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首页> 时政 > 正文

新型城镇化,福建如何走?

2014-06-23 09:38:18  来源:东南网-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黄丽红 李艳  
分享到:

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新视角

福建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 黄家骅

21世纪的现代化进程,在空间格局上显著表现为城市与农村关系的重大调整,这种调整的进程伴随着城乡关系的繁多分歧、摩擦乃至冲突。新出台的《福建省新型城镇化规划》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城乡协调发展的机会,可为福建省推进高水平、可持续、有特色的城镇化提供未来方向的导航。

城乡要素市场均质化

城市发展的原动力来自城乡一体的市场健康有序运行,统一的城乡要素市场建设与培育是城乡协调发展的强大动力来源。所以,规划将“推进城乡统一要素市场建设”作为“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首要着力点,十分正确并有必要。

首先,农村要素单极流向城市的思维与行为模式必须改变。长期以来,我们奉行城市优先的发展战略,资源配置过度向城市倾斜,农村的要素市场成长缓慢甚至出现了萎缩势头,“空村化”或“虚拟村庄”已不是个别现象。当务之急应采取全面而有效的措施,促进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开辟土地、技术、信息等要素返流农村的有效路径,构建城乡要素相互交换、相互流动的机制,真正使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互补成为现实。

其次,要建立城乡一体、互为依靠的多元要素市场,为农村发展强化“造血”功能。其中最迫切的是要发展金融市场、培育土地市场和推进人力资源市场的成长,促进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土地集约使用和资金高效配置,让农民更多地分享城镇化的成果。

最后,城乡要素市场的建设应逐步达到“均质化”的要求。城乡要素市场的功能应相近、条件应普适、作用应趋同,使农村要素市场尽快赶上城市要素市场发育的水平。这样,农民在村镇范围就可以充分就业、融通资金和流转土地,这才是缩小城乡差距的关键所在。

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新型城镇化在城镇人口聚集、面积扩张和功能提升的同时,应更注意对农村的经济辐射、社会融合、文化扩散趋向的扶持和鼓励。当前,应该从下列三个方面给予农村居民足够的公共服务:

一是基础设施的广泛覆盖,确保农村居民交通便捷、饮水安全、用电可靠、灾害无忧,让农民过上有质量的乡村生活。

二是公共服务的有效延伸,让农村居民可以享受就业培训、优质教育、便捷医疗、公正司法等等,即不仅有基本的公共服务,而且可以选择获得高端的公共服务。

三是社会福利的合理扩大,让农村居民可以享有社会救助、养老保障、生态环保、住房资助等,让农民过上有保障的农村生活。

我们要按照城市市民的标准给予农村居民相当水平的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逐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探索通过合理确定各级政府在公共财政投入上的责权分工,通过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有效的城乡公共治理模式的创新和机制转变,使得均等化公共服务在城乡可持续发展。

城乡人居规划系统化

“规划”强调了“推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同时“加快建设新型村庄”,在优化城镇规划与农村规划的同时加强规划的相互衔接和协调,充分体现了规划的系统性导向。

要推动城市与乡村体系规划相衔接,让城乡之间的基础设施网络、公共服务设施、生态环境治理协调一致,以提高规划的实际效力;要合理安排城乡生产力的配置,遵循产业的空间分布规律,在城乡之间合理选择龙头产业、支柱产业、辅助产业,从而获得产业衔接与成长的质量;城乡公共服务体系要遵循均等化的原则在空间上有序展开,呈现广泛覆盖、高低搭配、持续共享、整体融合的特征;要着力城乡人居环境的综合整治,打造宜居宜业城乡环境。

总之,城乡一体化实际上反映了城乡之间复杂的市场层面、制度层面、文化层面的多种互动联系,以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式把握城乡之间的多维联系,将会更加理性地推进新型城镇和新型乡村的一体化建设,让城乡居民共享繁荣发展的成果。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更多>>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