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艺术频道 > 艺术快讯 > 正文
邱秋水:巧手制灯四十八载
2023-08-31 17:14:17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冯韵

邱秋水在编织网格状竹灯坯。

竹编灯笼(简称“竹灯”)是闽南地区一项古老的传统手工技艺。竹灯做工精细,不仅是雅俗共赏的实用工艺品,更是旧时老百姓过年、办喜事必不可少的用具。

古雷开发区杜浔镇文卿村村民邱秋水对传统的竹灯制作有着一份独有的情怀。走进邱秋水制作竹灯的地方,只见各种类型竹灯的成品和半成品散落摆放。

“我们平时制作的竹灯,类型可分为大祠灯、大龙灯、新婚灯、佛祖灯、三官灯、天灯、麻灯、小红灯等,同时可根据客户需求进行定制。客户只需要把样品拿给我,我看着样品,就能做出和样品同等规格和品质的竹灯。”邱秋水说。年已七旬的他,是其家族制作竹灯的第四代传承人,22岁就跟随父亲从事竹灯制作,迄今已有48载。

“在闽南俗语中,‘灯’与‘丁’、‘竹’与‘德’同音,因此,用竹子做的灯笼有着‘财丁兴旺’‘德泽绵长’的寓意,同时在民间也有象征吉祥美好、驱妖避邪、祛除百病的说法,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邱秋水说。

十几平方米的空间,便是邱秋水的工作坊。眼下,他正要做一盏“三官灯”。“三官”是闽南民间信仰的“三官大帝”所配用的灯笼,代表了闽南地区群众自古以来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崇拜。

邱秋水向记者演示了“三官灯”的制作流程。做竹灯大致有八道工序,第一道工序是选竹,一般选择1至2年本地生长的长枝竹进行晒干处理,切去竹子头尾,取中间部分。第二道工序便是划篾条。只见邱秋水站立着,左手扶住竹子,右手举起篾刀,竹子和刀同时起落,咔的一声,竹子顶端被劈开了一道口子。接着,邱秋水用力往地上一压,裂痕滑过竹节,发出啪啪的响声,竹子裂开一米多长,淡淡的竹香随之飘出。随后,他再用篾刀将一半的竹子对劈,再对劈,直到全部劈成半个小指宽的竹片。

上述工序完成后,邱秋水便坐在低矮的板凳上,手握篾刀埋头工作,在竹片上下来回刮磨,去除表面青质。再用篾刀开边,遇到竹节,稍稍用劲,啪的一声,竹节就平了。最后,用刮刀修边,两三遍过后,竹片基本上薄至1.5至2毫米,长度厚度根根齐平。别看邱秋水操作起来轻松自如,但一般人很难将一根竹子剖成薄薄竹丝,可弯编且不易断裂。

“剖的篾条要粗细均匀,最外面的一层带着竹子的表皮,叫青篾,这层篾最结实;不带表皮的篾,叫黄篾。不同的篾,用途也不一样。竹灯朝内部分用黄篾,而朝外的就用青篾来做。”邱秋水一边介绍,一边用双手收拢起几十根篾条使其如弯弓状,然后将篾条中间部分放置于水桶中浸泡半分钟左右,再双手一提带离水面。当被问及为什么这样做时,邱秋水笑答,是为了增加篾条的柔韧性,以便后续操作。

制作竹编灯笼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写灯笼”。“写灯笼”需要一定的书法和美术功底,还要熟悉一些带有美好愿景的祝福语。邱秋水老练地握住灯笼坯的头部,用收拢的双腿固定住灯笼坯尾部,右手提笔蘸上墨水,配合着不断轻微转动灯笼的左手,挥洒自如地写着。灯笼旋转、笔尖游走,两相配合之下,带有美好愿景的“三官大帝”“天官赐福”等字样跃然纸上。

“古雷镇民俗文化园港口妈祖庙、西辽真武庙、红坵林太祖师庙等,杜浔镇文卿村邱氏衍庆堂……”谈起之前做过的庙宇和祠堂用的三官灯、大祠灯等,邱秋水如数家珍、记忆犹新。

谈话间,邱秋水的手机铃声响起。来自漳州市区的客户慕名而来,在电话里下单,定制一批大祠灯和佛祖灯。“我们常年订单不断,但由于家庭作坊手工制作竹灯比较耗时,客户一般要提前一两个月预订产品。”邱秋水说,赶订单时,从早忙到晚不得闲。

邱秋水已逐步将祖传的竹编灯笼制作手艺完整地教给儿子和儿媳。他坦言:“希望晚辈们精进竹灯制作工艺,擦亮老字号招牌,把老祖宗的优良技艺一代代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