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首页> 文化 > 正文

文创产业植入屏南漈下古村 帮助古村重生

2015-07-14 09:37:20 张颖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晨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将画室开到屏南漈下古村,让没有任何绘画基础的村民学会画画,还能把画卖到世界各地。这听起来挺神奇的吧?在漈下村,上海一家艺术教育机构正在开展“人人都是艺术家”油画公益教学,希望以文创产业植入古村,激发村民的文化自信,帮助古村重生

大众恋油画,古村盼新生

正值暑期,漈下游人如织,在公益画室驻足、学油画也成为一道风景。

东南网7月14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张颖 游笑春)

每天下午一放学,10岁的甘永光连家都没回,就一路蹦到了村里的一座民居。民居里的画室已经是他每天必到的地方,在这里,他找到了绘画的乐趣。

“才学了没多久,孩子的绘画天赋就被挖掘出来,目前画作出售情况良好。”画室的主人林正碌拿出手机,展示甘永光的画作。

和甘永光一样,目前村里一共有30个孩子在学习油画。在画室开放1个月后,连老村主任甘代韦也走进画室,完成了自己的第一幅油画写生作品。如今,村里的每一个角落都有家庭在搬画架集体作画。

今年4月初,上海鸿禧艺术教育研究中心主持人林正碌带着团队,来到屏南县漈下古村,在村里一座普通的古民居里安营扎寨,开始了“人人都是艺术家”公益艺术教学的福建之旅。现在,这个古村画室已在屏南小有名气,除了村民,现在暑期每天都能接待近百人次,几乎座无虚席,而且还有外地的学员远道而来”。

公益教学,人人都是艺术爱好者

“我们尽力把漈下古村的大人小孩教成画家。”林正碌充满自信。

他祖籍福建莆田,曾经是油画行画基地的操盘手,因为深恶痛绝狭隘的“匠”思维,积极投身到艺术教育普及的公益活动之中。作为策划者与推动者,林正碌已经在江苏“海安523艺术园区”进行了3年的公益艺术教育实践,强调对人性的启发性教育。他设立了艺术培训就业中心,培训百余位社会人士、残障人员、青海玉树藏族青年人。虽然学员没有任何油画基础,但是经过短期的培训,他们的作品得到了批评家、艺术家、教育家的认可,部分作品还入选江苏省美协第四次新人美术作品展览。

去年,“人人都是艺术家”艺术公益活动引进上海后,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前来学画的人有退休职工、下岗工人、家庭主妇、公益人士、学者等,外籍留学生与企业高管也踊跃参加,最大的70岁,最小的七岁。

除了在城市,林正碌还将公益艺术教育延伸到了四线城市,甚至进入农村,其中包括青岛平度市马二丘村、青海玉树下拉秀乡。而屏南漈下成了“艺术走进农村”的一方试验田,油画公益教室真正地延伸到古村落。

艺术下乡,意在滋润人心

艺术下乡,在现今的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是林正碌期望的艺术下乡却更趋深入,他希望能以一种互动式的合作,让艺术改变乡村面貌。

如今,一些古村落热衷于旅游开发,但是大量不当的规划操作破坏了村落的原味,甚至在毁灭古村。他心目中的拯救古村,更看重的是文化复兴。“我们的保护不是绝望式的保护,更不是以开发名义去破坏传统的农耕文化生态,将古村变成一具僵尸,拼命地消费它,如果这样只会加剧它的消亡。”他说。

“古村的核心在人,古村的保护必须从保护主人开始。只有村民的文化创造力提高之后,才能让人产生新的想法。”林正碌决定用一年的时间,培养漈下的农民艺术家,修复古村的文化生态。

“如今全中国都在喊拯救古村。除了保护外在的建筑,更应当创建农村可持续的文化生态和文化产业。”林正碌认为,新经济时代的来临,特别是互联网让物理距离、物质差距正在消弭,“因此古村文化的复兴不是天方夜谭”。

“今天哪怕是一个躲在青海或者海南山洞里的人,他的创意或念想都有可能被北冰洋潜艇上的一个人喜欢了,购买了。”林正碌坚信,微信、博客、微博等网络自媒体出现后,艺术传播与价值影响开始悄然发生诸多变化,价值定义格局彻底摆脱了“看不见的手”,而迎来了“看不见的心”。

这样一方安静漂亮的山水,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品质,随便一个角落都是景致。“屏南的劣势没有了,优势显现出来了。因此我们需要做的是把村民们的文化自信激发出来。”林正碌说。

文创入村,帮助重拾自信

如今,林正碌通过个人微信平台将画室里的优秀作品挂牌销售,每幅标价150—400元不等,通过自媒体,艺术生产者、推广者与消费者三方交流顺畅。“每个月营业额都在稳定增长,很多村民都能依靠售画获得收入。作者拿走一半,剩下的作为发展基金用来支持画室的运营。”他说,他有足够的信心在古村推行艺术教育。

未来,林正碌还想教村民用手机上微信,自我推销画作。他告诉记者,青岛的一位村民依靠卖画收入买了部手机,开始学习自己推销画作。如果农民人人都是自媒体,未来不仅卖画,还能卖农产品等等。

林正碌还透露,目前已经有艺术家开始关注漈下,还有各地的粉丝追随到屏南。10岁的胡睿一来自上海,他的妈妈非常喜欢漈下的自然风光。

“通过学习绘画,农民可以拥有与艺术家对话的途径,农村的孩子也可以和大城市的孩子相处,以前无法企及的群体可以通过艺术实现软着陆。”林正碌说。如今,漈下村已得到了外界的关注,其中不乏世界级的艺术家。

做农村里的文创产业,林正碌决心把漈下古村打造成艺术村,变成文创古村,以古村文化传承与保护自然景观为底牌,以优化文化创造力为推动力让古村获得新生。

记者手记>>>

艺术助村点燃了什么

著名作家冯骥才曾经疾呼,保护古村落,不能因为过度开发,而丢失了古村落的血肉和灵魂。活化保护成为古村新生的要义。当油画和古村这两个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相遇,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

不同于文化下乡,也不同于艺术采风。油画公益教学进驻古村,以艺术助村,用画笔为古村落复兴探路。不同于单纯投钱维修,古村不应当只是修旧如旧的外观改造,更重要的是激发文化自信的活态保护。当地居民对自己文化的热爱,这才是保留古村落的核心。

在外来人看来,漈下的每一个角落都是惊喜,但是对村民而言,这只是千百年来看惯的风景。画室进村带来的撞击,恰恰是一个火种,点燃的是民间文化自觉的温度,是文化自信的能量。从怀疑观望到参与其中,这是一种需要滴水石穿的坚持和渗透,它的意义在于改造的不仅是物,更是人心。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