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1月9日电 题:归侨建筑学家黄锡璆:要把因疫情丢失的时间抢回来
中新社记者 冉文娟
“作为归侨,祖国富强是我内心最大的愿望。归国之后,我赶上了国家大发展,成为国家建设的亲历者、参与者和受益者。”近日,归侨建筑学家黄锡璆在北京接受了中新社记者专访。
黄锡璆是新中国第一位医疗建筑博士,第六届“梁思成建筑奖”得主。17年前,黄锡璆曾带领团队设计北京小汤山医院。今年9月,他在人民大会堂参加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获得“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称号。
时间回到2020年1月23日。当天13时06分,黄锡璆所在的国机集团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收到来自武汉的紧急求助函,请求对武汉建设应急医院予以支持。随即,当年北京小汤山医院设计施工图纸从电脑中调出。14时22分,黄锡璆带领团队将紧急修订完善的整套图纸送达对方。当天上午,他还手书一份请战书,表示随时听从组织召唤,随时准备出击参加抗疫工程。
技术图纸发出后黄锡璆仍不放心,结合当年建设小汤山医院的经验和遗憾,他于当晚写下多项建议:病区与病区的间距要拉大些,室内通风要从清洁区向污染区单向流动,院内垃圾要先灭菌、消毒再外送定点焚烧……翌日一早,黄锡璆赶到单位把补充建议发给了火神山医院建设团队。此后,他一直与对方探讨设计细节,完善设计方案,先后提供了三份具体建议书,“希望火神山医院能够设计得更科学、更符合抗疫要求”。
回顾年初这段经历,黄锡璆淡然表示自己的所作所为很普通。“我随着新中国一起成长起来,碰到国家发生大事,自然义不容辞。”
在黄锡璆心中,“国家”二字分量千钧。回溯过往,每当面临人生重大抉择,他都选择了“归国”。
1957年,16岁的黄锡璆经5天5夜从印尼回到祖国,此后考入大学并参加工作。1984年2月,他赴比利时鲁汶大学工学院人居研究中心攻读博士学位。学成后,黄锡璆再度选择回国。“国家花这么大代价来培养我们,回国是天经地义,我们应该赶紧回国做点事情。”
怀揣着“让先进理念在国内医疗建筑领域落地生根”的理想,黄锡璆数十年间在全国各地主持设计了120多所、指导设计130多所各类医疗建筑工程。他把人文关怀融入设计中,力图“让患者少走冤枉路,让医护人员少做无用功”。在中国医疗建筑设计领域,他既是开拓者,也是铺路人。
尽管如今已79岁高龄,黄锡璆仍每天准时上班,未曾离开一线。他说,在医疗建筑领域我们仍要强弱项、补短板,不断总结经验,“要把因为疫情丢失的时间抢回来,我们还应努力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