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首页> 今日要闻 > 正文

清新福建,银行也给力

m.folksfolks.com 2013-11-05 09:21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1日,本版刊发《绿色信贷,“贷”动产业转型》,报道我省推进绿色信贷,加快产业转型。4日,全国银行业化解产能过剩暨践行绿色信贷会议在福州召开,29家银行签署《中国银行业绿色信贷共同承诺》。借此,让我们再次聚焦绿色信贷——

清新福建,银行也给力

东南网11月5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王永珍 实习生 郭若冰)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以及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矛盾日渐突出的严峻形势,如何通过金融杠杆引导资源流向,推进绿色转型?

4日在福州召开的全国银行业化解产能过剩暨践行绿色信贷会议,传递出不少信息。

兴业经验

不久前的10月31日,兴业银行迎来采纳赤道原则5周年。

赤道原则是由世界主要金融机构根据国际金融公司和世界银行的政策和指南建立的,旨在判断、评估和管理项目融资中的环境与社会风险的一个金融行业基准。作为国内绿色金融市场的先行者,兴业银行是国内首家和目前唯一公开承诺采纳赤道原则的银行。

据介绍,兴业银行陆续推出国内首笔节能减排贷款、首张低碳信

用卡、首笔碳资产抵质押授信业务、首单合同能源管理专项融资等,成为目前国内绿色金融产品线最宽、产品序列最丰富、覆盖领域和地域最广的银行。

近年来,在信贷资金规模紧张的情况下,兴业银行每年安排不低于100亿元的专项信贷规模,支持绿色金融业务。截至9月底,该银行已累计为2350家企业提供绿色融资3200多亿元。所支持项目可实现的年减排量,相当于关闭154座100兆瓦的火电站,或10万辆出租车停驶32年。

目前,兴业银行绿色信贷余额占全部对公信贷余额的比例已接近10%,日益成为银行盈利的重要增长点。

福建实践

为推动绿色信贷,我省金融机构纷纷加快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和机制创新。

国开行福建分行通过与国开行其他分行组建内部银行,累计为福清核电项目建设提供贷款101.4亿元,其中引导了省外资金66.5亿元;农行福建省分行在已开办15类树种的基础上,结合市场需求不断丰富林权抵押树种,还在永安市设立全国唯一的专门服务林产业的支行;工行福建省分行针对CDM(清洁发展机制)特点创新绿色信贷产品,其贷款6.84亿元支持的福建六鳌风电项目成为我国电力行业首个CDM项目……

“在经济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高污染、高能耗、产能过剩企业信贷业务面临的环境和社会风险日益突出,迫切需要推行绿色信贷,强化风险防控。”福建银监局局长周民源表示。

当前,全国范围内,商业银行与政府环保部门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普遍还未建立。而早在2008年,福建银监局就联合省环保局

在全国率先搭建环保信息共享平台,按季发布企业环保违法、环保法规政策等信息。5年来,该平台共提供环保违法信息1500多条,引导银行科学否决、压缩、退出环保违法的授信客户融资合计7.47亿元。

仅今年上半年,我省银行业机构从高污染、高耗能和高环境风险行业累计退出贷款90.93亿元。在信贷杠杆的积极配合下,近年来我省淘汰落后产能的工作目标均顺利实现,皮革、铅蓄电池等行业污染整治有序开展。

共同承诺

福建山清水秀,空气清新,令许多来自北京的参会代表十分感叹。他们说:“好山好水,与银行的贡献分不开;雾霾天气、产能过剩,银行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持续加快。

但是,能源、环境、生态仍是当前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心怀危机感、紧迫感,参会代表纷纷表示:“发展绿色信贷,不能再靠行政命令!”“减少雾霾的信贷含量!”……

在此背景下,参会的29家银行共同签署《中国银行业绿色信贷共同承诺》,明确表示要“牢固树立绿色信贷理念,将其融入银行的‘血脉’和文化,体现在银行经营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银监会有关人士在会上表示,当前绿色信贷的政策体系和统计监测体系已经建立,银监会将在建立评估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绿色信贷的激励和问责体系。

“环保部门将不再孤独。”应邀参会的一名环保部专家说,淘汰落后产能单独靠行政手段并不稳固,必须运用市场的手段,发挥金融杠杆的作用,切断污染企业和高能耗企业的资金来源。

  • 责任编辑:黄丽红  陈瑜辉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没有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