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至16日,“相约北京”亚洲花样滑冰公开赛在首都体育馆举行。本次赛事是首都体育馆时隔4年迎来的首场国际赛事,同时也是北京冬奥会花样滑冰项目的测试赛。来自9个国家和地区的30余名选手提前体验北京冬奥会的正赛冰面,“最美的冰”收获广泛好评。
自1968年建成以来,首都体育馆承载着新中国体育发展史的珍贵回忆。为迎接北京冬奥会的到来,首都体育馆2018年开始升级改造。而今,伴随着北京冬奥会临近,这座“53岁”的老场馆焕发新的光彩。
新节目带来新期待
“在北京冬奥会的场馆,感受到了很熟悉的味道。”中国选手韩聪说。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作为国内第一座室内制冷冰场,首都体育馆便开始成为中国短道速滑和花样滑冰的训练基地之一。
本次比赛,2018年平昌冬奥会双人滑银牌得主、中国组合隋文静/韩聪献上新节目。15日下午进行的自由滑比赛中,二人伴着《忧愁河上的金桥》翩翩起舞,采用了全新的节目编排,最终以223.48的总分获得冠军。
“这次测试赛的新节目,我们实际上降低了难度。”隋文静说:“第一次适应冬奥会的场地,也是第一次适应新节目,我们希望留有更多余地,将节目的流畅性和更好的状态呈现给大家。”
焕然一新的场馆,为参赛选手注入更多信心。“在我看来,这是最好最先进的冰场。”中国男子单人滑选手金博洋收获一枚铜牌。中国组合王诗玥/柳鑫宇夺得冰舞冠军。“恢弘的场馆体现了冬奥筹办的精心,祖国的强大一直是支撑我们内心的强大力量,激励我们在赛场上奋斗”,隋文静和韩聪表示,“北京冬奥会,在这里升国旗奏国歌是我们的目标!”
新装备保障新功能
测试赛上惊艳亮相的不止选手,灵活的电力巡检机器狗、“不怕撞墙”的无人机、智能体温贴……场馆的高科技装备全方位保障测试赛运行,强化场馆功能,彰显科技冬奥魅力,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测试赛期间,我们首次使用全数字化保障模式,搭建冬奥电力运行保障指挥平台,对场馆供电设备实现全数据量精准采集,消除数据盲区。”首都体育馆场馆(群)运行团队电力经理李清涛说。
针对有限空间、密闭空间等复杂电力巡检环境,机器狗内置智能感知模块,掌握多种仿生步态,跨越障碍、反馈信息等都不在话下;防撞无人机采用球形灯笼外罩设计,热成像镜头能根据各区域温度差,精准判断故障点位置。
经过改造,首都体育馆已实现5G全覆盖,通过布设的40台4K摄像机阵列和3台8KVR相机,观众可体验到360度自由交互观赛,戴上VR头盔,比赛画面更清晰、更真实。
在疫情防控方面,智能装备同样大展身手。步入场馆,几台智能感控机器人紧张忙碌,不仅在入口处精准测温,还可以到重点区域执行环境消杀任务。首都体育馆场馆(群)运行团队防疫副主任赵成芳介绍,本次测试赛应用了气溶胶监测等科技防疫手段,做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案,还安排了应急队伍。
新面貌迎接新考验
为迎接北京冬奥会,首都体育馆改扩建工程、冬奥赛事中心、运动员公寓、花滑训练馆等项目在过去3年间陆续完工。“很新”,是国际滑冰联盟副主席亚历山大·雷克宁对于场馆的评价。
本次赛事对标冬奥会赛时29个业务领域测试要点,采用冬奥会赛时计时计分系统,对指挥体系、场地设施、场馆运行、服务保障、城市综合保障等方面都进行了有效检测。
自10月5日起至12月底,“相约北京”系列冬季体育赛事将作为北京冬奥会前的测试赛陆续在北京、延庆和张家口三赛区展开。率先结束的亚洲花样滑冰公开赛和速度滑冰中国公开赛均收获积极反馈。
“根据国际奥委会收到的反馈,无论是技术运行角度,还是选手个人感受,这些场馆都为运动员提供了上佳体验,也获得了一致好评,这是我们非常乐于见到的。”北京时间17日凌晨的国际奥委会执委会会议后,国际奥委会体育主管基特·麦康奈尔表示,这是一次非常有价值的赛事组织运行测试。
10月21日至24日,国际滑联短道速滑世界杯又将在首都体育馆举行,“冰场转换”成为比赛间歇的重头工作,此外,300余名境外人员抵达,也对运行团队提出了新的考验,期待这座历史悠久的场馆届时继续绽放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