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形资助 护犊情深

  绝大多数高校设有针对贫困生的奖助学项目,但由于“僧多粥少”,到底谁才是最需要资助的人、项目是不是真正帮到最需要帮助的人,成为高校管理者一件伤脑筋的事儿。较之一般的学生,很多来自贫困家庭的孩子更容易出现自卑情绪,某些不恰当的助学方法,虽然救了大学生的贫,却将他们隐私的困苦不合适地“示众”,反而容易给他们带来伤害。如何处理好知情权和隐私权之间的矛盾,让学生摆脱“贫困”标签的心理负担,同样考验着学校的智慧。
  在众多的奖助学项目中,中国科技大学的一项“生活援助计划”引起许多媒体和网友的关注,中青报评论称这是“偷偷地补助,暖暖的关怀”,许多网友认为其是“更加人性化”的“隐形资助”。
  本期《网络正能量》视频连线中国科技大学学工部部长董雨,和做客东南网演播厅的三位嘉宾一起来聊聊,中科大的“隐形资助”在网络上传递的对贫困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探讨“隐形资助”制度对高校扶贫方式带来的启示。

董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生工作部部长
所谓的“成才”、“成功”都是其次的,能够很好地“成人”这就可以。我们大学需要搭这个桥、铺这个路,使得这个平台成为很好的成长的舞台。

张铃枣,福建师范大学行政管理系主任,教授、博士
我们在制定制度时,除了关注制度的效力,更重要的是注意制度设计的道德因素、人文因素。中科大这种制度让贫困生在友爱中感受到了平等跟尊严。

程璇,民间公益助学组织“简单助学”的执委会秘书
我们要给他平等的尊重。我们给孩子拍照的时候要求要和孩子处于平视的角度。当我们蹲下来和孩子们说话的时候,孩子们就会觉得我和你们是处于同样的位置的。

夏德伟,网友代表,福州大学机械学院大三学生
你如果长期沉溺于这种(自卑)无法自拔,把别人的眼光都当作异样的眼光,你永远无法走出贫困的状态。
访谈实录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这里是东南网的《网络正能量》,我是郑窈。现在很多高校都有专门设立的贫困助学金,但是由于“僧多粥少”,到底谁才是最需要资助的人,也成为很多高校的头疼的一件事情。对这些来自贫困家庭的大学生来说,这一份助学金对他们的帮助是很大的,但是他们在接受资助的同时,也希望自己的隐私和尊严能够得到保护。在此之前呢,有一些高校实行助学金用了很不恰当的方式,虽然是救了大学生的贫,但是却伤了他们的心。这些呢,让我们在思考高校的这些助学方式应该要如何既体现关怀又保护学生的尊严呢。在实行助学制度的时候,应该如何处理隐私权和知情权之间的关系?

中国科技大学实行了一项生活援助计划,引起了我们的关注。中国青年报评论它是偷偷地补助,暖暖的关怀,网友称其为“更加人性化”的“隐形资助”。那么,今天我们的《网络正能量》就视频连线到了中国科技大学学工部部长董雨,他今天将和我们演播厅的三位嘉宾共同探讨隐形助学的方式对高校的助学扶贫制度将带来哪些启示以及它在网络上带起的一股人文关怀精神。

马上来认识一下我们今天的几位嘉宾,首先是我刚才有介绍到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生工作部部长董雨。董老师,您好!

董雨:你好!主持人好!各位嘉宾各位观众好!

主持人:第二位是我们的老朋友了,福建师范大学行政管理系主任、教授、博士张铃枣。

张铃枣:主持人好!董老师好!

主持人:来认识一下第三位嘉宾,她是民间公益助学组织“简单助学”的执委会秘书程璇,程璇,您好!

程璇:你好!主持人好!董老师好!各位网友好!

主持人:第四位是我们的网友代表,他是福州大学机械学院大三学生夏德伟。德伟,你好!

夏德伟:主持人好!各位嘉宾好!前辈好!

主持人:我们还是要先请董老师给我们介绍一下刚才我们在开头说到的这种隐形资助这样一个方式,它是怎样进行助学的一个操作的呢?

董雨:“隐形资助”是后来出现的一个词语,这个在我们学校是叫“生活援助计划”。它是我们这个六个预警与援助系统其中的一个,那么这个六个预警与援助系统呢,包括学业、思想、生活、心理、安全和健康这六个方面。那么这个生活呢,是作为我们另外一个方面助学体系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那助学体系的内容也很多,包括这个只帮助不讲,方方面面。这个的话呢是通过统计学生吃饭的情况、他这个日常消费饮食情况来发现一些同学的困难,完了之后再通过一卡通的系统操作直接给他加卡就是把钱直接给他卡里进行补助。简单来说应该这样讲通过使用一卡通的就餐情况来统计找一些(花费)比较低的同学,再直接(把钱寄)到他的卡里去了,大概就是这样。

主持人:嗯,这可能也是网友为什么称它为隐形助学的一个原因,就是它的一个整个操作过程不像我们以前需要申请需要公布,这样一个它是更加保护隐私的一个方式。

董雨:对,作为同学而言呢,他接到这个通知才知道有这个事。通知的话,我们也是通过电子邮件发的,不是当面去讲,这样子。

主持人:那我们这样的一个助学的标准是怎么界定的?然后资料是什么收集的?

董雨:这是我们学校多个部门一起合作的,包括有后勤啊、财务啊,也包括我们这个学生工作部一起通过网络途径。它是通过一个载体,学校一卡通,一卡通呢作为学生在学校消费的大头,就是在食堂吃饭这个在一卡通里面都有体现。那我们在一卡通里面统计里面消费的数量,来进行判别和认定。现在的标准是这样,就是说一个月60顿饭,他这个消费的这个总额啊,在240元钱以下,也就是说的话平均一顿饭4块钱,我们就认定他是吃得太少,应该是要获得这个补助的。

主持人:那这样的一个补助的方式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实施的?当时,是怎么样一个契机说要更改方式用这个方式来发放助学金?

董雨:嗯,这个生活援助计划呢,作为整个助学系统的一个部分,的确是有一些创造性的。这个做的话呢,是从2006年开始。因为呢,在以前,我们都会有一些问题,就是说有的同学的确是不愿意跟别人去说或表达他的这个家庭的困难。那么,2006年呢,我们学校建成校园一卡通系统,这也是在全国高校比较早的去实施这个系统。有了这个系统,有了庞大的数据之后,就可以去实现对这个数据的积累和分析,和依靠这个平台去直接去补助校卡,这些东西就可以做下来了。我想应该是信息技术给我们解决了一些困难和问题吧。

主持人:那么,在刚刚开始实行之初有没有遇到一些困难呢?因为一开始在介绍这个选题的时候,我们同事之间也在讨论,也在想说大学的一些女生可能并不需要助学金,那她可能是因为要减肥啊。如果单单从食堂吃饭来说,她的饭钱可能也是比较少的,那怎么样排除这样的学生呢?

董雨:是啊,应该说各个情况都有。一方面,要减肥的同学比例还不少,说实话,不单女生,男生也不少人想减肥的。还有可能就是说,他可能家就是在合肥住,这也是一种可能性啊,他经常回家吃饭。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说两位男女同学他们谈恋爱的话一起吃饭,女生身上的卡就用得少,比如说她就负责买饭,一顿吃的五毛钱、六毛钱的饭,那个菜呢就男生去打,那这它就可能有一些问题。那在实施的过程中,它肯定是不断去改善这种东西的,发现这个情况,就去弥补。包括说,我的印象里面,当时2006年的时候,还有同学在我们学校校园网BBS论坛上也是发帖,就是询问这个东西的合理性,就像刚刚所举的这些情况,怎么样去规避。那一开始的话,是有这种困难的。

主持人:那你们后来是什么去解决这个问题的?

董雨:后来呢,分成了两步走。第一步的话呢,就是说发现了把这个数据拿到手之后不是直接下卡,完了之后是请各个院系、学生部的老师,班主任老师,请他们再去核对这个信息。这个呢,有效的堵住了漏洞,但是呢,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就是工作量非常大。

后来的话呢就是我们在学校的会上群策群力,一起去考虑既能够达到效果又不使得工作量非常大,后来还是大家集体智慧吧,就是要去建立一个数据库,进行数据库的比对。比对吻合的话呢就可以。这个比对的话呢,是这样。我们的这个高校的贫困生的比例是有一定的,那么,我们又把这个比例放宽了大概15%,现在大概百分四十几的这个数据。因为这个同学之间是有波动的,所以说这个数据库的话,一个月更新一次。通过数据库和这个消费的记录来进行比对之后,就可以避免刚刚说的那些不恰当的情况了。

主持人:就是不单从食堂吃饭这个方面去了解,又经过了多方面的比对。但是,我觉得最大的特点就是说以前我们的很多方式是需要学生去申请去报给学校学校进行审批,但是现在呢,是校方来主动来进行了解来安排,这是不是也是我们一个隐形资助的最大的一个特点?

董雨:是的,但是呢,我们的观点就是说学生的申请还是必须的。就是他要能够去面对这个东西,当然了,他不能老申请。他比如说入学之后有一个这样的申请之后就可以了,如果说每年启动各种助学项目,大家都去申请一下曝光一下是非常没必要的。

主持人:那现在我们学校大概每个月有多少学生接受隐形资助呢?现在有发放了多少的资助金额?

董雨:最近这些年,个感觉起来还是比较平比较稳定,大概来说呢,一个月的话呢是450位同学左右。它可能会不同月份的变化是有的,基本上说一个月450名同学左右。每一位的话呢,一个月补贴160元,那么这样一个月下来的话呢是有7万出头吧,一年下来80万那样子。如果按总量算的话呢,从2006年到今年,6年的时间下来,一年大概都这个数,就将近500万。

主持人:好的,谢谢董老师给我们介绍这么一个情况。我们来问一下现场的嘉宾吧,我们来问一下张教授吧,您也是高校的一个老师,您了解的学校里面一般这个贫困生想要获得助学金是什么来申请的?

张铃枣:我刚才听了这个董老师的介绍啊,确实为科大的做法叫好。因为这个,作为一个理工科大学啊,董老师,你们这个做的真的是好。(董雨:谢谢。)

据我了解啊,我们现在很多高校,在资助贫困生的时候没有像科大做得这么好,那基本上是要公示的。那这个对学生的隐私啊,这个尊严,还有我们中国人说的面子啊,真的是没有顾及到,没有顾及到学生的这种心理感受。这很重要。因为我们现在的大学生啊,尽管说基本上是满18周岁成年了,但基本上是说是“小大人”,他们的这个心理承受能力,包括他们的社会成熟度应该说都是还不够的。那么,你如果说要这样子啊,把自己家庭困难的情况弄得人人皆知,特别是同学都知道,这个情何以堪?说实在话,不要说这些大学生,说实在,我们大人也是不愿意把自己的这个伤口撕开给人看。所以,我是非常欣赏科大这种做法,真的非常人性化,很值得我们所有的高校反思跟学习。

主持人:那么,根据您的了解,我们大部分高校当中普遍的筛选贫困学生这个资质对象的方式是怎样的?

张铃枣:就是我跟你讲,还是要提出来,然后去公布。

主持人:学生先申请。

张铃枣:对,学生先申请。起码要在你所在的班级、年段上你这个院系啊这个范围内要公布。其实呢,它这个学生平时主要的生活圈子就是这些人,所以这样子不太好,尽管很多人说这样做会公正。那我是觉得,我们在设计一个制度的时候,除了关注这个制度的效力,更重要的是要注意这个制度设计里面的道德的因素,还有这种人文的因素。所以,科大中国科技大学做得好,获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我觉得他们这种制度啊,这种设计啊,确实饱含着人文的精神,也就是说让我们的贫困生在四年的大学生活,能够感受到这个平等、尊严。而且平等跟尊严是在一种非常友爱的情况下感受到的。我觉得中国科技大学这个做法真的,是为他以后埋下了非常好的种子。因为这些大学生如果以后成才了,肯定会非常感谢他们的母校,在他们最困难的时候,伸出了这么温暖的手。这个真的非常欣赏。董老师你们真的是做得好,(董雨:谢谢。)我没想到理工科大学啊,能这样做,我真的很感动,很感动。董老师,谢谢你们。

主持人:看来张老师对我们的这个隐形资助的方式是非常的赞赏和推崇的了。

我们来问一下程璇,我们的简单助学也是资助过很多学生,那您肯定也接触到很多这样的学生,对于他们来说,是不是比如说在学校里面要去申请要进行公示,是不是也的确存在我们刚刚张教授所说的这种困扰?

程璇:主持人,我们简单助学面对的群体更多的是学龄前的儿童到初中还有包括一些中职的孩子,因为大学生有一些教授在关怀了。那我们面对的这个接受资助的这个情况,刚刚董老师说的这个跟我们很相似,包括一些做法,人文方面的关怀。我们不仅仅是比如说送钱给孩子,更重要的是关心每个孩子内心的成长。我们每次下乡,每次接触到孩子,我们会送书给他们,跟他们做交流。但是还有一点就是我们是入户查访,到他们家里去,不到学校。为什么?一到学校的话,很多人的眼光会关注他,哎,发现你这个是贫穷的孩子,他心理上是很难受的。我们入户查访,就像我们的一个义工说的,我们像走亲戚一样,每次到他家里是走亲戚去拜访,并不是说我是一个资助人或者来帮助你,像看亲戚一样去看孩子,给他一些些关心,温暖。

那这些孩子第一次见面他可能会觉得很生疏,那第二次见面、第三次见面之后真的就不一样了,真的就是觉得我们好像就是他的哥哥姐姐、叔叔阿姨,他们写信来,对我们的称呼,包括这些写信的内容,有时候很感动,真的,他们也一样惦记着我们。

主持人:嗯,是的。我们来问一下我们的网友代表。在网络上,网友们对隐形资助这样一个制度的评论是怎么样的?

夏德伟:主持人好,大家都知道隐形称呼就出自于网络嘛,从这个名字就可以看出我们网友是非常支持这个政策的,可以说它是一种无形的关怀。像这个我们网友分析它是暖暖的关怀,第一个,大学生的生活状况很好地反映出来在你的饮食,如果说你是一个贫困生确实贫困你在饮食方面是会非常注意的,那第二个的话呢保护了隐私,大家都知道,现在隐私这个问题探讨的很热,很多问题都涉及到隐私,同样涉及到大学生的自尊心。我是一个我本身就是贫困生嘛,我知道我们面对很多人带有异样的眼光的时候,我们内心会有一丝丝的隐痛,因为那是上一辈遗留给我们的,但是我们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去改变它。这个社会帮助了我们可以说资助了我们,同样这种制度在无形中给了我们资助,但是它却不影响我们的生活,非常好。

主持人:好,那听完现场三位嘉宾对隐形资助的一些看法,也介绍了他们身边遇到的一些情况,我们再回来问问我们的董老师。那么,董老师,隐形资助现在也实行了这么些年头了,也有很多学生接受了这种资助,可能有些现在已经毕业了,那他们有没有给过您一些反馈,有哪些印象特别深刻的?

董雨:有,虽然是不太多,但是的确有。刚才我有一个口误,说是2006年,实际上是2004年开始的。这个过程中间呢我们也接到过家长给我们来信,也接到了这个同学在海外给我们发的那个邮件。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有一位他是家里边他是来自农村,家里边兄弟姐妹三个人,他是中间一个,上面的姐姐辍学,妹妹还比较小在读书,的的确确是进入学校之后呢生活的压力还是非常大的。那么呢,他听说有这个词啊隐形资助,班主任老师也跟他说过,但是呢也没什么防备。第一次接到这个东西的时候呢,非常激动,自己跑到一个角落哭了很长时间,完了之后呢他说在学校期间总共是接到了他说是16次还是应该就是16次。那么,这个16次的话呢,对他的帮助还是很大的。所以他现在呢,就是那么一句话嘛,“学成之后,报效祖国”,这个是从这个感恩的心态。就因为他在最最需要的时候,得到这个关怀和帮助。这个我当时看到这个时候,我也非常激动,我觉得我们做这个事情,能够获得这样的肯定,当老师的呢一辈子图的就是这个事儿。

主持人:嗯,那我们中国科技大学这种隐形资助的方式是获得了一致好评,那我们来举一个反差非常大的例子,在昆明呢有一所学校他是通过所谓的“比惨演讲”来挑选所谓的“贫二代”,然后由围观的同学来投票,票数觉得他最惨的他真的是最穷的才能接受这种资助的方式。董老师,您觉得这样的方式会对学生产生怎么样的一个不好的影响?

董雨:这种东西是非常可怕的,刚才福大同学说的这个,我是虽然很难完全的感同身受,但是我还是从一定程度上有所体会。做这种工作,接触这样的同学比较多一些,他说“伤疤”啊什么的,的确是这样,如果没有这种经历,你很难去体会。那么,要把他去这个暴晒在太阳下面你还要去撒盐我觉得这个比撒盐,我觉得比惨这个东西就是这个效果。对一个人的这种这个尊严的践踏是非常恐怖的,所以说我们教育工作者我们是陪伴同学一起成长的,千万千万不能做出这样的事来。而是要像他们的父母啊,兄弟姐妹啊用这么的一种心情去处理这个事情。我想,比较有同情心的能够把教育当一个事业去看的这么一些人,不会去做出这样的事情来。

主持人:我们来问一下我们现场的嘉宾,对我刚才这个事例谁有想法想发表的?

张铃枣:刚才呀,就是主持人讲的,如果要通过比惨这个哈,其实是违背教育规律,因为我们大家都知道这个学生在学校除了学习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很多年轻人在一起在这种教育的环境下形成一个人格的过程。那如果你是通过比惨这种方式来揭人家内心的不愿意揭开的伤疤的话,其实对他一生人格的成长包括刚才小程有讲到,其实会造成很多的影响。那么,我们这个教育你到底要培养什么人,就成问题了。如果一个人人格上是不健全的,即使他再多的知识也是没用的。所以,我们如果说能够像董老师那样从教育者的角度把教育当做一个事业来做的人呢,应该说都不会做出很不恰当的事情来。所以,我们有些资助的方式方法真的应该可以很好地反思,然后来加以改进,是吧。

我觉得哈,因为我在高校里面我觉得我们这些家庭经济困难刚才小夏讲的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的同学,其实他们这样一路走过来比其他同学付出了更多的努力。而且像比如说中国科技大学,说实在的,能考上中国科技大学的学生都是非常优秀的,而且他们的家境又是那么一般,甚至说是非常不好。所以说,他们这样走过来比这个家境好的同学付出了更多的努力。所以,我们在教育的过程当中我觉得有很重要的一块,除了经济上的资助以外,我们很多人也在探讨要不要树立什么这个正确的价值观、财富观、贫富观,我觉得这个当然有也是要的。其实,像刚才那个小夏讲的我非常赞同,就是说学生面对的眼前的这个贫困不是他的错,是吧,而且一个人家庭经济困难是多种原因造成的,有社会的因素,有家庭个人的因素,那么这个原因非常复杂。但是不管什么因素,我觉得学生本身是没有错的。所以我觉得像这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同学,确实我们也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真的你们非常棒,你们没有什么好值得这个自卑的,是吧。你们其实呢只有去努力了,那么你们其实比那些家境好的同学其实是更优秀的,因为你是在环境不如人家的情况下达到了跟他们一样的成绩跟成就,你说谁更厉害,谁付出了更多,是吧,谁应该说更获得我们的赞许,这个应该说明白了,非常明白了。

主持人:好的,谢谢张教授。那也请我们的德伟,从一个学生的角度来说一说感受。

夏德伟:就是这种比惨事件嘛,首先从个人角度来说我非常不能理解他的出发点在哪里。如果说他说是为了信息公开、制度更透明,我觉得这个完全没有必要。他在舞台上面说的就是真的吗,就完全是真的吗?

我现在比如说我在学校是那个图书馆的义务跟勤工工作者嘛,勤工的学生,然后像我们今年选拨新生贫困生入校,他也是有给他提供岗位的,然后我们有提供面试。我们面试,然后就是在面试之前有商量说咱们这次面试目的是什么,是真正去帮助这些新同学进来,然后给他们提供经济上因为我们有工资的,提供生活经费的嘛,然后我们这次选拔是选能说的还是会做的?

像张教授所说的,很多贫困生都来自贫困家庭,他们有更强的责任心,也许他们在表达方面不太好,他说话不是太好,但是他做事、学习上的确是优于其他学生。如果让我去选择,我会放弃这个贫困生资格,说真的,我会宁愿选择自己多读一本书,多花一份努力。我去获取奖学金我都不要这个资助。

主持人:那您认为您有没有想过怎么样的资助方式是高校应该采取的?就是包括高校在发这个助学金的时候,哪几个点才是他真正注意到的,最关键的?

夏德伟:首先,我们是要确定他的贫困生身份嘛,这一点,我们是必须要进行调查的,包括他个人提供的信息,第二个辅导员在把关的时候呢我们会有谈话制度,我希望这种谈话就是秘密进行或者说在私底下进行,辅导员不一定说在某个规定时间找某个人谈话,你就有时间就去宿舍串一串啊,那在私底下聊天了解到的东西更真实,在确定身份这方面你就可以解决掉了。第三个就是从贫困生自身角度,要加强心理辅导。我们每个班都设立了贫困生负责人,会定期汇报贫困生的心理状况。我们每年都会进行信息更新。会有同学去找他谈话,基本上四年就这一个同学,他都比较了解,他都不会把事情外漏出去。

主持人:好,谢谢您的建议,那听听程璇有什么建议?

程璇:我们有捐助人嘛,我们的这些钱全部来自民间的。我们必须信息及时、反馈公开。那怎么公开呢?像关于孩子的隐私方面我们基本上不公开。我们要一对一地了解才行,不在网络上公开。还有我们入户走访,特别关注孩子心理健康这一块。基本上不在公开场合问孩子的情况,因为我们接触的这些孩子很多都是孤儿,还有一些是抱养的,还有一些是单身家庭的孩子,还有一些父母是残疾的。在他们心里有这样那样的伤痛,很多,我们不在公开场合去揭开这个伤疤。

我记得我去尤溪的时候,我自己亲自采访了一个女孩子。因为不识路,村长和村民们带着我们去,一大堆人到她家门的时候,他可能就不太注意这些孩子是抱养的呀,他们在公开的场合就在说这个孩子。这女孩子我发现她表情就很不自然,就把她带到一边,就问她你每次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你是什么样的一种感觉。她说,我感到非常自卑。所以我们在做社会工作的时候,面对我们的救助对象,要怎么样正确地用我们的人文关怀去感动他们。让他们感到瞬间的幸福,一瞬间的感动。

主持人:张教授,您有什么建议,其实您刚才说了很多,总结一下。

张铃枣:科大利用校园一卡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我觉得这是很人性化的,能够在更大程度上来保护我们大学生的尊严,让他们健康成长。这个其实就是我们教育的目的,不要出现人格上的障碍。因为我们现在,包括很多大学,发生了一些不该发生的事情。比如说一些刑事案件、凶杀案,为什么?就是有些贫困生没有受到尊重,他产生了非常强烈的反社会的心理,才酿成了悲剧。这个需要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特别是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应该说,做教育(的人),连这点基本的常识都不顾及,我觉得这个是很悲惨的。弄个很隆重的仪式,然后当面发钱,学生对“发钱”感恩戴德。这个看起来场面很热烈,做起来很轰动。但其实他们没有换位思维。如果是这个接受资助的人他真正的内心感受是什么?他们没有感受的这种,他们觉得我拿出了钱我就该这么做,让所有的人都知道。这个其实我觉得本身就是一种病态。

主持人:好的,谢谢张教授。张教授今天也是不止一次地称赞我们隐形资助的这个方式。我们来问下我们的董老师,可以说,毫无疑问,隐形资助的这种方式已经是相当成熟或者说比较好的资助方式了。那您觉得在学校的这个扶贫助学的这个制度,他要做得比较好,您觉得最关键的点是哪几个?

董雨:最关键的,现在也都在考虑吧,要处理好它的公平和它的效率的关系。刚才我说有一次改进,就是在提高效率。但是必要的公正,必要的公平我想它也是需要的,这是一个。第二个就是把单纯的助学一定升华。就是说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而是基于同学的全方位的帮助和提高。刚才小夏同学说他在图书馆有一个勤工助学岗位,那么通过劳动,获得一些报酬。我想像类似的这种形式都是非常非常好的,他不单是获得一些报酬,他在做这项工作的时候,一定会和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和其他的老师和同学有很多交流。这个交流呢,使很多同学的“心窗”能够打开。他能够更加开放地接受很多问题,思考很多问题。他的个人心态可能能从这个比较后退,比较封闭性变为更加阳光灿烂的,更加很好领会生活带来的快乐的这样一种心态。快乐之后,使他的学习、使他的工作、使他的生活有个很好的飞跃。刚才张教授说,如果我们教育引导不当,就会使学生走向比较可怕的一面。我觉得这是非常非常对的。我们要营造一个好的环境,一方面是经济问题,更重要的一方面是他的做人的问题。我想在这件事上的所谓的“成才”、“成功”,这都是其次的,能够使他很好地“成人”这就可以。

我们同学可能都差不多吧,我们学校的同学结成了各种“爱心社”,所以我们公益爱心类社团很多,总共是有9个。这些同学团结了周围很多的同学,他们做出了像程璇老师做出的这种“简单”公益活动,或者说微公益活动。他们的精神,公益不在大小,不是有多少钱,能做多少事,而是有没有爱心,愿不愿意做一些事儿,就能感动很多人,使他自己更加丰满、充实,同时能使社会获得一定的进步。我想这是我们做这项工作的时候,跳出经济圈,从一个成长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还有就是,像我们勤工助学吧,有一个“勤工互助社”,通过这个社团,同学们找到了另一个自我,找到了很多很多和他们经历相似的兄弟姐妹,他们在一起不单单是做公益活动,还有很多交流活动,也可以去烧烤,也可以去郊游,也可以请一些老师过来谈提升能力呀,谈生涯规划呀,相互帮助,使孤立的一个人成为一个非常好的团体。我们我们大学需要搭这个桥、铺这个路,使得这个平台成为同学们成长的一个很好的舞台。这是我们现在在做的事情。

主持人:那今天这个话题呢,我们很多嘉宾都说到了一点,那就是很多的来自贫困家庭的孩子,如果可以选择的话,可能大部分人都不希望自己的身边人在自己身上戴上贫困的帽子。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羞贫”的心理,是不是和我们社会上嫌贫爱富的价值观有关系?

程璇:我想这个和社会上不正常的价值观会有一点关系的。这个是外部的一个原因。那从内部的一个原因来说有一些人是不是不自信呀,或者自卑呀,其实是我们要从一个综合的因素来看,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些孩子。然后呢,我觉得我们要给他一个平等的尊重,让他们觉得我和你们是一样的,只不过是我的背景和你们不一样。背景不一样的情况下我要付出比别人更多一点的努力,达到跟你一样的水平。包括我们下乡去给孩子拍照的时候我觉得这个很明显。如果不是我们义工去拍的,他们就是经常俯视。我们拍照的要求都是跟孩子平视的。那就是处于平等的位置上给孩子拍照。这种效果是非常好的,得到这种反馈。如果拍出来,我们俯视得去拍他,我们是一种高高在上的,那明显就是会让孩子感觉比较压抑,那他内心就非常自卑。当我们蹲下来和他说话的时候,孩子们就会觉得我和你们是一样的,我和你处于同样的位置。

主持人:我觉得说得很好。平等其实是非常重要的。其实有的人一点都不怕告诉别人我家的情况,但是他害怕的是告诉别人的时候,哪怕别人同情的眼光都会让他很受伤,他会觉得我和你们是不一样的。平等,这个很重要。张教授,您觉得呢?

张铃枣:我们要对家境比较困难的同学来说,我们中国有句话叫做“穷则思变”。3959我们要面对自身的这种条件,那么我们应该怎样通过个人的智慧、个人的努力来改变它。我看过一个故事,就是有个年轻人到深圳打工,他即激励自己又安慰自己。那他怎么激励自己呢?他经常骑着自行车到别墅区去逛,对自己说我要努力,将来我也要住进别墅。这个看一次就激励一次。然后怎么安慰自己呢?他经常骑着自行车到那种铁皮的房子里面走一圈,我现在住得还比他们好一点,也不要太过自卑。也就是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个财富、钱确实是一个人外在的一种标签,但不是唯一的。所以对我们家庭经济(不好的同学),一定要“穷则思变”。我刚才说过,其实这些同学,付出了比家境好的同学的更多的努力。他们只要保持这种劲头,一定能改变他们的命运。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变的命运。其实我们很多家庭贫困的学生,无论是将来就学也好,还是就业也好,都会面临更大的挑战。但是只要他们的努力,保持一颗不断进取的心,富有进取精神,我觉得他们终有成功的一天。我们也要鼓励他们的这种进取精神。否则的话真的是会把他们引入歧途。还有一个就是从科大这边讲,中国科技大学是理工科大学,是培养科学家和工程师的这么一个大学,他们的做法我觉得充满了人文精神。所以,我们以后培养出来的科学家,就像刚才董老师讲的不仅仅是成才,关键还是成人。有没有健康的人格,把自己的本领奉献给社会。这个其实比他本身有什么本领更重要。

主持人:来,小夏,你来说一说,为什么会有很多的学生他会“羞贫”呢?跟周围的环境是否有关系?

夏德伟:我承认,这个跟嫌贫爱富真的很有关系。首先,从他家庭来说吧,本身从小就生活在贫困的家庭,在他周围就有异样的眼光。也许在社会上的这种眼光会比学校更加锐利,他看到的也许会更多。他上大学以前本身是怀着我要改变这种落后的生活。他走进大学希望得到什么?为了他可以奋斗,他可以改变这种面貌。而如果大学再用这样的眼光去看他,可以说是一件非常非常难受的事情。我本来是怀着一颗心来,你却让我怀着泪去,在进来之前就有这种伤害,进来之后我想通过努力去改变这种状态。我进来之后又要去揭开这个伤疤,然后再同样处于这样的环境下,非常非常的压抑。

主持人:那要如何自处,如何调整这样的心态呢?还是必须要我们的环境要有些改变?这个可能会比较难。

夏德伟:这个首先从我自身角度来说吧。我在以前,在我读初中以前,家庭还是比较好的,后来因为家庭事变,出现了一些问题。后来有一段时间我也沉溺于自己一种非常不好的状态。我记得我初中的班主任和我说过一句话:“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咱们自己得放正的心态。就像张教授所说嘛,咱们穷则思变。大学生如果是贫困生,真的只有一条路,那就是靠自己打拼。曾经有人问过我你在大学做了很多锻炼能力的工作,你学习又这么好,为什么?从我自身来说,我毫无平台、毫无桥梁,你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大学自己给自己搭建平台。你如果长期沉溺于这种无法自拔,把别人任何的眼光都当做异样的眼光,你永远无法走出贫困的状态。这就是说我们大学生的心理很重要。

主持人:当你无法改变环境的时候你必须改变你自己。

夏德伟:对,也许就是社会很难改变,但是学校、周边,很多同学就可以做工作。比如我们的辅导员,可以不定期地谈话。你可以根据他的表现,学校也可以开一些这样的讲座,找一些资深的心理专家过来分析分析。有些事不是我们不懂,而是我们怕做。解开这个心理的结,也许我们就能做得更好。

主持人:好,我们来听听董老师的看法。

董雨:我觉得这个“羞贫”的心理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还是非常大的。但是我想说另外一方面,从我们学校感觉起来看,这些年这种现象有非常大的好转。包括我们这个贫困生生活援助这件事情,他经过了比较广泛的宣传之后,他能为人所知,为人所传,大家把它看得比较正常一些。完了之后很多家庭贫困的同学,有的同学说也能像中奖一样,当然这个不是故意的啦。至少能够看出学校的小环境里,这个事情应该有很大的改观。整个社会要靠方方面面,共同努力,去改掉这样的局面。谢谢。

主持人:那你觉得中国科技大学正在实行的“隐性资助”的这种方式,是不是已经是最好的一种方式了呢?

董雨:不见得。俗话说,没有最好只用更好,这个需要我们一起去努力。我举一个例子说,我有一次在贵州,碰到了东北师范大学的几位老师,他们是辅导员,他们的任务是什么呢?他们是用这个假期去走访,走访学生家庭。当然他们没有明说,他们主要是去走访贫困生家庭。我觉得像他们这种做法呢,是非常非常好的。一方面呢,他肯定不能完全覆盖了,只是抽了一部分去看,就像刚才程璇老师说的,他们入户一样。我们也有一些在校的大学生,他们向农村贫困地区的小学生献爱心的时候也是这样做的,就是入户。他一方面呢这种老师入户,可以获得一手资料,这个事情在学校里面广泛地讲,使得同学在讲自己家庭情况的时候却不敢乱说,不一定什么时候哪一天会查到我家里去。

这是一个。第二个是对我们年轻老师辅导员的教育,也是非常深非常好的,跟我谈的几位东北师大的老师都非常感动,谈到贵州农村贫困家庭的真实情况,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谈到当地民风的淳朴等方方面面,从教育者到受教育者的这种制度是非常好的。刚才张教授有一句话我非常同意,就是有好的制度它能使社会进步,这是我们天天在工作中贯彻的一个指导思想。我们怎么样才能把一个制度设计得比较好,让他们在各方面起到一个综合性的作用。这个隐形资助的制度肯定不是最好的。我想全国高校的同仁都在努力,都在尝试和探索一些能够取得实效的好的做法,谢谢。

主持人:有网友是这样说的,这个隐形资助呢,是对我们“羞贫”心理的一个妥协。如果学生都是通过这种“隐形资助”来接受资助的话,可能有点儿不利于他去正面地对待自己客观的这个条件。您怎么看?

董雨:这个担心肯定是对的,但我们要说它是一个系统化的东西,它只是整个环节中的一个部分。助学呀,我刚才讲了一个想法,我们也在做,要从经济的资助中跳出来,它可能是一个起步的阶段,我不把它看成是一种妥协,只要你其他的事情多做一些。像锻炼他们的能力,让他们去找兄弟姐妹,让他们更加开朗、开放,让他们认识到世界的美好,使他们安心地去学习。我觉得像这些事情呢每一个跟这些同学有接触有交流的这个制度、老师,我们其他的同学,都在做这样的事情。他只是一环而已,单纯地看他可能会有些担心。若是把它看做系统化工作的一部分呢,还可以取消这种担心。

主持人:好的,谢谢您!那我们来看下网友有什么问题想问的?我们这位网友问到,与国外的资助相比,我们有没有一些可以借鉴或改进之处呢?尤其是社会环境方面我们该如何转变心态?那张教授跟我们说一说吧。

张铃枣:我想说,就像刚才董老师说的,它真正就是一个系统。是包括从学费就开始了,有的可以减免学费呀,其实这就直接减免了贫困家庭的负担,最重的一块,还不是伙食费,因为学费是大头。所以我们大学收费呀,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同学来说,确实是一个很大的负担。我们我们能不能让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大地投入教育的经费。我看这个才是比较根本的解决办法。

还有就是我再补充一下刚才讲的所谓的“羞贫”,什么是妥协。我觉得,只要是这种妥协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妥协又何妨?我非常赞赏夏同学刚才讲的,我们一时半会要去改变社会大环境,包括我们教育工作者本身都是无能为力的。你这个社会大环境我们无法改变,但是说实在话,我们作为教育管理者,作为教育者,学校这个小环境是我们能够改变的,我觉得。包括我们的辅导员、我们的老师,我们学校里面应该做的一些事情,这些确实是我们能够改变的。如果我们在这方面能够营造一个比较好的环境,让学生四年能够在里面生活得更好,这个我觉得这也就尽到了我们作为一个教师、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同时呢,我觉得像夏同学这样子尽管家庭不如意,但是心态非常阳光、心胸很开阔,这个其实就非常好。我们要的就是有这种效果出来。尽管说我们家庭经济情况不如意,但是我们不会感到特别自卑。通过自身的努力不断锻炼自己的能力,心态非常好,心态非常阳光,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经济上比有些时候是没办法比的。就是我们没有办法改变社会大环境的情况下,我们经常讲的,就是我们只好改变自己。

改变自己其实包括努力,是一部分,心态,我觉得也是一部分。怎样调整自己的心态,以一种积极、健康的心态来看待社会、看待问题、看待人生,这个我觉得非常重要。因为只要我们看问题的角度变了,这个问题的性质可能就会变。这个才是非常有利于我们本人的健康成长,而且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你如果一直用比较阴暗的,或者比较晦涩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看待社会,基本上会把这个人毁掉。

主持人:我们来看下下个网友,这个网友是这样说的,穷并不丢脸,和尊严无关。如果一个穷学生,连自己的穷都不敢承认和面对,那这样的学生以后也不会有出息。那这个问题我们请网友代表,学生小夏来回答下吧。

夏德伟:这位网友刚才提到说不敢承认穷,是吧?其实他不是不承认他的穷,而是他不希望别人用异样的眼光来看待。我们不是说他自己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在看待贫困生的这个问题上可能有点偏差。如果我说出来我是穷,大家都用很正常的眼光去看待,那我完全可以说出来。刚才又说到“羞贫”这样的心理状态的存在,只是由社会不良现象引起的这些贫困生心理的戒备。说实话,你要说我是个贫困生我也没必要到哪里都说我是一个贫困生。直到我必须说出我是贫困生身份的时候我才会去接触这个点。第一点,我认为我跟其他人是平等的。第二点,我觉得我有能力做好除了我贫困生身份以外的任何事情,不是这个身份给我带来什么,而是我就是我自己。第三点,我常怀一颗感恩的心,这是我们贫困生必须要具备的,任何的资助如果你不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接受,你都会走向一个偏差的角度。你会去攀比,比如有些同学他得到的资助是多的,或者少的,或者有些东西你没有得到。我一直坚信任何给我的东西都没有理所当然的。

主持人:当然是靠自己的劳动去换取的,这才是理所当然的。

夏德伟:同样,说真的,我不是怕别人说我穷,而是穷背后你们看待我的眼光。也许有些方面别人会故意让你,或者在某些方面他会歧视你,这才是最恐怖的。我不担心别人说我是个穷学生,或者说你来自一个贫困的家庭,或者说你来自一个贫困的地区,这是事实嘛。如果咱们连事实都不能面对,像这位网友说的,咱们走上社会怎么办?他的这种担忧很好,但是不要带着不同的眼光去看待贫困生,那是最好的。

主持人:你在生活中也接受过很多这样的眼光吗?

夏德伟:大学也还好吧,当你走上社会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比如我跟我以前的小学同学在一起,他们都已经走上工作岗位或者说都已经不在大学读书了,每次回去,比如说在某些方面,如聚会呀、碰面的时候,你会明显感觉到,他看待你的眼光是不一样的。

主持人:那今天我们四位嘉宾在一起聊了很多。那么在开头的时候我说过,要在高校当中做好助学这件事情他是很难的,他有很多的难点。我们怎么做好关爱的同时又维护了学生的隐私和尊严?怎么能够做好这个隐私权和知情权当中这个平衡的关系。经过我们今天的聊天,很多事情只要你认真地想办法去做他也许就能够做得到,比如说隐形资助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了。那么,另外呢,在我们的节目中张教授有说过,我也有说到过,当我们无法改变环境的时候我们就改变自己。在后面再添一句话:当我们无法改变环境的时候,我们就改变自己,有一天,你就能够改变这个环境了。

好了,那今天的节目就是这样了。感谢您的关注,再会!

用户名: 密码:

单纯的助学一定要升华,不仅是经济,而是全方位的帮助和提高

比如通过交流,让同学更加开放地接受问题,思考问题。他的个人心态可能能从比较封闭变为更加阳光,更加很好领会生活带来的快乐。使他的学习、工作、生活有个很好的飞跃。[更多]

这些同学付出了更多的努力,只要保持这种劲头一定能改变命运

很多家庭贫困的学生,无论是将来就学也好,还是就业也好,都会面临更大的挑战。但是只要他们的努力,保持一颗不断进取的心,富有进取精神,我觉得他们终有成功的一天。[更多]

像走亲戚一样去拜访,而不是以一个资助人的身份

像看亲戚一样去看孩子,给他关心,温暖。孩子第一次见面可能会觉得生疏,第二次、第三次之后真的就不一样了。他们写信来,有时候内容很令我们感动。他们也一样惦记我们。[更多]

不怕别人说我穷,而是怕穷背后你们看待我的眼光

不是不承认穷,而是不希望别人用异样的眼光来看待。“羞贫”这样的心理状态的存在,是由社会不良现象引起的这些贫困生心理的戒备。[更多]

访谈现场
现场交流气氛愉快
现场交流气氛愉快
嘉宾和微博网友互动
嘉宾和微博网友互动
嘉宾夏德伟在发言
嘉宾夏德伟在发言
访谈现场
访谈现场
  • 1
  • 2
  • 3
  • 4
隐形资助 护犊情深
  1.这种制度在无形中给我们资助,但它却不影响我们的生活
  2.助学解决经济问题,而更重要的是帮助形成健康的人格
  3.大学生要穷则思变,社会要正视贫困

有了这个数据库,工作量就轻松了,当然我们还在继续探索更好的方法。目前中科大在“隐形资助”的支出每月在7万元。

中国科技大的隐形资助制度的设计饱含着人文精神,让贫困生四年的大学生活可以在一种非常友爱的情况下感受到平等和尊严。

我们要营造一个好的环境,一方面要考虑到经济问题,更重要的一方面要考虑到“做人”的问题。

中国有句话叫作“穷则思变”,我们要面对自身的这种条件,我们应该通过个人的智慧、努力来改变它。

“网络正能量”话题征集令:如果您对网络话题有着敏感的洞察力,如果您发现网络上沉默着的可贵精神,如果您察觉到网络上正传递着的向上力量,马上通过福建第一社区“海西会客厅”或福建微博#网络正能量##征集话题#与我们联系吧!话题一经采用,就有机会获得东南网送出的特别奖励。

“网络正能量”观察员征集令:如果您对网络现象有着独到的见地,如果您在某一领域一知而十解游刃有余,欢迎通过福建第一社区“海西会客厅”或福建微博#网络正能量##征集观察员#或邮箱dnwpinglun@126.com与我们联系。成为我们的观察员,就有机会做客东南会客厅,与各路高手对话,与八方网友交锋,展示您独到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