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首页> 民生 > 正文

高校探索实践废旧自行车处理 救活校园“僵尸车”

2014-07-22 08:52:32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黄丽红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每年毕业季,大学校园总会留下一批无人认领的废旧自行车,不仅挤占停车空间,影响校园环境,而且造成资源浪费。一些高校为此开始进行废旧自行车处理的有益实践——

救活校园“僵尸车”

福州大学宿舍区的废旧自行车集中点

东南网7月22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张颖 实习生 张飞飞 俞婧 文/图)

废旧自行车成了“僵尸车”

大学毕业生拉着行李箱离开生活了4年的大学校园时,总有些带不走的东西,其中就包括那辆自行车。记者近日走访福州闽侯上街大学城几所高校发现,长期闲置无人认领的“僵尸车”为数不少。

记者从福州大学保卫部了解到,福州大学校园内现有1万多辆自行车,其中“僵尸车”2000多辆。

在福建师范大学宿舍区榕苑楼的停车架空层,记者看到近百辆自行车里,落满灰尘、锈迹斑斑的旧车占了大多数。

“这类车占用了有限的车位,你无法判断它是不是有主人。”福建医科大学的一位保安告诉记者。

随着电动摩托车、电动自行车的普及,校园“僵尸车”的种类也在不断丰富。“电动车一般体积较大,要是废弃不管,更难处理。”福州大学的林同学说道。

据悉,校园“僵尸车”主要是毕业季的产物。此时,大学生都在忙于写论文和找工作,根本无暇顾及一辆自行车的生死。

虽然通过二手交易,可以消化一部分自行车,但是记者在@福州大学学生闲置交易平台上发现,只要低于五成新的就很难卖出了。“修理费用都不菲,还不如买辆新车。”这是多数人的想法。

福州大学的陈同学花了80元买了一辆二手自行车,骑了2年车子终于“完成使命”。“当时本来想要卖的,但是摊主只肯出7块钱,想想还是有感情的,我就把它停在车棚里。”小陈说。

救活“僵尸车”

这些“僵尸车”让各校很为难,为此,一些高校开始寻找甄别和消化的路径。每年开学初,福建师大会给全校学生发放印有“姓名、专业、学号”的自行车白色贴纸,而工程学院则会发放“在用自行车”的黄色贴纸,以表示车子还有人使用。

福建医大每学期鼓励学生在校园广场上摆摊售卖二手车。福建师大在宿舍区设立了2个集中点,由学校统一处理。福州大学保卫部治安科科长唐春权则表示:“往年我们学校都是回收后当成废铁卖掉,所得款项用于资助贫困生。”

其实,“僵尸车”作为被忽视的资源,除了当废品卖掉,还可以有更好的方式循环利用起来。

今年6月5日,清华大学首批500辆“再生车”投放校园,作为“校内公车”发放给提出免费申领的校内单位使用。学校在校园网上发布免费申领通知,不过3天时间,就收到了500多份申请。“再生车”主要由“僵尸车”改造而来。据悉,清华大学每年约有1000辆废弃车无人认领。“放着,要占用1000多平方米的场地;出售,一公斤才1.5元。”清华大学绿色大学办公室副主任梁立军如此阐述“再生车”项目的设立初衷。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对“僵尸车”的处理已有4年的丰富经验。2010年在厦门大学朱崇实校长的倡议下,嘉庚学院出资将一批无人认领的自行车及广大毕业生们捐赠的自行车改装成校园公共自行车,供学校师生免费使用。原本无人问津的“僵尸车”,统一维修后刷成绿色,还被冠上一个可爱的名字——“小绿”。如今,“小绿”不仅可为在校师生提供出行便利,同时还宣扬了绿色出行、乐于奉献的公益思想——越来越多的“小绿”来源于毕业生的主动捐献的;学校还组织学生志愿者设立车辆免费维修点,组织学生“保安”规范师生们的用车行为。

今年暑假,福州大学机械学院主动提出帮助维修废旧无主自行车,在暑期的2个月期间,全校将修好600辆废旧无主自行车,新学期免费发放给贫困生。

记者点评

处置“僵尸车”考验教育理念

“即便是自己不要的东西,或卖或送,也要妥善处理。”对于这一简单的道理,我们多数人可能心知肚明却难以实践。除了高校,如今不少社区也存在着大量的“僵尸车”。如何处置“僵尸车”,考验着社会的环保意识和教育理念。

清华大学、福州大学和嘉庚学院等高校对“僵尸车”的处理方式,给各大高校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不管是捐赠给贫困生、师生免费使用,还是改造成校园公共自行车,都是将废弃的资源再次利用盘活,而且同时唤醒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奉献意识。这样的教育理念值得推崇。

正如嘉庚学院院长王瑞芳所言:“‘小绿’是一道美丽的校园风景线,也是校园环保理念的载体;对于同学们来说,‘小绿’更是培养大家责任心与公民意识的载体。希望大家不仅仅把‘小绿’当做简单的代步工具,更要将它视为一种校园文化,一种标志,让‘小绿’成为大学生涯中美好的回忆。”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