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福州于山上的“寿榕”根抱石。记者 游庆辉 摄 东南网4月23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龙友情) 在福州市杨桥西路与江滨西大道的交叉口,金牛山公园的对面,一座高3.8米、造型奇特的雕塑默然伫立,雕像左手向上托起,右手执锄头,头顶上是一株榕树的造型。 雕塑上的这位名人,便是宋代福州太守张伯玉,公元1065年(宋英宗治平二年),张伯玉在晚年移知福州,主政这一方水土,从此与福州结缘,福州别称“榕城”的由来与他有着深厚的渊源。 “绿荫满城,行者暑不张盖” 张伯玉,生于宋真宗咸平六年(1003年),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中进士,宋治平二年(1065年),62岁的张伯玉自越州知府任上移知福州。 在福州,张伯玉干了一件大事,改变了这座城市的走向,也让他青史留名。原来,当时福州城内居民饱受旱涝之苦,再加上南方夏季炎热,很多百姓因此患病。张伯玉经过仔细考察,“令通衢编户浚沟六尺,外植榕为樾,岁暮不凋”。这项“编户植榕”的政策,效果非常明显,据《三山志》记载,由于大力植榕,以至于福州“熙宁以来,绿荫满城,行者暑不张盖”。 福州市文史研究员邱泰斌说,颁布政策鼓励市民植榕,张伯玉是有记载的第一人。据说,为了推动植榕,张伯玉还带头亲自在衙门前种了两棵榕树。“遗憾的是,史书中关于张伯玉编户植榕的记载太少,找不到具体的奖惩和措施,后人也就无法去感受当时满城植榕的热闹场面了。”邱泰斌说。 不过,福州之所以得名“榕城”,却也并非张伯玉一人的功劳。邱泰斌说,唐宋时期,先后有多名福州的地方官员为“榕城”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在张伯玉之前,闽王王审知筑夹城扩土地,为编户植榕奠定土地基础;北宋的蔡襄任职福州时,大力倡导水利,曾在官道上种植榕树。张伯玉移知福州时,各项条件基本成熟,编户植榕的推行也就显得顺理成章。 邱泰斌认为,福州内河水系发达,加上又属沿海地区,因此抗旱防涝的任务很重,而榕树根系发达,能够很好地涵养水源,是非常适合福州地理环境的树种。“编户植榕是以官方名义做的一次植榕倡导,而民间也在这个过程中看到了植榕的好处,此后榕树在福州大地上算是真正扎下了根。”邱泰斌说。 |
相关阅读:
- [ 11-28]福州“老园林”回忆:习近平提议建张伯玉雕塑 传承榕树精神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