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高度重视红色资源的保护、传承和弘扬工作,围绕活化利用和展示传播展开积极探索 革命文物,绽放新光彩 东南网5月13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郭斌)我省是全国著名革命老区,也是原中央苏区的核心区域,积淀形成了众多革命文物资源。这些革命文物内涵丰富、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同时区域集中。 根据3月公布的我省革命文物名录(第一批),全省拥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1657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25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773处,一般文物640处;可移动革命文物142581(件/套);全省共登记28家革命纪念专题博物馆(展陈馆)。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和可移动革命文物数量均居全国前列。 秉持科学理念 加强顶层设计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红色文化和革命文物保护、传承和弘扬工作。 近年来,我省先后出台《福建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工程实施方案》《福建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的实施方案》,提出深化实施革命文物基础工程、革命文物保护工程、革命文物展示工程、革命文物利用工程、革命文物传播工程等五大重点工作,发挥革命文物资源在推进新时代新福建建设中的更大作用。 在2018年机构改革中,省文物局率先在全国省级文物机构成立了革命文物处。 除了完善顶层设计,强化机构队伍,我省还加强法规建设,健全保障机制。一直以来,我省积极推动革命文物保护的法规建设,修订了《福建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专列“中央苏区革命文物的保护”一章,在全国首创地方立法之先例。同时指导中央苏区县集中和革命文物丰富的地市出台专门法规,如三明市制定出台《三明市红色文化遗址保护管理办法》,龙岩市制定出台《龙岩市红色文化遗存保护条例》;南平市、宁德市也制定出台革命文物保护地方条例。 由省文旅厅、省文物局起草的《福建省红色文化遗存保护条例》(草案送审稿)已于去年报送省政府审定,并已列入省政府2021年提请审议立法项目和省人大常委会立法计划,目前正按照相关程序有序推进。这些条例和管理办法出台,奠定依法保护革命文物的法治基础,促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走上规范化轨道。 注重守正创新 保护成效明显 开展认定申报,提升保护级别。依托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我省组织力量开展全省革命文物补充调查工作,如在龙岩、三明境内陆续开展了红军标语漫画、红军长征史迹、中央苏区红色交通线旧址的系列调查。同时,对革命文物的性质作了进一步的研究与梳理,特别是对中央红军长征、中央苏区红色交通线等主题的纪念设施、旧址遗迹进行甄别认定、标志标识和统计建档。认真开展革命文物名录公布工作,3月公布我省革命文物名录(第一批)。落实国家文物局部署,完成我省28家革命博物馆(纪念馆)调查工作。深入开展红军标语普查认定工作,建立红军标语数据库。 将革命文物作为申报推荐重点,积极参加全国重点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和评审。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评审中,我省推荐的3处革命文物列入国保,在2019年和2020年核定公布的第九、十批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中,分别有70处革命文物列入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有25处(含5处扩展项目)革命文物列入第十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实施重点工程,提升保护水平。在革命文物集中连片保护上,我省采用革命文物集中区域编制区域性保护利用规划的模式,将重要的国保革命文物连带省保、县保编制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规划。有了系统谋划,我省特别是龙岩市、三明市各级革命文物得到国家文物局的重点支持,使得闽西地区一大批亟须维修的低级别革命文物得到保护。 创新体制机制,引导社会参与。2017年以来,我省连续多年采用专家集中评审的方式,共集中评审通过166个设计方案,有效推进项目的评审储备进度。着力构建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机制,积极引导企业、个人等社会资金参与革命文物保护。开展国家文物局选定的“中国文物安全志愿者行动”福建省试点活动,成立了8支文物安全志愿服务队伍;厦门市思明区首创“文物守护认领”模式,组建文物保护志愿服务总队,举行“文物保护+”活动;三明永安推出“互联网+文物安全志愿服务”App,创新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模式。支持非国有博物馆举办革命文物展览,探索可持续发展的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模式。 加强活化利用 赋能产业发展 在科学保护基础上才能合理利用,合理利用实践则可以促进更好科学保护。近几年,我省在革命文物活化利用和展示传播方面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实践。 展示宣传渐成体系。省文物局组织集体编撰出版了《中国共产党在福建——福建省馆藏珍贵红色文物图集》《福建省革命旧址图录》等著作,向社会全面介绍我省革命文物资源;主动介入红色文艺创作,参与拍摄了《绝命后卫师》《古田军号》《绝境铸剑》等影视作品。全省博物馆联袂奉献《中国共产党在福建——福建省馆藏革命文物精品展》,组织策划了《苏维埃血脉——中央红色交通线史迹展》《湘江战役与红色苏区摄影图片展》《三明市红色文化遗址图片展》《三明红军故事图片展》等原创展览。 教育功能日益凸显。我省依托革命旧址和纪念场馆的资源优势,充分发挥革命文物的公共服务和社会教育作用,努力打造“古田会议丰碑、万里长征起点”等红色文化品牌,使革命文物成为革命传统的教育基地、党风建设的展示基地、干部教育的培训基地、摆脱贫困的实践基地。古田会议旧址群、毛泽东才溪乡调查纪念馆、谷文昌纪念馆等已经成为全国闻名的重要研学基地。2020年7月,中宣部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库(一期)红色基因库首批(15家)试点单位,古田会议纪念馆入选。 赋能作用日趋明显。近年来,我省积极探索将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与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红色旅游研学等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形成特色产业,赋能革命老区振兴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