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我是郑窈,这里是东南网的《网络正能量》。在十六年前,宜宾市民李彭川夫妇的独子李靱在一场车祸中不幸离世。在得知挚友去世之后,李靱的五位同学毅然承担起了照顾两位老人的责任,而且这一照顾,就是十六年。 五位同学尽孝16年的故事感动了许多网友。网友们评价说,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十六年来持续做好事。 现在我们的国家已经进入了一个老龄化的社会,如何敬老、养老,也成为我们每个人需要思考的话题。随着时代脚步的在不断的向前迈进,我们对“孝”文化的理解,既要有传承,又要有创新。那么在现代,我们应该如何尽孝、如何更好地尽孝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来介绍下我们今天的几位嘉宾。《宜宾日报》见习记者,同时他就也是《儿子车祸亡 五同学照顾其父母10余年》这篇报道的主笔,陈戎。陈戎,你好! 陈戎:你好!各位嘉宾,各位网友好! 主持人:你好!欢迎你!来认识下下一位嘉宾。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陶火生。陶教授,你好! 陶火生:主持人好!各位网友朋友大家好! 主持人:下一位是金秋老人院院长,副军职离休干部顾志萍。顾院长,你好! 顾志萍:主持人好!各位朋友好! 主持人:还有一位是我们的网友代表,他是福建工程学院文化传播系大四的学生罗志强。志强,你好! 罗志强:主持人好!各位朋友大家好! 主持人:那我们请陈戎把我们刚才讲的这个故事讲得更加完整一些。陈戎,能不能跟我们介绍下你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听到这个感人的故事的? 陈戎:在重阳节前夕呢,我们《宜宾日报》社通过经过精心的策划让记者分别走进宜宾的八县两区去寻找敬老爱老的例子。我在各个社区走访了之后,了解到在滨江社区有一对老夫妇,因为早年丧子,五个同学齐心照顾他们。在得到这个线索之后我就觉得很惊讶,同时也很开心。看到五个年轻人与夫妇毫无血缘关系,但是却能在十六年来一直坚守在这,这是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的。在了解到这个情况之后,报道一出来就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许多人都纷纷表示,对五个人的敬老行为表示十分地感动,也希望能够尽自己的一份力,去关心关爱社会上的这一群体。 主持人:那你和我们新闻当中的几位主人公都应该有接触,能不能跟我们说一说这两位老人是如何跟他的五个儿女相处的?他们的相处模式是什么样的? 陈戎:和其他的父母与子女之间相处的模式都是一样的。他们平时只要有空,五个同学都会抽空到两位父母家里去关心、照顾两个老人的生活,让他们的生活更加惬意。在了解到老两口现在居住的房子时间比较久远了,槽板之类的坏掉了,部分墙体也因为潮湿出现了剥落的情况,屋内的环境不是很好。细心的干儿女们就开始张罗着帮他们重新翻修他们的家。而装修所用的材料都是干儿、干女们自己亲自从市场上购买的,扛到父母家的。 主持人:他们在生活当中,平时的互相称呼是什么?就“干爹”、“干爸爸”、“干女儿”这样子吗? 陈戎:起初是称作“干爹”、“干妈”,之后关系更近一点了就直接称呼为“爸爸”、“妈妈”。 主持人:你有没有分别来采访这五个帮同学尽孝的人的感受?还有李彭川夫妇他们的感受? 陈戎:因为我当时去采访的时候,正值上班的时间,就没有机会采访到他们的五个“子女”。但是通过和老两口的接触过程中,我发现他们说的最多的就是“感谢”,感谢这一群儿女,是他们为自己建起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带给他们儿孙满堂的幸福。同时,这两位老人也明白这五个年轻人十六年来的付出就是为了让他们积极乐观的生活来安享晚年。所以,即便丧子之痛萦绕在心中,他们也常常劝慰自己要好好生活下去,才不枉他们对自己的爱。 主持人:那我们知道十六年过去了,当时非常年轻的五个同学现在也都成家立业了,现在已经是一个大家庭了,是吗? 陈戎:是的。 主持人:他们家里现在有几口人呀? 陈戎:现在总共是14口。 主持人:想象一下这样的画面就让人觉得特别的温馨,特别地感动。谢谢陈戎给我介绍这些情况。那我们来问下现场的几位嘉宾。我们先来问下我们的网友代表志强,跟我们介绍下网络上这篇报道一出来的时候网友们是怎么看的?他们都有哪些评论? 罗志强:网友评价跟贴最多的就是“感动”。还有一些网友出来这些“感动”之外还提出了一些比较鲜明的一些观点。比如有些网友提出血缘并不是维系感情的唯一纽带,而是身体力行的付出、心与心的交流才是维系感情的纽带。 主持人:顾院长,你看到这个故事之后,有什么样的想法? 顾志萍:非常感动。十六年如一日做敬老爱老的这件事情,确实传承着我们国家传统的孝敬的美德。更重要的是,没有血缘关系,刚才我们的网友代表也说了,血缘关系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懂得人与人之间的爱,“爱”对于每一个人来讲都是不可或缺的。 尤其是这样有失子伤痛的老人。他们面对这样亲情的丢失,是很难磨灭他们心中的痛苦。 主持人:陶教授,你怎么评价这五位同学十六年来的孝心? 陶火生:首先就是敬佩,其次就是平凡中的伟大。敬佩的是代人行孝,这反映了中国伦理当中“己欲达而达人”的崇高境界。自己对父母的孝心,兼顾到、延伸到别人身上。他不是一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这样一种底线。那么,代人行孝,就像我们刚才顾院长和网友代表说的,这个就超越了血缘对情感的维系。他的根源在哪里呢?我认为他的根源在每个人内心深处,无论是这五位同学还是表达感动的网友,每个人心中都有这样的一种道德的渴望,对这种孝德的渴望。 就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父母一样。那么这种平凡的生活中出现的伟大的孝德,他对我们来说,也是在社会发展当中出现的亮点。那这个亮点又是我们这个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人与人的情感关系始终是人内心深处不可动摇的东西。那么这个呢,将会对于我们提供一个新的启示:随着老年化社会的来临,面对这么多的空巢老人和独居老人,我们怎么能让老人的明天生活更美好呢?我想,这个可以超越个人,变成一个社会的思考。 主持人:现在随着社会和时代的不断变化,现在年轻人的工作压力都变得非常地大。而且有大部分的年轻人选择了离开父母,离开他们的家乡到外面去工作,那么这样一来要照顾父母,要尽孝,就越来越难了。有一个帖子之前引起了网友的关注和感动,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下。 帖子主人公“张志军”介绍,天气冷了,他把母亲接到家里,并给母亲买了一件棉袄。他讲的是这样的一个故事。里面的一些话,网友们都觉得很感动,他是这样说的:“是啊,怎么样才算孝敬老人,说在嘴皮上不算,得付诸行动。什么样的母亲才算幸福?那就是老人不受冻,吃得饱,心里过得舒坦。”网友们都被楼主这种为老母亲买棉衣的举动感动。网友“情空自赵”称:“花钱虽小,孝心真在,值得学习”。有的网友表示读完帖子已不自觉间已然流下感动的眼泪。1125 来问下我们的四位嘉宾,来分析下,为什么这样的帖子能够打动这么多的网友呢?还是陈戎先说吧。1131 陈戎:这个帖子所要表达的言下之意就是孝老其实就在你身边。父母不需要的是你给予他们多么丰厚的物质,而是一份简简单单的关心,哪怕是一件生活琐事,对于父母来说都是做好的慰藉。 主持人:可能这个帖子讲的故事很平凡,但是恰恰是这样的平凡才更贴近我们的生活,所以就触及大家心里最柔软的地方。 陶火生:我同意刚才陈戎的这个观点。对于家庭生活来讲,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只不过是回家看一眼或者说一句温馨的话,很少有父母对子女提非常高的要求,很少有父母要求子女对自己做出轰轰烈烈的举动。恰恰是微小的、平凡的琐事,恰恰能体现父母与子女之间这种真情的交流。对于我们身边很多的朋友、同事,他们常常有这种体会,在与父母的交流当中,哪怕把自己工作当中的一点心得、一点喜悦告诉父母,父母都非常高兴。我想,恰恰是这些微小事情中的真情值得我们切身地去体会他、切身地去赞美他。 主持人:顾院长? 顾志萍:亲情之爱,他最伟大之处就是平凡、真心、感人。就像刚才陶教授讲的,作为父母这一辈的人,不论何时何地,他们都不会要求孩子从物质上做出多大的贡献,怎么样宗光耀祖。他们都希望孩子,第一是平安,第二是奋斗,第三是自强,第四是要有真情的大爱。父母就是希望,不管儿女走多远,母亲、父亲手上牵着的这个风筝放得有多远,最终这个线是连着父母的心的。 主持人:是,的确是这样的。来,志强。 罗志强:我觉得我为母亲买棉衣这篇帖子触动了广大网友心中的那根弦。我们平时可能觉得对于父母的孝顺可能就是寄些钱什么的,但是实质上父母需要我们做的并不是这些,再回到刚才讨论的五位同学对他人的父母尽孝,我是这么觉得,如果那五位同学只是十六年来给他朋友的父母亲每个月一些物质上的援助,可能感动不了这么多网友。就是因为他们真正把他们当做自己的母亲,连挑对象都要让两位老人去审查审查,这是真正感情上的交流,而不是单纯物质上的交流。所以我觉得对父母的孝顺更重要的还是感情上的交流。对于物质来说,我觉得有一定程度上的关系,但是我觉得物质是第二位的。 主持人:你现在是个大学生,肯定也都不能在父母的身边,你是怎么做的? 罗志强:老实说,我刚才有看下他们所说的那种孝,但是我觉得我自己做得太差了。我们现在在学校只能打电话回家,父母聊几句的话,如果每天都打的话感觉就没话说了。偶尔给父母一个星期打一个电话,一般是聊一些生活上的事情和自己的学习方面的事情。有些家庭中的事情,我们问父母亲,但是父母亲总是觉得我们是小孩子,叫我们不要担心家里的事情。所以我觉得,可怜天下父母心嘛,父母亲都不希望孩子为自己担心,但是却时时刻刻挂念着孩子们。 主持人:可能,我想这就是很多年轻网友看到这篇帖子之后扪心自问,其实自己真的做得很不够,所以十分感动,同时有一些自责。我希望,有了这些觉悟之后呢,能够拿起电话,给你的父母打个电话或者发个短信,能够记得时不时地对父母进行这样一个问候对父母来说就是十分足够很满足的了。 现在,我们之前也有说到,中国正在步入老龄化的社会,而且包括第一代的独生子女已经成长了,并且开始工作了。于是就有很多老人独自一个人在家里,于是就出现了一个新的名词,叫“空巢老人”。陶教授,您能给我们介绍一下空巢老人的情况是怎么样的? 陶火生:这个“空巢老人”一般是指子女离开家庭的中老年的夫妇。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父母亲渐渐地变老,他们在这样的年龄划分下,有的是六十岁,有的是五十五岁。中国传统文化中,“五十”就“知天命”了。“知天命”的年龄就是我们今天说的老人了。第二个就是这样的夫妇他们的子女不是年纪非常小的小孩,通常是一些青壮年的主要家庭的一些成员。那么这些成员为了生活所迫,或者说为了生活所寄,或者说是为了追求事业的发展,或者是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他们离开家庭。他们在离开家庭以后,“巢”其实就是我们的家庭,这个家庭变得空落落的。那么这些“空巢老人”正式因为子女离开家庭遭遇到最大的问题。那么,我想这个问题就是共同存在的精神安慰问题。 我想在这些空巢老人当中,有一种特殊的现象,这种现象就是我们的记者谈到李靱的父母。这种父母,我们所说的“失独老人”,独生子女遭遇重大的变故和残疾,我想这种“离家”应该加一个沉痛的“双引号”。这就是我所理解的“空巢老人”。 主持人:顾院长,在您的金秋老人院里有很多很多老人都是这样的一些情况。对社会上普遍存在空巢老人越来越多的这种现象,您怎么看? 顾院长:目前我们中国就人口问题来说的话,三个世界第一。老年人口的基数第一,因为我们的人口基数本来就大。目前在60岁以上的老人一亿八千万,刚才我们提到的空巢老人是五千一百万。这些数字告诉我们,随之带来的问题就是空巢老人精神上的慰藉相当缺乏,思念儿女之情是父母没办法说清楚的事情。如果是失独的家庭,父母今后的养老就是问题,唯一的孩子失去了,他等于绝望了,他的感情打击比一般的人要重多了。所以相当多的失独父母不愿意见朋友,不愿意到社会群体里去,跟大家一起玩。因为他们看到这么一个热闹的世界,这么一个有希望充满活力的世界,回到家就是两个老人面对面,这种伤痛是没办法弥补的。 今天我们所说的主人翁李靱失去生命以后,他的五位同学认他的父母为异父母,甚至于就是李彭川、李德玲老人把这五位同学当作是自己的孩子,最后变成有14位儿女。事实上他们们失去一个孩子,又收回了14位儿孙,这是多么一个大爱。我觉得就是他们失去一个独子,所得到社会的大爱,那么他的希望是无垠的。他们心里充满了生存的安全感,他们获得了丰盛的亲情关爱,然而他们拥有了更大层面的精神依托。我们庆幸我们的社会出现了这样的好人好事,我们要虚心学习,让它发扬光大,使我们中国现在一亿八千万的老人真正享受到人生价值和他们的尊严。 主持人:在我们的中国还有一句老话:父母在,不远行。其实这句话在现在好像不太适用了,我们先来问一问在场的两位年轻人,就是我们的陈戎和志强。先问一下陈戎,你现在的工作离你父母近吗? 陈戎:近,在同一个城市。 主持人:嗯,那很好,那你也是不是也受“父母在,不远行”这样的观念的影响?你也是独生女吗? 陈戎:嗯,是的,是独生女。我个人觉得,距离和尽孝并不冲突,重要的是看你是否有一颗敬老爱老之心。现在很多年轻一代大多在外为自己的事业奋斗,因而很少时间陪伴在自己父母的左右。因此我建议在外拼搏事业的年轻一代,可以每周保持与父母打一次电话做一个情感的交流,而节假日的时间尽量留给父母,多与他们进行一个沟通,给予他们精神上的关心。 罗志强:我的话现在是在福州,而我的老家是在龙岩武平。我本人的话,平时每个星期也会保持与父母联络。另外我也赞同陈记者说的空间距离与尽孝并不冲突,重要的是自己要有一颗孝顺的心。 主持人:现在你马上就要面临毕业工作了,你会选择回到父母身边吗? 罗志强:我有想回龙岩找工作,但是自己所想的与现实还是相差比较远。也就是所说的现实很骨感,理想很丰满。父母倒是说让我自己决定,不一定说要回到他们身边去。 主持人:我们来问一下我们的陶教授和顾院长,您怎么看古代的人都说“父母在,不远行”,都要回到父母身边工作,来就业来奋斗事业。但是现在其实很多的年轻人为了自己的前途都希望去外面闯一闯。 陶教授:我谈谈我的理解。首先我就是“父母在而远行”。因为我的老家在安徽,而我在福建福州工作,两地相隔有上千公里。所以我对这个问题有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另外一个,古话说“父母在不远行”,恰恰是因为古代交通、通讯不发达,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联系、精神的交往,受到地域条件的限制。所以人们一旦远行之后,将会很长一段时间不知道父母身体状况,生活状况,生存状况,所以就是在交通不便、生产条件和通讯等物质条件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说“父母在,不远行”,我在父母身边,我可以尽孝。 第二个,在今天这个社会,市场成为人力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人们也在追求着事业的发展,所以我就是从北京毕业后来到福州工作。当时来福州工作的时候,家里的父母非常不愿意,他们非常希望我回去。在毕业那年每次谈到就业走向的时候,家里的母亲总是有一种依依不舍的依恋,所以长久的这种依恋也深深的藏在我的心里。但是我想追求自己的事业,所以当时我就来了。来了之后,我现在的方式是什么呢?我现在一个星期至少要打两次电话,如果第一次电话打完过了五天我突然发现电话没打,我非常着急,我肯定不管什么时候我都要拿起电话,给家中的父母打一下电话。2849有时候觉得上次电话刚刚打完,又打电话,没有话题,但是哪怕一个声音,我听到我父母的声音,我就会非常开心,就好像他们此时想听到我的声音一样。所以在今天这样一个条件下,通讯技术,交通设施的发达,出现“天涯若比邻”的这么一种状况,我们可以很方便与父母沟通和交流。但是我还是想说,天涯毕竟是天涯,比邻才真的是比邻。如果在外面工作,有空的话一定要回家看看自己的父母,总比听到父母的声音更让人踏实。 主持人:顾院长,那您觉得现在的人存在这么多现实的情况,我们该如何在现有的环境下,利用通讯各种的资源来对父母尽孝呢? 顾院长:确实是这样,时代不同了,社会发展了,经济发展了。我们目前来说,“大”和“小”这个定义,“近”和“远”,都已经不是过去的看法了。我们归根结底说,老人需要的是精神慰藉,精神关爱,老人需要的是情感、亲情永远在心里的这么一个期盼,只要这个期盼能达到目的,能做得到,父母并不在乎儿女远行,尤其是现在的父母,在某种程度上来讲,在这个问题上都有现代的思维。所谓现代思维,就是他希望儿女能够自立,能够自强,只要你能够自立自强,你能平平安安生活又规规矩矩做人,不管你走多远,只要你的事业成功,就是他莫大的安慰,只要你安全,就是他们养老的重要保障。所以父母的感情和子女的想法有的时候往往是很默契的。比如我们希望去奔我们的事业,父母说到底是理解的,他们毕竟是想念子女,惦念儿孙,这个是难免的,但是我们把它安排好,适时回家看看,适时的多寄一些照片,适时的与父母联系,现在最便捷的视频,只要电视打开,就像远程连线一样。我都有重孙了,我现在四个孩子,目前能看到的只有两个,至于孙男孙女那就更远了。我晚上把视频一打开,我就会看到我的重孙重孙女在走廊里嘻笑,在饭桌上吃饭,你给他呼一声,“你过来我看一看他就过来了”,我就看到了。这些都是我们联络感情,这些都是关爱父母,联络感情的方法。 主持人:我觉得现在距离、繁忙都不能够成为你没办法尽孝的一个借口。因为只要你有这个心都可以做到。今天也很巧,我们老中青三代在这谈论这个话题,真的会有很多收获。 其实在前不久,全国老龄办等一些单位推出了一个新二十四孝标准,有人说如果能像这样做到的话或许能让老人体会到幸福体会到儿女的爱。那今天我们也和大家分享一下这新二十四孝。 那我们也请在场的四位嘉宾,从这二十四孝当中选出三项,你觉得最能让老人体会到幸福行为,并说明你的理由。我们先请陈戎说一说。 陈戎:第一条经常带着爱人、子女回家;第二条节假日尽量与父母共度;第17条常跟父母做交心的沟通,我觉得这些都是从精神上来关心和关爱自己的父母。以上这几条,我觉得自己与父母沟通做得不太好,因为毕竟平时的工作比较忙,一回家都比较疲惫,可能收拾一下就睡觉,但是我觉得在这一块以后我需要加强,无论多忙,都需要抽点空与父母进行一个心灵上的沟通。 主持人:陶教授? 陶教授:我认为这二十四孝当中我觉得最能够让父母体会到子女的爱有这么几条。第一个是第八条,仔细聆听父母的往事。往事是父母的生活经历,是他们生活、工作的一个基本人生轨迹,往事当中有父母的生活的爱,他们在生活中的相互理解,他们对人生的体验,听他们的故事,实际上我在听的过程中,让父母的人生经历有一个聆听的对象,这个听的对象就是让有人知道他。第二个我经常做的就是经常跟父母做交心的沟通。有时候下班回家,有时候在电话里面,如果我父母在这边的话,我总是要到她那边,把我今天做了哪些活我跟她说一说,她心里有什么不痛快,她向我讲一讲。那么恰恰是这样一种一说一讲当中,老人家心里面就释然,豁然了。第三个就是陪父母拜访他们的老朋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圈或者说是生活的空间,那么这个生活空间就有他们的人际系统,那我陪我的父母去看望他们的老朋友,父母特别高心。我想我的父母对这些感到非常的幸福,他们多次跟我说物质生活吃饱穿暖足矣,其他什么都不要,我想我理解的是,他们需要的是认同,得到别人的尊重,认同他们的生活经历,他们需要和子女做一种心灵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所以我认为这三点能够让父母体会到幸福。 我想可能有一个事情做得不足,这个不足就是对父母的爱要说出口。这个可能是没有一种突破,没有大胆地说爸爸妈妈我爱你们。这恰恰就像中央电视台那个family家庭广告一样,需要把爱说出来。这就是只有一种“说”让我变得很止步不前。 主持人:嗯,我觉得这个可能把爱说出口也是我们中国人可能比较难做到的一个地方。因为,(陶火生:我觉得是中国一个内敛的民族。)是。顾院长。 顾志萍:我觉得这一些内容啊,都是当今现在在行孝过程中的方法,表达的一种内容。然后这些内容这些方法确实是老年人非常重视的,非常重视。那你比如说带孩子回家看看这些问题哈,陪父母去旅游,出去一些互动,其实这24孝的内容啊也要根据这些不同的父母的生活习惯以及他们的一些社交啊,平时所接触的一些人哪,他们的一种性格也要结合起来。对吧。那不是都要做,也不可能,也不可能。但是呢,就是适合我们自己生活、经济、年龄,然后我们的工作性质,去选择当中我们能做到的我们能尽量去做,这就已经很好了。那么,迎合老人呢,也有老人的生活习惯,有老人的生活习惯,有老人的一些传统观念。呵呵,你比如说更多的老人他就不愿意买东西,不愿意儿女花钱,你一定要花钱,他反而心里过意不去,反而不安,甚至有个别的老人认为你真是浪费。呵呵,是吧,那这个就不同的认识。所以说,尊重老人,孝和顺,它是很一致的。孝是前提,顺是一种方法和途径。是吧,你要顺着父母的意思去办。 主持人:嗯,好。志强,您来跟我们说说24孝当中的哪三个您觉得最能给父母给老人幸福感呢? 罗志强:嗯,结合我自身的经历来说吧,我觉得就是第四个亲自给父母做饭,然后第五个每周给父母打电话,还有节假日尽量与父母共度,这三个的话也是目前我所能够做的最好的这三个了,在这24孝当中。 跟父母沟通告诉父母这一段时间以来你觉得有哪些你做了哪些事情或者说遇到了哪些不顺的事情,跟父母沟通一下他们就会觉得很开心他们会觉得孩子们有把他放在心上愿意跟他们分享生活上的一些事情,所以他们会觉得很贴心。我是觉得这样。 主持人:总之呢我觉得就是因为很多人因为孝道这个事情也可能没有办法说去问身边的人没有规则可循,那其实现在新的24孝就是这个规则,如果说你不知道什么做就看一看这个24孝里面的内容,按照这个去做,相信您的父母能够体会到对他们的这种爱,哪怕咱们不说出口。 再说回我们今天的话题,今天我们新闻的主人公呢,就是一个失独的家庭,那现在失独的家庭会越来越多,那么这样的失独家庭的父母他在生活当中会面临的最多的问题是什么呢?陶教授。 陶火生:我认为这样一些失独家庭他面临的最大问题第一个就是精神的安慰问题。精神依赖,这样一种亲情由此而断。第二个就是生活资料的来源问题。因为就是在现在条件下,社会的保障系统它没有非常的完善。那么很多的家庭尤其是农村家庭生活资料收入来源都要靠青壮年劳力,这样的话就是要让他们面临生活窘迫。第三个有一些老年人这个年纪越大疾病越多,身体健康及护理。那这种健康问题即疾病问题或者病态中的生病状态中的这种护理,非常需要人手。所以呢,这样一种失独的家庭,他们会造成一个家庭收入来源、精神的一个生活包括整个家庭的方方面面都会造成巨大的损失。我想,这可能是最主要的一个问题。 主持人:伴随着失独家庭的话还有一个问题是养老的问题。可能他们就是没有需要给他们养老的子女,他们可能就需要去养老院。但是之前呢曾经有一个纪录片,他当中有这样一个中国失独老人的调查视频。在这个视频当中一位年过70的老人指出,自己想要去养老院,但却因为呢没有子女,而导致院方根本不敢收。对方的回复,一旦他有个三长两短,医院没有能力和责任去处理。所以,我想问一下我们的顾院长,就是现在我们中国的养老院相关的这样一个机构根本不够目前这样一些空巢老人还有失独老人的存在。 顾志萍:是这样的。我们养老服务的发展起点比较晚呢,开始比较晚。世界上很多国家对养老服务老年国他们老年国应该说有相当多的西方国家发达国家他们早年就已经进入像日本哪这个,美国啊英国啊这些欧洲国家。他们的养老起步地很早。我们也就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才真正的体会到我们进入了老年社会。那么,现在我们国家最需要的我觉得我们国家要解决的特别是空巢老人,失独家庭,以及我们一些高龄病残老人需要长期护理料理的老人,应该提上我们的议事日程,而且已经被国家纳入十二五规划,如何通过政策的落实逐步地实行居家养老,这是一个最大的问题。将来大概百分之九十二三的老人,这是我平时工作上算出来这样一个数字吧。都市百分之九十二三的老人是要家庭养老,不可能都挤到养老院养老。因为我们刚才讲了,我们老人的基数太大了,基数太大了。 第二个重点是什么呢,就是大概有百分之五或者百分之六的老人到最后家庭养老的功能在弱化。什么家庭养老的功能弱化呢。一个独生子女要负责四到八位老人,那是没有办法的,没有办法的,至少是六位。现在四位的很多了,独生子女已经到来了。(主持人:是)独生子女的时代已经到来了,对吧?所以他们要负责四位老人 已经将当困难了(主持人:还有小孩)哎,还要一个孩子,甚至于还有爷爷还有奶奶,或者是还有外公外婆,那至少四到六位老人。无论是经济的、精神的、时间的,都没有办法应付,尤其是没办法应付不能走不能动的。我们金秋老人院,就把这一件事情到我们那边看一下就明白了老人到最后是什么样子。(主持人:每个人都有那样的时候)谁都逃脱不了,到最后是眼睛看不见了,耳朵听不到了, 想吃吃不下了,想走走不了了,甚至于很多老人瘫痪了、中风了、痴呆了,他们没有时间空间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那离开人能行吗?这个工作量啊,是巨大的,不是一般的大。 所以我们发展呢第一我主张我们发展呢首先要把居家养老搞好,是大多数的人能够接近日常的习惯,在社区里养老,这个国家已经拿出大量的资金和人力,现在都在铺开进行,有非常好的政策。所以我们空巢老人失独老人不会因为失独而没有人养老。这是第一线的养老,绝大多数人是在社区养老,动员全民关怀,动员全民关怀。政府指导,政策先导,然后全民关怀,全民参与,社会全民参与,这是一个。 第二个呢,就是现在要发展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这个体系呢最重要的是建设一批需要长期护理的护理院来收容这些病比较重的老人,家庭照顾实在有困难的老人,要到机构去养老。这个机构呢现在也在大力地发展,就包括我们现在这样的老人院都得到了国家的资助,都被国家所关心,要加强这样老人院的建设。我想,像这样一种老人院将会像雨后春笋般的逐渐的出来。 主持人:我们也来请三位嘉宾跟我们说一说就是那现在我们的失独家庭和空巢老人这么多而我们的虽然说很多养老体系正在建设或者规划当中,但是目前的量是远远不够的,所以那我们应该怎样的更好地为这样的老人尽孝呢?是不是我们今天的新闻故事能够给我们一些启示? 顾志萍:有办法,应该有办法。 主持人:陈戎,您先跟我们说一说您的看法。 陈戎:我觉得社会中(失独老人)和我们的报道中的父母一样,都面临着膝下无儿无女,晚年内心孤独寂寞孤单的境况。因此,我觉得除了政策上帮这些老人以外,让他们老有所依,我们社会周围的成员,无论是志愿者还是非志愿者,都应该去关注这一群体。用自己的力量去帮扶他们,填补他们内心所空缺的一部分。 主持人:嗯,陶教授? 陶火生:我认为这个可能包括几个方面。在十八大当中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加强老龄事业和产业。那么,这个实际上就是把养老敬老既当做一个事业来做。那么这个事业它是没有成本和效益之间的比较,又可以在这个地方把它变成一个产业。这个变成产业就是老年的一些产品的开发,一些服务的这样一种产业的开发,一些相关的还有一些其他的。这第一个。 第二个呢,在2011年7月26号,这个福建计划生育委员会啊他会同几个部门包括省财政厅、司法厅、民政厅、社保厅、计生委、人民政府农村工作办就是发了一个方案,就是福建省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救助行动方案。他讲得和我们今天这个话题啊非常相似的,对于子女遭受到重要的病残给予社会补助,他既明确规定了援助的目标,也规定了援助的对象、援助的形式,甚至还提到资金的筹措,怎么来源,资金来源,包括具体的援助措施。那么,这样的一个从2012年8月1日正式开始执行的行动方案呢,我想对于福建省的老年事业,特别是遭受到重创的子女出现这些伤病亡这些重创的家庭,它是非常重要的,它特别提到一种比如说特别重要的一种情况,一年可以补助4800元。我想,这样对于一个困难家庭来讲,应该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收入。 那么第三个就是,具体解决社会当中无论空巢老人,还是失独老人,就是老龄化的问题的社会解决我想有这样的几个基本的方面是不可少的, 那么这个一个就是政府主导,我们现在的情况可能还是离不开政府主导性的作用。 第二个就是社会的广泛参与,我同意刚才顾院长谈到的这样一种老龄化的事业,不仅仅需要专业的人才,需要一种专门的老人院,它还需要社会的广泛社会参与。那么这样的社会参与包括我们讲的家庭养老,社区养老,这样一种养老方式我们还可以增加,比如说有一篇报道说企业,一个企业为他的员工发放孝工资,这就是企业这样一种老龄事业上这么一种社会责任,这就是一种对老年事业的参与。 第三个就是我们要通过法律,制度,机制来进行保障。那么遇到那些有老不养的人我们怎么办,法律的手段来维权。包括像社会的道德这样一种观念、社会舆论,作为一种软性的约束力软性的规则,作为一个机制体制进行约束人们要尊老爱老敬老助老。 第四就是要激发人们这种尊老爱老敬老自律意识,那么这当然要靠宣传,加大宣传,让每个人内心的这种孝德,内心的这样一种对老人的这样一个道德这样一种孝顺这样一种礼的要求、道德要求表现出来,发挥出来。社会给这样一种孝德的发挥实现提供一个机会。在社会,个人,政府,多方共同打造一个这个爱老敬老助老的这样一个环境氛围,只有大家合力这个问题才能得到更好地解决。 主持人:我们问下志强。 罗志强:主要是觉得居家养老这方面我觉得就是目前中国这种医疗体系不是很完备,比如说很多乡镇就是根本没有一所正规的医院,如果我是觉得,假如每个乡镇里面,甚至是每个村里面都有比较完备的医疗体系的话,那么像顾院长刚才所说的那些孝子没有不能这些护理方面的知识达不到要求而把他们送到老人院,如果是医疗体系这方面完善的话,我觉得这方面是可以解决的。另外就是刚才陶教授也有说有老不养的人,就是要从法律层面上要进行维权,另外一个就是说就是还是上升到公民的道德修养问题上,中国的古话是说,百善孝为先,就是要让这些,通过一种思想,类似于思想教育让他们认识孝是必须要尽的,实在没办法通过法律强制执行,所谓居家养老方面我是持这种想法。 然后另外一个方面就是护理工那方面特别缺乏,顾院长有说他们金秋老人院有四十几个护理工,但是他们那边的老人将近200人,这样算的话就是,一个护理工需要,平均的话需要照顾五个老人,而且刚刚也说很多大部分是需要全护理的,那这样来说护理工的工作量是非常非常大,那另一个是所以我就想说需要鼓励更多的人去参与这种职业,学习这种职业,培养出专业化的护理人。 主持人:那么现在让我们看一下网友的问题,来看到这个网友他问道:“很多失独老人在孩子走了一两年之后,选择悄悄卖掉房子,离开这个伤心地,我们应该怎么让失独家庭相互间抱团取暖,慢慢地走出封闭生活呢?”来,我们请陶老师来说一下吧,陶教授。 陶火生:我想这个要建立社会互助体系互助体制,然后也需要社会建造一种良好的道德氛围,面对困难面对失去家庭,独生子女之后的这样一种心理创伤,大家相互支持,相互帮助,我想关键可能是在这里。 主持人:可能比如说可以建立一个比如说建立起像校园的社团这样的一些协会把大家联络起来,可以一起取暖,走出伤心的记忆。 来看 一下下一位网友:“我在为这五位同学伤心的同时,也在思考,作为独生子女,假如有一天我们出了意外,离开了父母,会有什么人来替我们照顾父母呢?” 其实这两个问题是一样的,问的是一样的内容,来,顾院长。 顾院长:我们现在有一些想法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不能当一个包袱背起来。呵呵,就是这件事情一直当做一个精神负担来对待。但是毕竟失独这个状态还是少数的情况,那么现在在我们这个社会主义国家里面,我们这个当前的文化氛围里,这就是我们失独父母的保障,有社会的根基在这里不必太担心;第二呢我们也劝哪一天真的是面临到我们父母,也是失掉子女了,父母自己要取暖,真正的精神解放,遇到这样的问题,世界上是没有救世主的,真正救自己,能够救自己的只有自己,那就是说首先你要从这个阴影中走出来,要有坚强的意志力来克服这种悲情,要把这种悲情认为 人世间生老病死它是一个常态,不外乎是我们过早地失去了子女,那我们自身要解放自己,这是很重要的。 主持人:那今天我们聊了很多关于失独老人和空巢老人的话题,但是为人子女我们也要意识到,我们的父母亲他们也会老,有一天他们也会离开我们。在有限的时间里,在有限的空间和条件里,我们应该更加尽心,尽自己的所能去关怀他们,让他们知道我们对他们的爱。 那么这期节目就是这样了,感谢四位嘉宾,也感谢我们的网友的关注。再会! |
在外拼搏事业的年轻一代,可以每周保持与父母打一次电话做一个情感的交流,而节假日的时间尽量留给父母,多与他们进行一个沟通,给予他们精神上的关心。[更多]
一个独生子女要负责四到八位老人。独生子女的时代已经到来,他们要负责四位老人已相当困难了。无论是经济、精神、时间,都没办法应付,尤其是没办法应付不能走不能动的。[更多]
他们多次跟我说物质生活吃饱穿暖足矣,其他什么都不要,我想我理解的是,他们需要的是认同,得到别人的尊重,认同他们的生活经历。他们需要和子女做心灵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更多]
网友评价跟贴最多的就是“感动”。还有一些网友除了这些“感动”之外还提出了比较鲜明的观点。比如有些网友提出血缘并不是维系感情的唯一纽带。[更多]
超越血缘的爱 为同学尽孝16年 | |
1.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种对孝的渴望 2.哪怕是一件琐事,对父母来说都是最好的慰藉 3.天涯毕竟是天涯,比邻才真的是比邻 4.家庭养老功能在弱化,独生子女的时代已经到来 |
“网络正能量”话题征集令:如果您对网络话题有着敏感的洞察力,如果您发现网络上沉默着的可贵精神,如果您察觉到网络上正传递着的向上力量,马上通过福建第一社区“海西会客厅”或福建微博#网络正能量##征集话题#与我们联系吧!话题一经采用,就有机会获得东南网送出的特别奖励。
“网络正能量”观察员征集令:如果您对网络现象有着独到的见地,如果您在某一领域一知而十解游刃有余,欢迎通过福建第一社区“海西会客厅”或福建微博#网络正能量##征集观察员#或邮箱dnwpinglun@126.com与我们联系。成为我们的观察员,就有机会做客东南会客厅,与各路高手对话,与八方网友交锋,展示您独到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