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睛】德化有世界陶瓷之都的美誉,以白瓷独领风骚,被誉为“中国白”。此次系统考察了德化白瓷产业链,寻求德化破局之道。中国网以“对话大师 讲述故事”为主题,策划“中国陶瓷”系列专访。以“有温度,有情怀,有内涵”的主题讲述匠人故事,展现匠人情怀。 本次嘉宾:国家非遗“德化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陈明良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国家非遗“德化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福建政协委员、德化县收藏家协会会长、明玉陶瓷研究所艺术总监……作为“何派”技艺的传承人,陈明良的身上有太多这样的头衔,但是对于现在的他来说,如何更多的掌握传统工艺的精髓,是他所追求的。 “我们家族从曾祖父开始就在德化烧陶瓷,自小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传承手艺这件事对我来说,貌似成为了必须要做的事。”陈明良抿着嘴浅笑,就这样跟我们回忆起了他的青年时光。 “小时候最喜欢和祖父一起玩,他和泥,我就在旁边玩泥巴,他做瓷,我也像模像样的捏泥巴,那时候就觉得好玩,也没想到这泥巴会是相伴我一生的东西。不过,我真正进入这行是因为父亲。”陈明良摸了摸鼻梁,接着说:“父亲15岁便进入了德化国营瓷厂,因为手艺好,入厂没几年便成为非常有影响力的手艺人。于是,我初中毕业后进厂跟爸爸学习一年多,辗转去了陶瓷研究所,那一年我16岁。” 也正是因为陈明良自小耳濡目染,对烧瓷技艺有了超出常人的悟性,拜师陈其泰之后,开始从传统德化窑工艺的基础学起。也正是因为师父的严苛及他自己的努力,历时三年的学徒生涯,便由他自己成功烧制的一尊千手千眼观音圆满画上句号,而这尊观音塑像,于1983年在香港展出,彼时的陈明良19岁,自此在中国陶瓷界一举成名。 机会从来都是给有准备的人留下的。刻苦的学习和练习,让陈明良在机会来临时稳稳的接住了,这让师父也颇感欣慰。陈明良现在回忆起来说,学徒时期印象最深刻的是饥饿感,因为师父做起瓷来废寝忘食,于是他也跟着饿肚子。不过,那时候习惯了的饥饿感,如今在做瓷的时候偶遇它反倒会让自己更清醒。 说到德化瓷,明代代表大师何朝宗不得不提,这位宗教瓷塑大家,不仅是将宗教瓷塑做到了巅峰,还为后世的技艺传承留下诸多借鉴之处。 明代,德化的人物雕塑正处于产生和发展时期,何朝宗独创的“捏”“塑”“雕”“刻”“刮”“削”“接”“贴”八字技法,将德化人物雕塑推向高峰。陈明良在见到何朝宗所创作的瓷塑作品时,内心的震撼是前所未有的。人物塑像不仅是要塑形,还要塑心,塑了心,神韵便有了,何朝宗的人物雕塑就是有了这样的神韵,才成就了至今都无法逾越的高度。 说到这何朝宗的八字技法,其精髓既深藏在这八个字中,又外化在这八字之中,不是那么容易便能揣摩透的,陈明良开始在仿制何朝宗的作品中慢慢感悟。他仿制何朝宗的《文昌帝君》,他抓型准确,一气呵成,后来终于在几件仿制的作品中,有一件臻于完美,这件作品在2007年广州展览会上,吸引了众多收藏家的眼光。 也正是在这一遍遍仿制何朝宗的作品中,陈明良领悟出这其中的奥妙。但,如何更多的掌握这传统工艺的精髓,还需要不断努力,因为陈明良想超越自己。 1998年,陈明良决定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雕塑系和中国艺术研究院进修,以期进一步提升自身的艺术理论、审美水平和技艺功底,因为他想在自己的作品上体现更多的创新和变化。 进修结束,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着力创新,糅合现代艺术审美,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擅长写实、夸张、写意、抽象等表现手法,以仙佛传说、历史故事、现代生活为题材,创作出多件极富艺术水准和收藏价值的手工艺术珍品,比如:用写意手法创作的《一苇渡江》,以展现原生态粗犷美的《盘古开天地》等。 在2017年金砖峰会上,陈明良有7件作品入围。其中一件《日光》被选用为国礼,在创作《日光》的时候,他参考元宋时期出口的瓷器,设计了一系列中国元素的组合,单件造型30多种,有繁花似锦、祥云、节节高……经过几轮筛选最终选择如意尊为基础造型,并将闽南特色如厦门日光岩、闽南古厝、泉州南音,以及中国竹等元素加入,特意设计五个竹节,寓意金砖五国互惠互利,繁荣昌盛。整件作品造型大气,工艺精湛,成为了完美无瑕的珍贵作品。他用德化白瓷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国白”成为世界交流的文化使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