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浦沿海乡镇一工厂化养殖培育石斑鱼鱼苗车间。张文艺 蓝智伟 摄 东南网11月13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徐占升) 石斑鱼有“海鸡肉”之称,低脂肪、高蛋白,蛋白质比其他鱼类高出30%,一直以来就是上等食用鱼,鱼中“贵族”。石斑鱼自然资源日益枯竭。1980年左右,中国东南沿海盛产石斑鱼,自然资源非常丰富,福建沿海的石斑鱼渔获量每年都在几十万吨,但近年来海洋环境的污染、过度捕捞,石斑鱼的资源日益枯竭,石斑鱼的捕捞已经无法形成产业。海域捕捞产量有限,市场供应量少,石斑鱼价格自然水涨船高。 “现在有些石斑鱼品种已经能够量产,市场上青斑只要30元左右,是很亲民的价格了。”说这话的是福建水产研究所研究员王涵生。他可谓见证了福建石斑鱼人工繁育的发展历程。 人工育苗让规模养殖成为可能 在厦门小嶝岛小嶝渔村内,有一座特殊的工厂,这厂房里没有生产线,只有几十口清澈见底的水泥池。 原来,这里生产的并非工业品,而是石斑鱼鱼苗。 在每个水泥池内,养的是不同阶段的石斑鱼,有刚孵化的小鱼苗,肉眼要看清都费力,也有几厘米、十几厘米的石斑鱼,甚至有半米多长的亲鱼。工厂外有一大片渔排,长到一定阶段的石斑鱼,在这里一直生长到捕捞上市。 厦门小嶝水产科技有限公司是福建省水产研究所9个石斑鱼养殖产业的示范基地之一,2008年开始建设,主推品种及技术为斜带石斑鱼的良种繁殖和健康养殖。这一项目完全建成后可以年生产各种石斑鱼苗100万尾以上,年养殖石斑鱼商品鱼10万尾以上。 石斑鱼得以人工繁育,福建水产研究所可谓功不可没。所里的研究员王涵生也见证了福建石斑鱼人工繁育的发展历程。 我国对石斑鱼人工繁殖的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 那时,福建省水产研究所、厦门大学、厦门水产学院、厦门市水产研究所、集美水校五家科研院所联合开展赤点石斑鱼人工育苗的研究。采用人工挤卵、人工授精的方法获得受精卵,并孵化出一些仔鱼,但由于开口饵料的缺乏,仔鱼在几天后全部死亡。 石斑鱼初孵仔鱼只有1.4毫米左右,口裂非常小,开口时只能进食大小60μm左右的活体生物饵料,当时在研究时也试验了很多种开口饵料,包括熟鸡蛋黄,但最终也没解决这个问题。此后,由于难度太大,很久没有人再碰这个科研难题。 1991年,积累了近10年工作经验的王涵生选择了“当时几乎所有人都不看好”的石斑鱼人工育苗研究。到1993年时,眼看着7万元研究经费就要花完,人工育苗研究还是没有突破性进展,课题组的其他3个人也先后离开,只剩下王涵生一个人。但正是这一年,王涵生公派赴日访学之旅让他的石斑鱼之梦出现了曙光。在日本,王涵生特地要求到日本最早进行石斑鱼人工鱼苗研究的单位进行访问研究。 归国后,王涵生单人继续努力探索,终于在第二年的5月,实现了石斑鱼人工繁殖的历史性突破。那是国内首次实现石斑鱼在没有任何激素处理自然产卵,并成功培育出了218条鱼苗。 此后,王涵生重新组织起了石斑鱼人工育苗的课题组,并精心制定了进一步扩大试验和规模化人工育苗研究的技术路线,带领课题组的研究人员继续坚持在第一线。 到世纪之交,课题组人工育苗技术达到了批量数万尾的水平,并建立起一套比较完整的亲鱼和鱼苗培育、饵料系列筛选、配置和过渡的技术。这些技术也通过技术辐射,在较大的范围内推广开来。 进入21世纪以后,福建省和国内石斑鱼人工繁殖和育苗技术走上了快车道,不少育苗场的石斑鱼苗种产量往往可以达到几十万尾,石斑鱼的养殖业也随之进入大发展的黄金时期。 而福建省水产研究所,也成为国内石斑鱼人工繁育和养殖的“黄埔军校”。 在课题组工作过一些技术人员或工人在离开后,或与同学、同乡、同行一起,或带动家人、亲戚,走上了发展石斑鱼产业之路。 “海南石斑鱼产业能有现在这样的水平,也与福建省技术和人员的输出分不开,在那做得风生水起的许多人,都是从我们这儿出去的。”王涵生说。 “登陆”实现全年不间断养殖 2010年开始的石斑鱼种业项目,实现了福建省石斑鱼产业的另一次飞跃。 首先是在石斑鱼人工繁育方面,种苗实现了规模化量产,除了完全满足本省养殖需求,还远销广东、海南、山东、天津等地,彻底摆脱了对野生种苗的依赖。 另外在养殖模式上,也从原先的“C”型养殖进步到了“O”型养殖。石斑鱼是暖水性鱼类,温度低于15℃,就会停止生长甚至死亡,在福建省的自然水温下无法过冬,养殖期只有从3~11月的9个月时间,现在通过养殖模式的改进,石斑鱼已经可以在福建安然过冬了。 漳浦深土建鸿水产养殖场的陈旺成说,把十多厘米的鱼苗养成商品鱼至少需要一年时间,四五厘米的则需要养殖两年才能上市,但之前网箱养殖,每到冬天就只能全部捞起卖掉。 现在他将高位养殖池盖上了塑料膜,即使在冬天,也能确保养殖水温不低于16℃,结束了之前石斑鱼无法越冬,每年12月到次年3月不得不中断的“C”型养殖历史。通过对养殖水进行预处理,接种、培养池塘中的有益微生物和浮游生物,使石斑鱼能更健康地生长。 有的养殖户甚至把石斑鱼搬进了厂房里,采取水泥池循环水养殖模式,虽然投资更多,对水温、水质、病害控制却更容易。 由于高位池集约化健康养殖、池塘可控生态健康养殖、水泥池工厂化健康养殖和近年兴起的水泥池循环水健康养殖,都是在保温棚或室内进行,石斑鱼渐渐离海上岸,海水网箱逐步转向鲍鱼、扇贝。 石斑鱼“登陆”,除了实现全年不间断的“O”型养殖,还避免了每年台风暴雨造成的巨大损失。 目前养殖记录最高的是1.2亩的池子中养殖15000尾成鱼,收获石斑鱼8吨。 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昔日珍稀的高档海珍品,如今变成日常消费得起的一道菜。 病害问题影响产业化程度 如今,石斑鱼养殖产业成为我省海水养殖的重要产业。 目前,全省石斑鱼育苗厂家有200多家,养殖面积2万多亩,养殖产量约为1.8万多吨,产值突破10亿元。 但这幅壮丽画卷,仍有几丝阴霾挥之不去。 首先是病害问题。 目前,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毒和虹彩病毒的广泛流行和蔓延对石斑鱼的人工苗种生产常常造成致命的损失,石斑鱼养殖也因此蕴藏着巨大风险。 据了解,神经坏死病毒流行于除美洲和非洲外几乎世界所有地区的海水鱼类,对3—4厘米的仔鱼和幼鱼危害很大,一旦染病,严重的在一周内死亡率可达100%。 福建水产研究所副研究员林克冰告诉记者,在苗种培育的20天到60天,是病毒危害最严重的时期,它侵害石斑鱼的神经系统、神经细胞、脑细胞,引起鱼游动不正常,摄食也不正常,很短时间就死亡了。 虹彩病毒的危害程度仅次于神经坏死病毒,感染了病毒鱼体会发黑、消瘦,严重的也会死亡。 对这两种病毒,林克冰坦言,目前仍无药可救。因为病毒有多种传播途径,既可以从亲鱼、受精卵垂直传播感染,也能从养殖环境、饵料等水平传播感染,现在的办法是从生态优化和病害防控两方面进行,比如对亲鱼进行检测,包括对苗种培育期的饲料、水环境进行检测。 在厦门小嶝水产科技有限公司,管理人员每天要进行养殖池水质的测定,并建立管理档案,同时对育苗池和育苗用具尤其是生物饵料进行严格消毒,每天两次清理养殖池底部的残留饵料和粪便。 目前,以上举措是能实现的将石斑鱼苗种培育过程跟病毒隔离的最好办法,但林克冰希望最终能从抗病基因方面取得突破。 她解释说,在人工育苗过程中,由于感染病虫害,经常出现几十万苗种全军覆没,最终只剩下几百尾鱼苗的情况,这些幸存鱼苗的体内,有可能存在某种抗病害或抗逆境的基因。 王涵生认为,病害还影响到当下石斑鱼的产业化程度,因为这当中的巨大风险让投资者望而却步。 目前石斑鱼养殖的产业分工有很大发展,有培育亲鱼提供受精卵的,有人工育苗的,还有将3厘米的小苗进一步标粗为大苗的,还有养成出售商品鱼的,但王涵生认为,其产业化的程度和大黄鱼,甚至鲈鱼比起来还有差距。 他解释说,养殖户的热情很高,育苗场、养殖场遍地开花,但至今没有出现大的龙头企业,各个场规模小,各自为战,缺乏技术联合和组织联合,一旦遇到病害流行、自然灾害或市场波动等问题时,无法发挥集体的力量进行应对。 在人才方面,虽然福建石斑鱼人工繁殖和养殖研究起步早,但缺乏院士级或重量级的科研领军人物,现有技术人员又比较分散,如果各个研究所、高校仍然各自为战,会使石斑鱼繁殖和养殖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受到限制。 在王涵生看来,或许一个院士未必能攻克所有难题,但形成的聚光灯效应,会吸引到更多的资源和关注。 漳浦石斑鱼产业正在成长中 □张文艺 蓝智伟 “中国石斑鱼之都”是漳州今年6月新获得的荣誉称号。得此殊荣,缘于石斑鱼是漳州市当前水产养殖的主导品种,其养殖规模、贸易流通量均居全国前列。 养殖模式新突破 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兴起石斑鱼养殖至今,漳浦石斑鱼经过两岸科技人员和当地养殖户的共同努力,其苗种繁育与成鱼养殖得到很大发展,并已形成产业化规模。“以前只发展网箱养殖,苗种来自海区捕捞,产量和规模受到限制。”位于漳浦惠丰水产公司负责人陈惠坤介绍说,如今工厂化养殖,放养密度高,便于管理,效益较高,而且不受天气和海域变化影响,大大提高石斑鱼产量。 20多年来,漳浦沿海乡镇大多发展海上网箱养殖,曾一度成为石斑鱼养殖的主力军。但是,受到养殖区域和自然条件等因素制约,传统的养殖方式在养殖效益和数量上逐年呈现下降的趋势。2000年后,漳浦石斑鱼池塘养殖开始增多,养殖户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决定养殖面积和数量。“由于养虾业风险增加和利润下降,很多虾塘被养殖户改成养经济效益更高的石斑鱼。”漳浦海洋与渔业技术部门有关负责人表示,因为池塘是相对封闭的水体,对病虫害防治的效果较网箱养殖好得多。目前,池塘养殖石斑鱼是漳浦佛昙、旧镇、前亭等沿海乡镇的主要养殖模式。 随着石斑鱼人工育苗技术突破和成熟,及“五新”技术的引进推广,越来越多养殖户发现,工厂化养殖更有助于石斑鱼产业的发展。“这种资金密集型的集约化养殖模式,是最可控也最有发展前景的模式,可确保石斑鱼养殖健康,且能够按计划定时定量供应市场。”漳浦县海洋与渔业技术部门郑志坚表示。目前,漳浦石斑鱼养殖模式主要有网箱养殖、池塘养殖和工厂化养殖,已发展石斑鱼养殖规模达9000亩,产量为6000吨,占漳州市总产量的60%以上。养殖品种有青石斑、斜带石斑鱼(青斑)、赤点石斑(红斑)、珍珠龙胆石斑、油纹石斑、老虎斑等10多个品种。 产业发展更阳光 每天大部分时间,漳浦六鳌养殖户郑南生都忙碌在自己的石斑鱼养殖场。他说,今年石斑鱼养殖已经进入收获期,赚五六十万元应该没什么问题,“工厂化养殖既稳定又不用担惊受怕”。 三年前,郑南生投资200多万元,办起占地3亩的工厂化养殖场,专门养殖青石斑、斜带石斑鱼、赤点石斑等,同时培育石斑鱼鱼苗。“工厂化养殖可以大规模生产石斑鱼,大大节约了运作成本,降低了养殖风险。”他说,现在自己既有网箱养殖又有工厂化养殖,两样各有长处,又可以互补。 据介绍,近年来,漳浦石斑鱼的养殖规模和繁育技术均有了很大突破,工厂化养殖的大公司不断出现,如佛昙镇的恒福、鸿达水产和赤湖镇的惠丰水产等公司,既养殖成品鱼也培育石斑鱼鱼苗。目前,像这样石斑鱼繁育公司(场)全县有近40家,年育苗量超过4000万尾。近年来,两岸现代渔业交流频繁,台湾先进的石斑鱼苗种技术、养殖技术引进,也加快了漳浦当地石斑鱼产业的发展。 今年5月,漳州石斑鱼被列为福建“十大渔业品牌”之一;6月,漳州市被正式授予“中国石斑鱼之都”荣誉称号;在即将开幕的农博会、花博会上,首届“石斑鱼王”也在会上亮相,届时漳浦有4家较有实力的石斑鱼大企业,凭着石斑鱼的体长、体重和品种等参加“石斑鱼王”的风采展示。不过,对于将来的发展,漳浦石斑鱼养殖户们坚信,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石斑鱼类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自己所从事石斑鱼产业规模也会不断扩大。 |
相关阅读:
- [ 11-13]东莞一饭店购买683斤巨型石斑
- [ 06-13]漳州市获“中国石斑鱼之都”称号
- [ 05-13]中国船长南沙谈海钓:钓鱼要分层 主要捕四种
- [ 02-18]台湾23吨活石斑鱼17日从东山港登陆
- [ 01-30]漳欲建"石斑鱼之都" 2015年石斑鱼产值将达15亿
- [ 01-22]台石斑鱼去年“登陆”成长28%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