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精英“论道”文化产业投资论坛 聚焦产业投资两大新热点
2014-10-24 22:25:12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张海燕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今日下午,第七届海峡两岸(厦门)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核心论坛文化产业投资论坛在厦门国际会展中心举行。 东南网10月24日厦门专电(本网特派记者 陈薪宇 学通社记者 王靖雯)最新的文化产业政策解读,文化产业热点投资趋势分析,新传媒与时尚产业的实操经验共享……今日下午,第七届海峡两岸(厦门)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核心论坛文化产业投资论坛在厦门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政府相关部门领导、两岸文化产业专家、学者及企业家等数百名嘉宾齐聚一堂,带来一场精彩纷呈的思想交流和智慧启迪。 据介绍,文化产业投资论坛由第七届海峡两岸文博会组委会主办,以“时尚新未来 传媒大时代”为主题。作为文博会主论坛,一直聚焦于中国近年的最新文化产业投资趋势,历年来,该论坛通过热烈、深入的研讨,为海峡两岸文化产业的长足发展提供助力。 会上,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司副巡视员施俊玲,省发改委副主任叶飞文,文化产业研究著名学者熊澄宇,国立台湾工艺研究发展中心主任许耿修,台湾星予国际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监于长君以及来自意大利米兰的贝拉维斯塔设计中心设计总监保罗·吉林赫利分别以解读文化产业的最新政策、分析传媒时尚产业的发展趋势、分享时尚产业的运营经验、研讨传媒时尚产业的发展策略、探讨产业投资的可能性等为主题作演讲。 现场,两岸业界专家还就今后文化产业的两大投资新热点——新传媒产业与时尚产业的现状与趋势、机遇与挑战、实践与思考等话题展开深入研讨与经验交流。 解读文化产业发展新政策 专家看好未来产业发展 国家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司副巡视员施俊玲对当前最新文化政策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她提到,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促进力量,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经过数年的努力,目前一个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文化产品投入体系已经基本形成。 施俊玲认为,由于文化产业的功能、作用的特点,它所承载的重要任务和所担负的历史责任,这个产业的健康快速持续发展对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的发展和促进作用是任何一个其它产业都无法替代和无法比拟的。 “短时间内,国务院和有关部门出台众多重量级文化产业政策,从一方面说明文化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也说明中央从政府层面对文化产业发展有了新的定位和思考。”施俊玲说道。 国内文化产业发展顶级专家、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也介绍了其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学术研究见解。熊教授分析说,文化产业有四个核心要素,即“内容引发社会需求,科技改变产品形态,资本影响市场规模,服务决定企业成败”。 他认为,在现今的传媒大时代下,文化产业发展应走“时空坐标,点面结合”的路径。“谈时尚、传媒、文化产业,最重要的是和人、和生活结合,文化创意产业应该找到与生活相切合的关键点,以百姓幸福感为评价标准进行衡量”, 熊澄宇表示,可借鉴台湾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先进举措,即出台了文化创意产业促进法规,注重“创意生活”这一产业类别的发展。 创意融入生活 专家建言时尚品牌建设 国立台湾工艺研究发展中心主任、国立台湾艺术大学表演艺术博士许耿修,以“竹、木、陶、金、玻璃、染织”为主线具体介绍台湾传统工艺如何融合时尚元素。他特别提到,工业技艺易被取代,而创新设计则能引领潮流。 “台湾工艺走顶级工艺路线,售卖一种生活方式,即在精湛的技巧基础上,追求精致的生活品质,贴近生活,贴近台湾,通过这种方式让文化会‘讲话’。”许耿修说道。 台湾星予国际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监于长君,曾先后为香奈儿、法拉利、玛莎拉蒂、荷兰银行、轩尼诗等国际顶级时尚品牌落户台湾做引路人,她结合自身丰富的实操经验心得,讲述“时尚产业品牌建设酝酿投资机遇”。 “时尚就是生活态度”,于长君表示,时尚产业品牌建设需要注意到品牌的未来性和可能性,重于尝试,进行长期的经营与运作。除此之外,时尚与艺术、运动、娱乐等跨界的结合也蕴含着丰富的机遇。 来自意大利米兰的保罗·吉林赫利,对于中欧时尚交流合作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提到,文化各有特点,要考虑它们异处所在,故在打造时尚交流平台时要融合中欧两方的文化特点,达到开放共融,以此来更好地实现时尚理念的融合,寻找更多的商业机会。 |
相关阅读:
- [ 10-24]福建文化品牌综合展区亮相文博会 八闽文创“新势力”引关注
- [ 10-24]文博会海沧会场邀您"乐活" 赏油画购玛瑙看设计品香道
- [ 10-24]文博会首日现场签约14个项目 涉及金额近1亿
- [ 10-24]两岸高校文博会签约合作 台艺大校长盼学术交流更频繁
- [ 10-24]第七届海峡两岸文博会厦门新闻发布会召开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