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苍线由好几股棉质细线凝成,拧成一股后,外面涂上金色或者银色的漆,能起“提亮”的效果,增加绣品的质感与档次。东南网记者 谢玉妹 摄 泉州绣品古称刺桐绣,民间叫金苍绣。金苍绣所用丝线为苍线,比起寻常的绣线来说要更粗,是用不同颜色的箔包起来的,其形状如“葱”,“葱”的发音在闽南话里为“苍”,所以才有了“金苍绣”的名字。 宋、元之际,刺桐缎举世闻名,刺桐绣逐渐普及,由个体生产逐步扩大为商品性生产,同时出现专营的绣铺。古代泉州城分设铺境进行管理,宋代泉州城内东隅有个“衮绣铺”,传说就是刺绣业的集中地。衮绣者,绣制朝服之缩称。南宋南外宗正司迁泉州,皇亲集中泉州居住,带动了泉州刺绣业的繁荣。此外,泉州自宋以来,就有“此地古称佛国”的美誉。至明清,地方戏曲繁荣,宗教绣品和绣制戏服、道具需求量大,推动了刺绣业的进一步发展。 泉州金苍绣品的制作需先画稿,即将图画在稿纸上;打孔,沿画稿上线条,刺出细密小孔;绷布,将缎布绷在木框上;印图,用颜色粉浆搽过图纸,将图印在布上;金葱平绣,用金葱线勾绣,或绣荔枝跳,或龙鳞迭甲,绣出色彩丰富的图案;金葱凸绣,用棉花堆缝图形,用金葱绣出荔枝跳,或菠萝绣,或龙鳞迭甲,形成构图饱满的图案;上浆,在绣布背面均匀涂上米浆;组装,将绣片裁剪成形,缝制成品等8道工序。应用金苍绣的闽台宗教绣品,主要有庙宇绣品、道场绣品和阵头绣品,如佛服、绣佛、凉伞、大纛、幢幡、龙蟒桌裙、阵头绣旗等,此外,戏服、喜庆绣幛等,也应用金苍绣。其中的特种针法,有荔枝跳、菠萝凸、三叠线、龙鳞迭甲等。明清以来流行于闽台两地的宗教绣品,采用的也是金苍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