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著名书法家高法根
著名书法家高法根(左)与东南网澳大利亚站主编汤唯敏(右)合影。
【人物名片】高法根,1951年生,浙江杭州人。中国美术学院原副院长、教授,中国美术学院正院级巡视员,中国美术学院现代书法研究中心顾问,中国美术家协会、书法家协会会员,兰亭书法社社员,杭浙江现代画院院长。
见到高法根老师的第一眼就觉得很亲切,他与大多数人印象中自带一身高冷气息的艺术家有所不同,他更像是宽厚慈祥的长辈,勤劳质朴的耕夫,一位抱诚守真的朋友。
生活的环境影响其一生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高法根出生于厦门鼓浪屿,父母亲都是厦门大学教师。母亲从事艺术工作,受其影响,高法根很小开始就对艺术有了浓厚的兴趣,后来家中发生了变故,高法根便随着母亲回到了父亲的故乡杭州。
高法根成长的道路称不上平坦,但一路上却遇到了许多让他一生难以忘怀的老师。周阿招、周升金、张弼汉、田民、姚棋辉、吴祖同、张震华、姚学庭、钟本康、柳村……谈及自己的恩师,高法根如数家珍。他说,自己人生道路上遇到的这些老师都是热情满腔,才华横溢的。音乐、绘画、书法、写作、打球、游泳……在年幼的高法根眼里,这些老师简直无所不能。从幼儿园到中学毕业,他一直深受着老师们的薰陶,这些慈祥如父母般的老师给予他的教育,影响了其一生。
在老师们的指导下,高法根不仅总是能以优异的成绩完成文化课,还能同时学习书法、绘画、音乐,坚持体育锻炼。在各项课外活动中,他最爱的当属绘画、书法,而且在这方面也颇有天赋,年仅十六、七岁时,他就能靠自己写的字赚点小钱了。中学时期,他遇到了中国花鸟画协会副会长柳村老师,并成了柳村老师的得意门生,每次老师画画的时候都会叫他在一边观看,鼓励他大胆创作,因此,他对艺术的兴趣渐增,并日渐炙热。
上大学的时候他收到了来自中国美术学院的录取通知书,但他母亲去世时曾留下遗嘱,要求他当医生,为了完成母亲的遗愿,他最终选择去了医科大学。值得庆幸的是,上了大学以后,他发现大学里跟自己相似状况的同学很多,虽然大家都遵从孝道学了医,但是心里还有自己的热爱与兴趣。这些热爱与兴趣并没有因为现实的困难而消逝,因为梦想不会枯萎。
于是上大学的时候,高法根白天把学校规定的课程学完后,晚上就练书法,还会和爱好艺术的同学聚在一起互相鼓励、学习,并经常组织展览等活动。他书法作品所展现出的大师风范的雏形就是从这时开始练出来的。
后来,无论是身为校长助理还是副校长,又或是担任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等,高法根都与书法一起前进,在他看来,不是书法陪伴他,而是他陪伴着书法。虽然练习枯燥又辛苦,却让他乐在其中,他说,书法的博大精深,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领略到的,没有相当的文化修养,没有十几年、几十年的历练,是很难写出让人赏心悦目的书法作品来的。
高法根说,自己一直从事书法艺术的目的,不单是要自我陶醉,还希望能于众人有益,希望自己的所作所为能益于文化传播、益于社会发展。
高法根(左)接受采访。
热爱是最没道理的喜欢
提起高法根,大多数人对他的第一印象,都是他的书法作品有多棒,字体遒劲有力、线条老辣,字型结体多变却深具美感。但大家不知道,高法根在绘画和音乐方面也有令人惊叹的造诣,他说自己对音乐也很是喜欢,热爱的不可自拔。
初一的时候,高法根就获得过全国青少年绘画比赛一等奖。受母亲影响,他小时候就喜欢音乐,虽然没有从事非常专业的音乐活动,但不管是对流行曲还是通俗唱法、唱腔,他都有详细的了解,现在仍然喜欢听轻音乐、钢琴曲、小提琴曲、重奏、协奏、中国民乐等等。
谈及于此,在采访现场的高法根还不知不觉地唱起了自己喜欢的歌,“一座座虎头山,一条条清水河......”他自然从容的态度,就像他会情不自禁的拿起毛笔奋笔疾书一样,他是将自己的满腔激情和热爱奉献给了艺术。
“热爱是最没道理的喜欢。”在高法根看来,艺术其实是相通的,无论对于书法、绘画还是音乐,他都始终没放弃,也会一直坚持自己的原则。
艺术不仅仅是艺术
“书法光有练习是不够的,还要不断去实践并从中感受其精神实质,当然这需要有渊博的知识底蕴去支撑,才能更加深䆳地去理解艺术的意境和深度。”高法根说,临摹的最终目的并不仅仅是如何写得跟古人的字有几分相似,而是看对古帖的精神理解得有多深,是否写出了前人的那种情态。
高法根说,书法是需要“浸”“泡”和“养”的,是需要几十年如一日的练习,还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经历。现在很多年轻一辈在进行书法创作时,一旦离开了临摹的字帖,就难以写出属于自己风格的作品,这正是因为他们对书法精神还没有足够的感受,且缺少与之相关的生活和文化经历,也就是说,他们在书法文化里“浸泡”的时间还不够,一时难于把自己融入到书法文化之中去。师古是为了立新,只有深入其中,才能举一反三。
这是高法根自己对书法艺术的理解,在他眼里,艺术不仅仅是艺术,他追求书法艺术也不仅仅是为个人的成功。“艺术需要不断发展,需要有新的面貌,艺术才会有灵魂,才会有生命。只有具备这些品质的书法艺术,才会吸引更多人对书法艺术产生无限热爱。”(孔令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