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分享 | 2018年度文物考古工作汇报会(上)
2019-03-01 14:55:41 来源:腾讯微信 责任编辑:吴静 吴静 |
2018年度文物考古工作汇报会上篇 2019年2月21日,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2018年度考古工作汇报会在福建博物院影像厅举行。本次汇报会还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以下简称社科院考古所)、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考古学专业、福州市文物考古工作队、三明市文物保护中心的专家学者做了主题汇报,来自全省文物考古界共计7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大会。 汇报会共21项主题发言,总结了2018年度开展的多项文物考古工作,包含了在田野考古调查发掘、水下考古调查、古建筑保护与研究等多方面取得的各项成果。 专家带你看考古~ 溯源—寻踪:闽江上游旧石器专项调查与试掘 汇报人:周振宇 社科院考古所 △ 平潭圆山遗址全景 该项目是社科院考古所与我院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开展的研究项目之一。主要围绕南岛语族的起源与扩散、我国东南沿海史前人群的迁徙与交流两个主题进行。 截至目前,项目已完成了闽江上游浦城、武夷山、将乐、顺昌等地的旧石器调查,新发现旧石器遗址31处,采集石制品近千件,并试掘了平潭圆山遗址、将乐龙灯山遗址、将乐井垅山遗址3处遗址。根据地层判断,这些遗址的年代约在旧石器时代中期至晚期,年代跨度几十万年,遗址类型多样。 未来,项目组还将继续启动闽江下游、木兰溪、霍童溪流域旧石器考古调查与试掘,力求填补福建旧石器文化空白,完善史前考古学文化框架。 △平潭圆山遗址发现的石器 △将乐井垅山遗址试掘探方 △ 武夷山地区采集的石制品 闽江下游视野下的平潭史前考古 汇报人:黄运明 福建博物院 △东花丘遗址遗迹分布图 项目汇报人介绍了近两年我院在平潭开展的东花丘遗址和龟山遗址发掘成果。东花丘遗址和龟山遗址分别是2017年和2018年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专项经费立项的主动性发掘项目。 今年主要对东花丘遗址重要遗迹的性质做进一步的甄别和判定,通过器物分析、光释光测年等方法,推测东花丘遗址的年代为距今3500年左右,文化性质与福清东张下湾遗址相似。龟山遗址主要通过断面解剖,基本确认该遗址有两个阶段的遗存,第一阶段为距今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遗存,第二阶段为距今3300年青铜时代遗存,属于黄土仑文化。 △陶窑遗迹的解剖发掘 △东花丘遗址出土捏口单把罐 项目组还将平潭这些考古发现纳入闽江下游青铜时代文化格局进行考察,通过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推测,距今4000—3500年,闽江下游已成为闽北、闽东、闽南考古学文化交流和汇聚的中心,为闽江口向平潭岛扩散提供强大基础。 到了晚商时期,中原文化因素自闽江上游对闽江下游产生强力辐射,最终形成黄土仑文化。而平潭东花丘遗址和龟山遗址,分别是距今4000-3500年和晚商阶段闽江上游向闽江下游腹地波浪式冲击的反映。 △龟山遗址发掘现场 2018年白头山遗址发掘 汇报人:蔡喜鹏 福州市文物考古工作队 白头山遗址位于闽侯县荆溪镇港头村白头自然村,是我院考古研究所与福建市考古队联合发掘的基建考古项目。该遗址为一处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的大型聚落遗址,发现有昙石山下层文化、昙石山文化、黄瓜山文化、晚商时期等各时期的遗存。通过浮选,在昙石山文化层中发现了碳化人工栽培稻稻谷、粟(小米)、黍等植物颗粒,其中粟的发现是闽江下游目前已知最早的旱作农业证据。 △白头山遗址青铜时代贝壳堆积层 △白头山遗址出土昙石山文化陶片 南浦溪流域田野考古新发现 汇报人:付琳 厦门大学历史系 △龙头山遗址航拍照 牛鼻山文化是闽江上游地区被学界公认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为了进一步发掘牛鼻山文化内涵,2018年初厦门大学历史系与浦城县文体新局对牛鼻山遗址周边区域与张家园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与试掘,并联合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共同对龙头山遗址进行了正式发掘。 △龙头山遗址出土新石器时代墓葬 通过对牛鼻山周边区域系统调查,认为牛鼻山文化年代可能提前至距今5000年以前。而通过对张家园遗址的调查,推断该遗址是浦城地区继牛鼻山文化结束之后富有独特文化面貌的遗存。龙头山遗址是一处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延续至历史时期的一处遗址,是研究浦城古代人地关系和聚落变迁问题的难得资料。特别是该遗址揭露出多座好川文化墓葬,是探讨史前时期闽浙古文化交流的重要资料。 △龙头山遗址出土闽越国时期器物 △龙头山遗址出土陶鬶 福建地区小米农业的发展和传播:新发现和新思考 汇报人:葛威 厦门大学历史系 我国目前最早的驯化粟标本发现在内蒙古兴隆沟第一地点(距今8000年左右),主要分布于中国北方。近年来通过厦门大学与福建博物院考古研究所等相关单位的合作,在霞浦屏风山遗址、黄瓜山遗址、明溪南山遗址、武夷山葫芦山遗址、闽侯白头山遗址中都发现有粟的碳化颗粒。 由于福建大多数遗址出土粟的数量均偏少,无法进行直接测年,明确粟的确切年代。为解决这一问题,研究者通过人和家养动物骨胶原同位素(δ13C>-15‰,δ15N<9 ‰样品可认为摄入大量粟)分析获取利用粟的间接信息,并对人和动物骨胶原进行直接测年。通过对上述几个遗址的人及动物骨骼研究,揭示粟到达福建地区的最早时间应该在约距今5000年左右。 △明溪南山遗址发现的碳化粟 △葫芦山遗址浮选出的碳化水稻与粟 赤塘山遗址考古发掘 汇报人:林峰 福州市文物考古工作队 △赤塘山遗址航拍图 赤塘山遗址福州市闽侯县上街镇,由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与福州市考古队联合发掘。遗址共发掘商周土坑墓10座,器物26件。其中,两座出土器物与黄土仑遗址出土器物相同,均有显著折肩、凸棱节状柄下接喇叭形器座等特征,年代大致为商代晚期。其余8座土坑墓随葬品数量减少,包含方格纹大罐、席纹带盖罐、原始瓷豆等,同昙石山文化上层器物相似,年代大致为西周时期。 △赤塘山遗址砖室墓 东晋泰和二年八月,公元367年 同时,遗址还发现东晋墓13座、南朝墓12座、唐代墓7座,器物136件。六朝至唐墓葬群的发现对研究福州地区此时期的丧葬风俗提供丰富实物资料,可成为今后闽江下游地区六朝到唐墓葬的断代标尺。 邵武李家山六朝墓2018年考古发掘 汇报人:陈明忠 福建博物院 △邵武李家山六朝墓遗址航拍图 邵武李家山六朝墓位于邵武水北镇故县村,该项目是2016年申报的主动性课题发掘项目,2018年度进行了该项目的第二次发掘工作,共发掘了24座墓葬,出土随葬品72件,其中西晋至东晋前期墓9座,东晋中后期墓5座,南朝中后期墓8座,隋代墓葬2座。 △邵武李家山六朝墓花纹转 2017和2018年发掘36座墓葬,以及70年代故县村清理1座南朝墓,邵武共发掘了37座西晋到隋朝时期砖室墓,各个时代紧密相连,没有缺环,再整合将乐县发现的十余座六朝墓,已经具备了对富屯溪流域六朝墓进行初步研究的架构。 △邵武李家山六朝墓出土双系罐 对比闽侯赤塘山六朝墓地特别是一批东晋中后期墓葬的发掘,以及福州地区历年来南朝墓葬的资料显示:东晋中后期,闽江上游的闽西北特别是建溪流域和闽江下游的福州地区在墓葬形制、墓砖花纹、随葬祭器等墓葬面貌上基本趋于一致;但到了南朝中后期整个闽西北和福州两地却表现出的差异性大大高出相似性,两地墓葬在很多方面表现出一种迥然不同的风格。 △邵武李家山六朝墓出土五盅盘 2018年福建古窑址发掘调查 汇报人:羊泽林 福建博物院 △建宁澜溪窑遗址全景 2018年度我院考古研究所对建宁澜溪窑遗址与漳浦石寨窑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建宁澜溪窑为宋元时代烧造日常生活用瓷的窑址,主要烧制青白瓷器,有少量的酱釉瓷。器类有碗、碟、盏、执壶、瓷塑等。 △澜溪窑遗址出土瓷碗 △澜溪窑遗址出土瓷塑 漳浦石寨窑遗址是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漳浦县博物馆、县文物保护中心联合发掘的一处元代-明代早期窑炉遗迹,对研究闽南地区横式阶梯窑的起源有着重要意义。 △漳浦石寨窑遗址全景 此外,我院考古研究所及相关协作单位还对对浦城大口窑址进行了重点勘探,并对永春、安溪古窑址进行了全面的考古调查。 △浦城大口窑出土执壶 写在最后,考古工作是漫长且艰辛的,每一个历史发现背后都记录着工作人员无数的汗水。 在此,向投身于考古事业、蹲守在工地探方中、埋首在库房文物里以及坚守在各个考古岗位的同仁们说一声:你们辛苦了! 未完待续...... 统稿:吕锦燕(考古研究所) 编辑:肖亦笛(信息工程部) 审稿:楼建龙(考古研究所) 关注我们 发现历史的脚印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