。明成化时期,龙纹就已经普遍地与莲池与花丛、番莲纹搭配,龙肢出现花叶状等。其中穿花龙、衔花龙十分流行,将龙肢、龙尾做成花叶缠绕在龙身。龙纹与莲花纹、番莲纹、灵芝组成“龙吐莲华”“口吐番莲”“龙衔灵芝”三种形式。

“龙吐莲华”指从龙口中吐出莲的枝叶和花朵,也称“龙衔莲花”。有一种说法,认为龙吐出的是水柱然后再演变成莲花。“龙吐莲华”这一艺术母题在青州的佛像造像中出现较多,如山东诸城一佛二菩萨三尊像的底部雕刻两条倒龙,龙口吐莲枝,上托菩萨等。与佛教题材相比,三明“龙吐莲华”整体更为突出龙的造型,莲花体积较小,或是莲、龙融为一体。莲花并不都做盛开状,其形式还有带莲蓬、莲花骨朵、半开莲花等。

莲花纹自宋代开始逐渐变为辅助纹饰,元代至清代则衍生出多种形式,如番莲纹、一束莲等。番莲纹图案以莲花组成,又称“缠枝莲”,集合了起源于汉代的缠枝纹和古埃及茛苕叶纹样的特点。其寓意连绵不绝,也有对官员清正廉洁的赞誉之意。“口吐番莲”是“龙吐莲华”的另一种形式,番莲纹极富张力。永安万金厝梁下门罩型雀替将龙嘴、龙身与番莲纹结合,仅留龙头做夔龙。

灵芝在古代民间人们的理念中是“长生不老”的仙草,作为祥瑞之物被崇拜,灵芝菌盖上的云状环形纹亦称为“瑞征”或“庆云”。龙与灵芝的组合方式也具有祝寿之意,大量民窑“螭龙献寿图”的出现,表明这种祝寿观念在明清时期深入人心。永安安贞堡门厅窗花,上下两组草龙,二龙手拱灵芝,位于窗花最顶上;沙县云庆庵“鱼化龙”坐斗,龙嘴吐灵芝,灵芝位于最上方。

这些形式共同组合成为三明传统民居装饰具有代表性的造型特点。龙纹主要有三层寓意象征:第一,消灾降福,对宅的庇佑。三明传统建筑雕刻龙王,龙王象征祥瑞,能消灾降福。龙也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图腾,三明龙纹的龙头雕刻为头朝下,这是一种帝王的象征,俯视查看百姓疾苦,是守护之龙,表示对家宅的庇佑。

第二,祥龙吐花祈福运,寓意吉祥如意好兆头。《大智度论》中所述:“复次,诸龙,大蛇,鬼神,从口中出光。”“从其舌根出无量千万亿光,是一一光化成千叶金色宝华。”口中出光就意味着光华的产生,此题材富含深刻的精神寓意,承载着人们理想的精神风貌、崇尚真善美的心理,寄托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

第三,平步青云,功成名就。《琵琶记·南浦嘱别》中也说“但愿得鱼化龙,青云直上”。三明“鱼化龙”化龙的过程,即体现的是一种积极向上、永不服输的精神,寓意脱胎换骨、金榜题名。三明人民将鱼与龙转变形态时那瞬间的美融入建筑中,是对未来可以平步青云、功成名就的美好祈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