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媒体聚焦福鼎市磻溪镇赤溪村 人民日报配发短评
2014-05-26 08:06:10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黄丽红 陈瑜辉 |
分享到:
|
近日,中央媒体聚焦福鼎市磻溪镇赤溪村,同时人民日报配发短评—— 扶贫要因地制宜 东南网5月26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人民日报25日在要闻2版刊发通讯《下山溪村下山记》、新华社23日播发通讯《福建宁德:扶贫扶智更扶志 弱鸟要先飞》,聚焦“中国扶贫第一村”——福鼎市磻溪镇赤溪村,30年来,从“输血”到“造血”,从扶智到扶志,赤溪村实现了从穷山村到美丽乡村的华丽转身,更成为闽东地区发扬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精神,奋力摆脱贫困的生动缩影。 与此同时,人民日报配发短评《扶贫要因地制宜》,短评说: 中国地域广大,面临的问题各不相同,扶贫的方式方法理应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正如一位基层干部所说,如果老百姓渴了急需饮水,你却给他吃红烧肉,他就不觉得你为他着想;如果老百姓饿了想吃饭,你却给他穿华丽衣服,他也未必会领你的情。 “挂”在高山上的下山溪村,根本问题在于自然条件过于恶劣,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在这种情况下,再多的投入,都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贫困面貌。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宁德市从实际出发,对550多个生存条件极端恶劣的偏僻高山村和海上“连家船民”实施“造福工程”,整村搬迁到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地方重新安置,既“输血”又“造血”;既扶贫,又扶志。30万名贫困山民和“连家船民”,从穷山恶水中来到了生活条件更为适宜的地区,从茅草屋、破渔船搬进了砖瓦房,从根本上告别贫困。 我国扶贫成就举世公认,但仍有1亿多人没有摆脱贫困,新时期的扶贫开发工作任重道远。在新一轮扶贫开发中,坚持什么样的态度,采取什么样的方法,“中国扶贫第一村”的变迁或许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相关阅读:
- [ 05-23]不断创新扶贫开发方式 特困村福鼎赤溪村巨变
- [ 05-03]艺术扶贫:给有梦的孩子一把梯子
- [ 04-28]福建省引进侨资助推扶贫开发重点县
- [ 04-19]“福建艺术扶贫工程”通过文化部验收
- [ 03-13]陈增光:思想先行精准扶贫协同推进
- [ 02-27]福建加强重点县就业培训工作 扶贫县最高补助50万
- [ 02-10]企业家干部一对一帮扶困难户 危房户主圆新房梦
- [ 01-02]福建省财政2.3亿推动扶贫开发重点县社会事业发展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