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首页> 文化 > 正文

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建设能否双赢

2014-05-19 08:57:05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黄丽红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东南网5月19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黄云峰)

连日来,一则“陈景润宗祠面临拆迁”的消息在网络中迅速流传,引来舆论广泛关注。

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福州,随着城市扩张步伐的不断加快,因城市建设而引发的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频频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城市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能找到一条共生之道吗?

那些消逝了的文化遗存

“因城市建设而导致文化遗产被毁的事情一直存在。只是随着人们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增强,随着网络的广泛传播,类似的问题更引人注目了。”谈及福州市文化遗产保护,福州市近代建筑研究专家、福州老建筑百科网站词条主要编撰者陈朝军说。

在陈朝军看来,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福州市发生3波大规模破坏文化遗产的浪潮,究其原因,都是因为城市建设。

“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期,元洪城和太平洋城等房产项目建设,包括一大批洋行区在内的文化遗产因此烟消云散;本世纪头几年,随着三县洲大桥和上三路建设,以马高爱医院为代表的一批文化遗产也被拆除了。马高爱是中国红十字会的创始人之一。2005年至2010年,福州市城市建设大提速,南江滨大道一带的历史风貌区也全部没有了。”他说。

在这些已经离我们远去的文化遗产中,最令陈朝军叹息的就是泛船浦历史风貌区。“泛船浦是福州作为五口通商城市之后的产物,它不仅是唯一一个贸易顺差的港口,也是福州百姓团结对外、抗争强权的例证。”陈朝军说,当年福州虽然被列为五口通商城市之一,但是洋人却根本无法在福州市主城区买到一块地、租到一套房,只能全部集中在泛船浦一带生活。泛船浦也因此留下了一大具有西式风格的历史风貌建筑,只可惜,在城市化的浪潮中,它们都已经随风而逝了。

发展与保护并非势不两立

在业界人士看来,城市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并不矛盾。如果操作得当,甚至两者还能共生共荣,实现双赢。

被誉为“坊巷文化活化石”的三坊七巷就一个力证。这个曾经一度在推土机前面临毁灭的历史文化街区,在诸多专家学者的奔走呼吁和新闻媒体的聚焦下,最终被打造成福州市又一张旅游文化名片。根据省旅游局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全省旅游人数达565.8万人次,而三坊七巷仅3天累计就接待游客33.92万人次。

政府部门对文化遗产的漫不经心以及缺乏长远科学的规划,是造成城市建设和文化遗产保护对立的原因之一。

“文化遗产保护需要大量投入。当前文物保护最理想的局面,就是政府投入资金能产生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陈朝军说。

“举个最简单例子,如果一个楼盘在施工时,恰巧有一栋有历史故事的老房子,政府部门愿意将它纳入公共绿地的范畴,而不是让开发商或小区业主自掏腰包,估计也没有多少人愿意将它拆掉,毕竟这栋老房子的存在,也能为这个小区增加人文气息。”他说。

执法不严,也是导致文物被肆意破坏的重要原因。“现在破坏文物基本是零成本,这种现象必须得到根本改变。”陈朝军说,建于1840年的澳尾巷教堂是全国唯一一个中国式纯木构的西式教堂,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但是,这栋建筑却被福州市一家医院给拆了,而相关单位和责任人却没有承担任何责任。

让文物保护的尴尬少一些

时至今日,文物保护观念已经逐渐深入人心。“客观而言,现在政府部门也越来越重视文物保护,也投入了很多的力量,这是要肯定的事实。”陈朝军认为,现在,政府部门在提高文物保护意识的同时,更应该学会如何去保护文物。

在他看来,如果不懂历史,有可能适得其反。陈朝军此前看过一个政府部门拍摄的宣传片——《世界的烟台山》,片子展示的一栋荷兰风格建筑的效果图让他很无语。“福州历史上从来就没有出现过荷式风格的建筑。福州有很多人在印尼生活,而印尼曾经是荷属殖民地,这些华侨回来后,从来没有建造过一栋荷兰风格的建筑,这本身就是很值得研究的现象,但是宣传片却将这个历史事实无形中篡改掉了。”陈朝军说。

事实上,类似的不专业的现象在福州市当前文物保护过程中发生过不止一次,即使是大名鼎鼎的三坊七巷,也遭遇了类似的尴尬。据陈朝军介绍,三坊七巷所有临街店面的门都是木格门,这种门过去一般只是做大宅子内的厢房门,而沿街的店铺为了防盗需要,通常用厚厚的门板。“现在我们把木板门换成了木格门,有点像‘内裤外穿’,不科学!”他说。

“当然,虽然存在种种问题,但是有保护总比拆了强,仿古总比全新的强。”陈朝军总结道。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