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首页> 文化 > 正文

闽东民间工艺的生存方式

2013-12-06 09:01:39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黄丽红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东南网12月6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庄严通讯员林翠慧周天鑫)

闽东人杰地灵,手工艺术种类繁多,不过,在穿越了历史的长河之后,有的已濒临失传,有的已逐渐式微,有的则再获新生。经过调查,记者认为,基于社会现实,有关部门应重点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于一般性的手工艺术种类,则可以让民间来传承,接受市场需求的洗礼。

产业化发展路径

走进宁德市蕉城区千年古镇霍童,从一间青砖小屋里传来叮叮当当的敲打声,这间名叫仁记的剪刀铺,正在制作闻名遐迩的霍童剪刀。

霍童剪刀,曾经远销东南亚等地,老字号仁记完全用手工打制,一把剪子从铁坯熔炼成成品,要经历30多道工序、下锤700多次。其技术要点在于淬火准确,多一分太脆,少一分则太软。据说,霍童剪刀若久用变钝,一经重磨,便又锋利如新,一把剪刀,可用上二三十年。

近年来,随着各种样式剪刀的出现,霍童剪刀由于品种不多,销路越来越窄,现在镇里只有75岁的郑如元和他49岁的儿子郑国辉还在坚持生产,产品主要卖给蕉城、周宁、福安等地有待嫁女的人家做嫁妆。“辛苦,不赚钱!年轻人都不愿学。”郑国辉这样说道,现在,他们只有拿到订单后才制作,生意不稳定。“希望在霍童镇旅游业的带动下,仁记剪刀能拓展出新市场。”郑国辉盼望道。

黄家蒸笼也是蕉城的知名手工艺品,是虎贝乡黄家村的祖传绝艺,至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外形美观、触感细腻的黄家蒸笼,采用柳杉、毛竹、水藤等特殊材料制作而成,能让蒸出来的米饭有一股特殊的清香,并久置不馊。

黄家村党支部书记黄北梨说,改革开放初期,铁锅钢盆盛行,黄家蒸笼销路一度萎缩。困则思变,黄家村艺人善于创新:在工艺上,通过手工和机器相结合的方式编制蒸笼,

使得产品外观更精巧、品质更精良;在用料上,突破了只用柳杉的做法,转为以当地盛产的野生毛竹、松木为原料,大大降低了蒸笼的生产成本;在造型上,除传统圆形外,还根据国际市场需要,编制出四方形、椭圆形、船形等深受“老外们”喜爱的新造型。而今,黄家蒸笼已走出国门,漂洋过海,远销美国、日本、韩国等地,全年产值近亿元。

在闽东,如今通过传承、创新,不断形成产业的手工艺品还有福安的穆阳线面。穆阳线面迄今已有680多年历史,2011年8月,荣获国家工商总局颁发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这让当地农民真切地感觉到了品牌的魅力。去年,穆阳线面加工产量约1700万公斤,产值达1亿多元。

变身艺术品

周宁的蓑衣,也是宁德一个独具特色的手工产品,具有耐磨、不易破损、透气性好等特点。在周宁县礼门乡仕本、芹源等村,村民们至今还沿袭着从祖辈传承下来的蓑衣编制技艺。春分时节,穿蓑衣劳作的农人,为田野增添了一道盎然的生意。

上世纪70年代,每到农闲时节,礼门乡农民便成群结队挑起行囊,走南闯北,挨家挨户给人编制蓑衣。礼门乡秋楼村72岁的陈龙城就曾是其中的一位。据他介绍,当时编一件蓑衣能挣五六十元,一年能编七八十件,许多村民正是靠着这门手艺致富的。但遗憾的是,现在穿蓑衣的人越来越少了,这个技艺不知还能传承多久?

对于老人的遗憾,周宁县祥生工艺品公司老板陈增生则认为,蓑衣虽然作为生产用具已经鲜有市场,但是作为艺术作品却大有可为。他举例说,现在风光旅游摄影方兴未艾,在霞浦海滩,渔民常穿着蓑衣当模特,一个小时能赚300元,因此在霞浦,蓑衣非常畅销。而且蓑衣还能作为壁挂饰品,挂在大厅、卧室里,增添生活情趣。

陈增生是周宁的一位木雕艺人,木雕手艺世代家传,他的祖辈、父辈曾参与霞浦空海法师纪念堂、霍童千岩市等古建筑的建造,童年的他,常跟在大人后面耍刀弄凿。17岁时,他开始系统地向父亲学习木工;5年后,艺满出师,掌握了一手精湛的手艺。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陈增生在雕刻作品中融入唯美的观念,凭借着宁德支提寺藏经阁、天光殿上精雕细琢的木工,他的手艺获得了广泛认可。近年来,他还引进电脑雕刻和数控车床提高生产效率。比如,一种仿古茶几4件套浮雕,用手工雕刻需要50天,而用电脑数控雕刻机只需7天。随着传统木雕手艺的转型升级,如今,陈增生的订单客户遍布全国,企业年产值达1000多万元。2010年12月,祥生木雕被确定为宁德市第一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