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柏庐《治家格言》
《曾国藩家书》
明末刻本《颜氏家训》 东南网2月14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树红霞 文/图) 如何治家,历来是人们议论甚多的一个话题。春节期间,央视推出《家风是什么》系列报道,再次引发公众对传统家庭教育的关注。 从蔡襄任福州知府时留下《福州五戒》,到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留下《训俭示康》,再到清末重臣曾国藩留下《曾国藩家书》,它们无不具有教化感召作用。一则家训就是一段历史,如何让走出古旧谱册的家训文化惠泽后世?古代家训与当代和谐家风建设有何关联?日前,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专家。 ◆家训从侧面反映历史 “一则家训,就是一段历史。五彩斑斓的家训思想博大精深,从一个侧面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状况。老规矩可以不照搬,但是决不能被遗忘。古代家训蕴含四个方面的智慧:为人处世、待人接物之道;读书治学、立身成才之道;和睦亲邻、理家聚财之道;为官仕宦、经邦济世之道。”集美大学教授王人恩举例说,几个世纪过去了,《颜氏家训》缘何今日依旧被很多人拿来重读,这值得深思。 “《颜氏家训》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被誉为家教典范。难能可贵的是,作者颜之推在序言中,一点也不掩饰幼年时期所犯的过失,所走的弯路,相反,他以自己20岁以前‘不知砥砺’而与凡夫庸人交往不慎,以至于养成了一些‘卒难洗荡’的坏毛病为例,从几个年龄阶段上详细解剖了自己的交友之失、言语之失和行为之失,颇具现身说法之效,旨在告诫子孙引以为戒。”王人恩教授说,这种坦荡无私的胸怀本身就具有训诫意义。 不过,在王人恩教授看来,人们对《颜氏家训》的认识有些不到位,有些不够严谨,要读懂其背后的寓意。比如,一提起这部谈前人治家经验的家训,大家都说是“古今家训,以此为祖”,事实并非如此。 “《颜氏家训》的确影响极大。其实在其问世前,我国古代早就产生了许多文情并茂、足资借鉴的家训。且不说《尧戒》和周公、孔子的口头遗诫,就流传下来的名篇佳作来看,比其早得多的家训,就难以计数。”王人恩教授说,家训一词最早见于《后汉书·边让传》,即“髫龀夙孤,不尽家训”,《颜氏家训》因直接用“家训”而知名。 中国古代的家训萌芽于五帝时代,产生于西周,成形于两汉,成熟于隋唐,繁荣于宋元,明清达到鼎盛,至清末传统家训发生革命性变化。据《中国丛书综录》所列书目记载,我国古代公开出版的家训有120多种,是中华传统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长里短中孕育真知良言 当古代家训撞上现代教育,有人就提出质疑:发端于封建社会文化的古代家训是陈规旧习,含有家长制成分,运用在今天的年轻人身上会“水土不服”。 “这是对家训文化的一种误解。”王人恩告诉记者,中国古代家训确有局限性,其蕴含的强制性、约束性和训诫性显而易见,以扬弃态度予以传承应该提倡。但是,中国古代家训属于“有益于天下”的范围,传世家训是家庭中长者训诫子弟立身处世的行为规范。 如果说修身是立身之本,治家则是立身之始,又是对个人才干的锻炼和检验。因为一个家庭就是一个小社会,严格治家不是一件小事。中国古人历来把治国安邦与治家相提并论,古代家训中有关勤俭持家的训诫非常之多,今天读来也觉得颇有见地。 “家训是随着家庭的产生而出现的一种教育形式。相比学校教育,家训中的道德教育更具实践性,可以教会孩子怎样去贯彻实施那些抽象的道德理念。”王人恩教授说。 司马光的《训俭示康》即引述大量的材料展示了“以俭立名,以侈自败”的普遍性和真理性,并现身说法教育儿子司马康“身当服行”,还“当以训汝子孙”。庞尚鹏《庞氏家训·戒奢靡》还不惮其烦地制定出详细要求:“待客品物,本有常规。如亲友常往来,即一鱼菜亦可想留。”朱柏庐的《治家格言》,提倡日常生活要注意勤俭节约,饮水思源,“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两句话成为传诵久远的名训,教育了多少后代子孙。在大兴节俭办事之风的当下,重温一下这些古训大有裨益。 勤俭的天敌是奢侈,勤俭可以兴家、助廉,奢侈可以破家、败身。曾国藩在《致子纪鸿书》中谆谆告诫儿子纪鸿要保持“寒素家风”,要懂得“骄奢倦怠未有不败”的道理。张之洞对儿子四月花去千金之举大为怪疑,立即写下《复儿书》询问原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诫出国留学的儿子“勿负老人训也”。 ◆《福州五戒》重在正家风 “用现代教育学的观念理解,家庭教育就是一种家风熏陶。家风内容的精华被行之于文、传于后世,便形成了中国古代独特的家训文化。”家庭教育理论专家赵忠心认为,古代家训记载了我国源远流长的家庭教育文化传统,值得细细品味。 “历代名人志士、文豪学者、社会贤达多以家训的形式训诫子弟。家训不仅是彰显亲情的有效载体,而且在生生不息的家族传承中,形成了世间百态、家族亲情、道德传承于一体的独特的血缘文化,是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王人恩教授举例说,南宋理学大师朱熹在《训子从学帖》中,要求儿子“凡事谦恭,不得尚气凌人,自取耻辱”。 王人恩教授还特别拿蔡襄任福州知府时观察民情民风之后写的一篇训诫《福州五戒》予以说明。此文虽是针对福州风俗而发,但对于当今的每一个家庭都有借鉴意义。《福州五戒》分述了五个方面的风俗和具体纠正措施。一是父母待子不均,一旦孩子结婚就让他们分居另炊。这道出了不少家长的通病,即子女虽都是自己所生,但待他们厚薄不同、亲疏有别,导致子女 与父母之间、兄弟之间产生隔阂。这的确不可不戒。二是不少人对父母生前不孝顺,死后办丧事却奢侈浪费。推究他们的用心所在,并不在于为双亲送终,而是为博取他人夸奖。其实,他们根本不懂得什么是真孝。第三,强调兄弟之爱为天性,不可断绝。第四,谈到婚姻只为钱财的问题,尤其是大操大办留下的后遗症。同时指出买卖婚姻的恶果。第五,谈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问题,所谈道理足以令为富不仁者汗颜。 相关链接 我省各地加大家训的发掘、搜集和传播力度 东南网2月14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树红霞)传世家训行走到今天并不过时。为此,我省各地各部门加大了家训的发掘、搜集和传播力度。 去年5月30日,省委文明办、省地方志编委会等联合举办“厅堂悬挂家训”征集传播活动,开展3个月就收集到家训原文100多篇,其中不乏朱熹家训、连战《祭祖祝文》、萧万长家庭《萧氏家规》等家训精品,省图书馆还提供了珍贵的原版家训古籍。去年底,主办方开展了创评现代家训、家训诵读比赛和优秀家训展播等活动。 同时,省图书馆通过举办展览、开展专题讲座等方式,让古代家训对接现实。其中,上月底在福州正谊书院举办迎春文化活动,现场展出的300多册乡规民约、祖训家规文献有《中国古训》《尤溪家训通汇》《教民十六事碑》《“长汀陈山洋”禁碑》等。 省图书馆近期正着手在全省范围内收集整理历史上我省流传下来的乡规民约、族规祖训。目前,在家族谱、地方史志等馆藏资源中已发掘族规祖训200多条,如在武平舒氏联修族谱中发掘出“家训十则”,在福清翁氏族谱中发掘出“族规五则”,在福州府志中发掘出北宋蔡襄留下的“教民十六事碑”。 |
相关阅读:
- [ 02-08]“家风”引热议 学者:小家庭时代更需传统家教
- [ 02-07]央视采访家风是什么?小孩称就是爸爸每周打我一次
- [ 12-11]党报谈个别干部家风问题:溺爱子女败坏社会风气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