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艺术频道 > 艺术评介 > 正文
大型历史画作品《万里茶道溯武夷》 | 历史之间的春色
2024-01-18 17:45:17 来源:当代东南 责任编辑:冯韵 作者:南帆

大型历史画作品《万里茶道溯武夷》 张永海供图

万里茶道,始于武夷。武夷山云雾缠绕,峰奇谷幽,茶树丛生。武夷山的茶香能够飘拂多远?可以在地图上标出一条曲折蜿蜒的茶道: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内蒙,穿越沙漠与戈壁,继而是新西伯利亚,莫斯科,圣彼得堡,中亚和欧洲,全长约13000公里。一座山制造出如此漫长的历史路线。咫尺之间,万里之势,如此不凡的起点能否凝缩为一个形象的画面?这个艺术难题逐渐成为悬念。

哪些因素催促张永海来到前台,毅然投身于这个题材?生于斯,长于斯,脚踏浑厚的土地,气血旺盛的年龄,《林则徐》等一批成功的巨幅画作,丰富的绘画创作经验,教授与画院院长的身份,他拥有接受艺术挑战的诸多条件,况且身后还有一个小小的团队:赵胜利,文亚坤,杨宝新,黄盛刚,傅丹。周围多少的期待与支持?反复的策划、论证、立项以及经费筹措。一锤定音,大规模的艺术战役终于打响。一次又一次的实地考察,堆积如山的资料,形形色色的画稿,殚精竭虑的构思与煎熬,灵感涌现之际的欣喜……历时两年左右时间,三米高八米宽的巨幅长卷画作《万里茶道溯武夷》终于问世。

历史的瞬间终于驻留在这里,饱满充实又透彻流动。画面之间人头攒动,木楼联排,溪流清澈,牌楼高耸,第一阵强烈的视觉冲击之后,人们很快会察觉画面隐含的叙事:从采青、晒青、摇青、炒青等诸多制茶工艺流程到包装、贩卖、肩挑背驮、码头与竹筏构成的水系运输,弯曲的溪流遥遥指向了崇山峻岭之外的另一个世界。画家采用古典山水画的散点透视,不同时空的景象并置于同一个画面。并置不是僵化的罗列,画面隐含自上而下、自左而右、自山而水的内在回旋,回旋衔接溪水的流向形成向北而去的开放构图。所谓的叙事暗示出前后相随的情节,这是意义重大的启程——后继的故事延续了13000公里。人们认得出,这个画面是武夷下梅村的历史情景再现。对于画家说来,一个山坳之间的小村庄形成了强烈的震撼。

茶道遥远,历史沧桑,《万里茶道溯武夷》却是凝神回望下梅村亲切的烟火人间。可以在八米长的画面之中发现众多人群单元。左侧的人群按照不同的制茶工序分别沉浸于各自的劳动团体,他们的紧张、专注、顾盼、调笑等等神情无一不是与手中的劳作联系在一起。画面正中的人群正在交易:茶叶过秤吸引了众多关注的目光,负责运输的挑夫却是另一副宽松的表情。半张画面的所有人都在忙碌,没有人游离于这种整体气氛,即使那个穿开裆裤的小家伙也专心盯住爷爷手中正在装箱的茶叶。相对地说,画面右下方的人群神情松弛,从容而淡定。角落里俯在茶桌上的那个微笑的老板娘听到了什么?另一个茶客为什么又警觉地回首瞻望?茶桌上方骑马的那一位斜挎包袱,眼神锐利,他是否意识到背后另一个带小孩的妇人正在温柔地睇视,似乎回想起什么?妇人的身后是一排街头自发的茶叶交易集市。购买者抓起茶叶评估成色,旁观者欲言又止,几位茶农神态各异:诚恳的,自信的,愤然不平的,如此等等。茶桌左侧三个长袍马褂的闲谈者大约是富裕的角色。无论服饰装扮还是言谈举止,他们自成一体,无视周围的芸芸众生。详细品味《万里茶道溯武夷》的各个局部,仿佛可以听得到滚动于街道之上起伏的嘈杂声浪。

画面的上半部分远景是梅溪两岸联排的木楼店铺与邹氏牌楼。尽管远景之中的人物按比例缩小,可是,那儿的繁闹程度毫不逊色。邹氏牌楼大门口的一个老者正在与几位戴瓜皮帽的客商作揖告别,似乎刚刚谈妥一笔大买卖。牌楼右侧衔接那一排街头自发的茶叶交易集市,摩肩接踵,喧闹哗然,集市上方的三楼上几位闲人倚栏眺望,他们的悠闲意态与市场的炽烈氛围相映成趣。牌楼对面沿溪一道长而曲折的美人靠栏杆,栏杆背后的店铺悬挂各自的牌匾与旗号。各家店面熙来攘往,男女老幼,三教九流,喝茶者有之,闲聊者有之,议价者有之,挑担过秤者有之,另有几人伏在栏杆上,指指点点溪流之中行驶的竹筏。距离遥远,他们的对话模糊含混,可是,市井之间热腾腾的气息仍然越过溪流的扑面而来。美人靠栏杆旁边一个妇人神情落寞,独自挑选茶叶;邻近的另一妇人注目而视,似乎与身边的男子轻声议论。她们之间存在哪些故事?一家店铺楼上的一个妇人抱着儿子向下窥探,她肯定想不到,窥探者恰恰成为众目睽睽的对象——相信人们都不会忽略画面上这个人物,她的神态与位置独一无二。

《万里茶道溯武夷》之中出现的各种人物多达260多个。他们身形各异,神色不一,或者纤毫毕至,或者寥寥数笔。张永海的绘画擅长人物,日常反复揣摩各色人等的形神动静,诸多写生、素描积存种种素材。他不愿意敷衍地放过画面之中的任何一个人物,而是精心构思这些人物承担的角色,力求惟妙惟肖。可以看出,画家对于人物的面部再现保持立体的写实风格,眼神、肌肉、皱纹、脸型轮廓的明暗、凹凸、松紧一笔不苟,身形或者服饰则简练勾勒,带有明显的写意神韵。二者的比照形成画面之中张弛有度的内在韵律。

退出熙熙攘攘的画面后撤一步,或许可以更清晰地察觉构图之中多种对比隐含的张力:画面外围清幽的山水与画面中央世俗的喧闹;木楼建筑、石雕桥梁、溪畔栏杆的硬朗直线与与人物身形的俯仰曲伸、千姿百态;山岚、天空、空地、溪流的通透、疏朗、灵动与集市的密密匝匝、拥塞喧闹,如此等等。整个画面刚柔兼济,动静相宜,左侧弥漫的山岚、右侧悬空抖动的布帘与画面上方的玉女峰、大王峰构成一个隐蔽的三角,既错落有致又稳定均衡。

武夷山是闽地茶叶的发源地。闽人嗜茶,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万里茶道是向全世界介绍闽地的武夷山。武夷山下梅村茶商云集,采茶的茶农与运茶的竹筏汇集在梅溪码头,莫道山高水远,此地银货两讫。一方水土种植的农产品开始脱离地域的限制进入商业网络,远赴天涯海角。当时又有多少人意识到,这是农业文明与商业文明的一个历史性交接?《万里茶道溯武夷》重现了这个交接的历史场面。无利不起早,茶叶集市之间热切涌动的商业气氛隐藏了巨大的历史动力。这种动力不仅造就13000公里的运输线,给世界带来沁人心脾的茶香,而且附送虚静、优雅、洗尘清心的茶文化。《万里茶道溯武夷》的画面将这种动力追溯至每一个人物的形体造型——显现于这些人物的制茶、论价、过秤、挑担、撑船乃至嘘寒问暖、谈天说地。这时,青山绿水之间的风俗画与漫长的历史形成有机的衔接,二者之间的呼应甚至决定了画面色彩的选择。张永海的创作札记提到,为了转述历史的厚重之感,曾经倾向使用纯墨色构图。然而,丹山碧水,春茶漫坡,古人难道就没有绚烂的风光?他改变了主意,以蓝、绿、紫为基调,辅以橙、褐、黄等䃼色。这时,《万里茶道溯武夷》不仅是再现历史,而且强调了交织在历史之间的春色。


原文刊发于《中国艺术报》2024年1月15日

作者系当代著名学者、作家,福建省政协原副主席,福建省社会科学院原院长,福建省文联原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